《川军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川军抗战-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抗战期间共军在各个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战略思想受自身武器装备影响很大。在40年百团大战前,国共合作尚好,经费、弹药有一定保障,而且周围友军又常有接济,由国军在正面死打硬拼,日军以攻城略地为主无暇后顾,此时对日作战积极主动。甚至百团大战口号之一就是、保卫蒋介石。及至皖南事变之后国共正式破裂,日军又开始治安肃正,共军武器来源几乎全部依赖战争本身补充,无弹药练兵部队素质下降,无攻坚利器只能被日军拙劣的碉堡封锁线锁住。所以更加强调分散避战,只打弱敌,以保存实力为主,消极抗战。及至后期武器改善战力增强时也被政治利益所驱避免攻击日军,却敢于与国军野战部队作大规模硬战。
平心而论,共军抗战期间无论战略、政略还是战术思想都是符合自身状况及所处环境的。造成中后期消极抗日的根源中,国府不能一视同仁、积极整补共军有功部队也是一大因素。不论立场如何,恐怕谁也提供不出40年以后国府为共军提供过什莫援助。设想国府若每年能够提供共军两个师的装备及充足弹药,共军即便高层有保存实力之想,单是前线官兵和根据地人民就不会答应。同样如果共军每年得到如此补充而且像前期一样积极作战,恐怕日军治安肃正的力度也会同比翻番,如此让共军日军作殊死斗,不是更能配合正面作战吗?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飞夺泸定桥?我的猜想
更新时间2012…4…18 15:30:37  字数:1353

 我在小的的时候,就听老师给我们讲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当时听得真真有味,大点也看红色电影。现在在大点了,不觉间就仔细想想却有许多地方可疑。
让我们先看看官方的说法。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这是百度里对泸定桥的介绍: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
大家现在就知道过泸定桥的难度了。据说守此桥的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第四旅,旅长袁国瑞下辖38和11、10三个团(有两团说和三团说)。其中以李金山为团长的38团(缺一营),重点防守泸定铁索桥。当时川军的装备虽不及中央军,但是一个师的装备也有步枪9000余枝、机枪50余挺、迫击炮30余门。装备要高于当时红军的装备。
这是刘文辉的一个师的装备图。
可惜没有四旅的装备图,估计也差不多。另外说川军没有战斗力也是瞎掰。看过台儿庄战役的人都知道,川军的强悍战斗力。抗战的胜利川军居功至伟。如果川军铁下心来,一个团呀在构筑好的工事里守泸定桥,红军如何能过。请高人解释一下红军到底怎么过的?
也许就是本人瞎猜乱想的,红军长征的胜利恐怕还是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云南王龙云,一个是四川的刘文辉他们。换人角度来说,他们也算是有恩于共产党的。没有龙云红军怎么过金沙江?没有刘文辉红军怎么过大渡河呀,巧的是这两个人后来都投了共产党。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哈哈可笑,当龙云和刘文辉两个老江湖是瓜皮呀。结果只能说到这了,其他的自己想吧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南京保卫战中有关川军一全团失踪之谜
更新时间2012…4…18 15:33:25  字数:1519

 据南京东郊马群、自水桥地区一些老人回忆,损失最惨重的是远道开来的川军某师,他们的枪弹多为劣质品,不堪使用,显然被混入国民党军队后勤供给部门的日谍和汉奸暗中做了手脚。官兵们的血肉之躯怎能抵挡住疯狂的日寇?几乎全军覆投。该师有一个团,因担任阵地左翼京杭国道一侧对敌警戒任务,未直接参加战斗。该团团长于战事失利后,为保住有生力量,遂带上全团二千余官兵急行军向南撤,进入绵延十几里的青龙山山区,但却从此消失,无踪无影。
1990年夏,英国伦敦出版的《观察家》杂志发表文章,列举了近现代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些神秘事件,其中披露了—件鲜为人知的奇事:在中国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中,曾有一个团的中国官兵在南京东南30余里外的青龙山山区神秘失踪,从此再无消息。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37年12月初。近20万国民党军队云集南京城内外,参加首都保卫战。其中,72军、74军、93军等部队是从湘沪战场且战且退,来到南京城外布防的;还有几个师,是最高统帅部从四川、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紧急抽调来的。这些部队虽然同仇敌忾,士气高昂,但装备太差,只有步枪、机枪、手榴弹及少量迫击炮。而乘胜进攻的日寇装备精良、训练有索,拥有重炮、装甲车、坦克,还有大队飞机助威,张牙舞爪,气焰凶狂,不可一世。激战中,中国军队损失惨重。
据南京东郊马群、自水桥地区一些老人回忆,损失最惨重的是远道开来的川军某师,他们的枪弹多为劣质品,不堪使用,显然被混入国民党军队后勤供给部门的日谍和汉奸暗中做了手脚。官兵们的血肉之躯怎能抵挡住疯狂的日寇?几乎全军覆投。该师有一个团,因担任阵地左翼京杭国道一侧对敌警戒任务,未直接参加战斗。该团团长于战事失利后,为保住有生力量,遂带上全团二千余官兵急行军向南撤,进入绵延十几里的青龙山山区,但却从此消失,无踪无影。
攻占南京的日寇总指挥部在战事结束后统计侵略战果时,就发现中国守军有一个整团未被歼灭或俘虏,也未放下武器进入城内的由万国红十字会划出的难民区,面是转移走了。但该团似乎又没能突出日寇的两道包围圈。日酋们认为此事溪跷。重庆国民党作战大本营于1939年统计作战情况时,也注意到这一咄咄怪事.列为“全团失踪’。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政部、军令部都派出专人对此作专顷调查,但仍查不清楚真相,最终不了了之。
根据推测,这个团在当时不可能突围。因为日酋松井石根大将采用了大迂回战术,于1937年12月1日出动两个精锐师团从上海南边的杭州湾登陆,经嘉兴、湖州、广德、芜湖,包抄中国大军后方。12月10日,这支日军的一部在南京东南部重镇汤山与沿无锡、镇江、句容一线打过来的日寇主力会师,从三面对南京实行大包围。中国军队只有邓龙光将军指挥的93军等少数部队,趁日军尚未合围,经龙源、孔山、湖山间山道大胆穿插,冲过京杭国道,撤往溧阳山区。而在这之后,没有一支成建制的中国守军能冲出日寇严密的封锁圈。
英国《观察家》杂志上那篇文章,将此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个营的法国步兵在马尔登山地上的神秘失踪事件相提并沦.引为本世纪世界军事史上的又一个谜。
70年代初,在开发苏南煤田的高潮中,青龙山山区的矿校学生和驻军建矿井、采煤(实际上并不具有经济开发价值),无意中发现过几个洞穴,有的洞穴很深。据当地乡亲们介绍,山区一定还有一些洞穴因洞口隐蔽或被山洪爆发的泥石浆掩埋住洞口而未被人们发现。传说其中一座山的山岩下就有很大的溶洞,因为如用铁锤敲击某一处岩壁,可隐隐听出空声回音……
也许,当年那一团川军黑夜里为了躲逃日寇的追杀而躲入了山里某一巨大的洞穴,由于某种原因没再能进出来,全部葬身于洞中;也许,当时这个团为突围逃生而主动化整为零,部分人逃出了封锁圈……总之,这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地道战与日寇
更新时间2012…4…26 23:53:32  字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