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十五计-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使。那侍卫打扮起来,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南唐。
徐铉见来人相貌粗俗,轻蔑一笑,但又一转念,人不可貌相,还是小心为好。于是开动脑筋,调动口舌,古今南北地讲了起来。那侍卫全然不懂,只见徐铉讲得口沫乱飞,觉得可笑,不觉笑出声来。徐铉以为自己讲话中有了漏洞,连忙刹住。
如此再三,直让徐铉摸不着头脑。日子一长,徐铉觉得淡然无味,也就不再开口了。来到宋都,大家见徐铉闭口不谈,以为是侍卫杀了他的锐气,于是都佩服赵匡胤会用人。
例三:化拙为巧 因错发明
1886年,美国著名的药剂师约翰•;斯蒂奇•;彭伯顿博士,在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城经营一家医药商店,他研究配制了一种治疗头痛的药水,疗效很显著,销路相当好。
这年的5月1日,彭伯顿在实验室里进行一种新药的研究和配制。他的助手错把糖水当成蒸馏水拿给他,以为是制成治头痛的药水,这一瞬间,意外的事发生了,世界上从这一天起有了一种最畅销的饮料──可口可乐。
例四:毕加索化拙为巧改画名
画家毕加索18岁这年,全力以赴创作了第一幅铜版画《斗牛士》。可是,等画样印出来时,他便灰心丧气了。
原来,构图时他忘了版与画的左右易位问题。版上的斗牛士是右手握剑,可印到纸上就是左手握剑了。
不过,他没有毁掉铜板,而是很快想出了妙法将这幅画的名字改了一下,不叫“斗牛士”,而叫“左撇子斗牛士”。(待续)
正文21
    四十一、恩威并用
1、计名释义 
恩威并用是以恩德笼络人心,以刑罚使人慑服,两者同时并用。
2、按语评析
恩威并用源出《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威恩并行。
威恩并用在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中都会用到,它是制服对手,使之臣服的谋略。是说服教育与威慑打击相结合的战术。
3、用计例说
例一:诸葛亮恩威并用七擒孟获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是一个办事周到、谨慎的政治家、军事家。南中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征讨。
在双方作战中,诸葛亮把孟获捉了放,放了捉,一连捉了七次。孟获说:“丞相如此待我,恩德我们永世不忘!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
例二:宋太宗恩威并用 巧赦罪臣
一天,大臣孔守正和王荣在皇宫北园侍奉宋太宗饮酒。两个人喝过了量,借着酒劲争起守卫边疆的战功,后来有动起手脚来,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侍臣建议将二人交付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他命人将他们架回了家。
第二天,孔、王二人酒醒,想起前一天失态之事便直冒冷汗,到金銮殿跪下请罪,宋太宗左右为难,如果治罪,天心不忍,因为这两个臣子的功劳确实很大。要是赦免,便失皇帝的体面和威严,怎么办呢?他向二人摆摆手,说道:“起来,起来,昨晚我也醉了,已记不清发生什么事了,你们下去吧!”
例三:苏格拉底恩威并用 讲获得知识的决窍
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一个青年人在海里游泳,青年人问苏格拉底:“我很想获得丰富的知识,有什么决窍吗?”
原来他是想投机取巧,学习上哪能允许这样?苏格拉底对青年人什么话也不说,抓着他的头发一下将他按到海水里。青年人以为苏格拉底要要他的命,所以拼命挣扎,又是摇头,又是蹬腿,终于将头露出水面。
苏格拉底对青年人笑吟吟的,算是对刚才的莽撞道歉,他问:“你在海水里的最大愿望是什么?”青年人回答:“求生。”“对!”苏格拉底语重心长地说:“学习要使上‘求生’的劲头,这就是获得丰富知识的决窍。”
例四:华盛顿对秘书恩威并用的谈话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一天,年轻的秘书上班又迟到了,来后见总统在等他,他红着脸说:“真倒霉,手表慢了十几分钟”。华盛顿知道这是托词,手表怎么能慢呢?于是幽默地对他说:“看来,你得换表了,否则,我就得换秘书了。”总统的话使秘书羞愧不已,此后再也不敢迟到了。
四十二、左右逢源 
1、计名释义
左右逢源是处处遇到水源。左右:指到处;逢:遇到;源:水源。原指学识广博,应付自如。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现多用于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取巧。
2、按语评析
左右逢源出自《孟子•;离娄下》:“自得之,则安居之;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原(源)。
现在左右逢源指说话、办事非常圆满,左右不得罪人。它要具备良好的口才,聪明的头脑和一定的社会经验,方能对所遇的事应付自如。
3、用计例说
例一:司马绍左右逢源同题两答案
公元323年,太子司马绍继位为帝,这就是东晋的明帝。明帝比他父亲更有胆略,很勇敢,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
有一次,他父亲问他:“你说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些?”司马绍回答说:“长安近些。”父亲问:“为什么?”司马绍答:“只听人说从长安来,没听人说从太阳里边来!”
司马睿认为儿子很聪明,想让儿子表现一下,便在许多大臣面前再次问他同样的问题,认为他肯定还像昨天一样回答,哪知道司马绍却说:“太阳近!”司马睿很惊讶,问:“为什么?”司马绍回答说:“抬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所以知道太阳近。”司马睿非常满意,大臣们也都非常赞赏。
例二:王僧虔左右逢源巧对齐太祖
南朝齐国王僧虔是书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行书和楷书继承祖法,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一天,齐太祖萧道成提出同王僧虔比书法,两人都认认真真地写了相同内容的楷书挂在大堂。
太祖问王僧虔:“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说:“我们都是第一。”齐太祖火了:“此话怎讲?”王僧虔笑着说:“我在人臣中是第一,陛下在皇帝中是第一”。太祖一笑了之。
例三:冯诚修左右逢源白鹤变黑鹤
乾隆巡游江南,一天见一白鹤,便令陪游的文人学士以此赋诗一首。冯诚修脱口而出:“眺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额雪为衣。”乾隆要考考冯诚修的真才,故意打岔道:“寡人要吟的是黑鹤。”
冯诚修笑了笑说:“黑鹤就黑鹤吧。”他接着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
例四:赫鲁晓夫左右逢源巧答质疑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揭露、批评斯大林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评斯大林的错误。从听众席上递上一张条子,上写:那时候你在哪?赫鲁晓夫对此很难回答。他站起来大声喊:“谁写的?走上来!”连问几次,没人回答,全场死一般沉寂。
几分钟后,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这种回答既不失去自己的威望,也不让听众觉得他在文过饰非。(待续)
正文22
    四十三、韬光养晦
1、计名释义
韬光养晦,韬:本为剑套,比喻隐藏;养晦:暂时隐退之意。比喻暂且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
2、按语评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大智若愚、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不动。韬光养晦是明哲保身,以退为进的策略。
3、用计例说
例一:陈平韬光养晦 除诸吕复汉室
汉孝惠帝6年(公元前189年),因相国曹参已去世,朝廷分置左右丞相,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孝惠帝死,吕后专权,欲封诸吕为王。
王陵坚决反对,而陈平却表示同意。后王陵死,陈平任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审有宠于吕后,倚势弄权。陈平便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
陈平表面上应付吕后,言听计从,实际上却时时想着灭吕安刘之计,吕后死后,诸吕蠢蠢欲动,陈平便与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杀诸吕,迎立代王刘恒即位,他就是汉文帝。
例二: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韬光养晦掩饰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光养晦之计。一天,曹操请他赴宴,酒到半酣,大雨将至。
曹操问天下谁是英雄,刘备历数了刘表、孙坚袁绍等人,曹操予以否认。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筷子掉在地上。他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大笑,也就不在怀疑他有大志了。
例三:蔡锷韬光养晦逃出魔掌
蔡锷(1882…1916年)湖南邵阳人,1911年他任云南清军协统(旅长)。武昌起义后,他率部在云南起义响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对蔡锷怀有戒心。1913年,袁世凯将他调到北京。
在袁世凯面前,蔡锷有时故意语无伦次,一问三不知。他还在赞成帝制的“提名录”上,挥笔大书“赞成”二字。他还经常与一班帝制派人物厮混,打成一片。
他还装作意志消沉,涉足风月场所,结识了名妓小风仙。在小风仙的帮助下,最后,蔡锷出逃,回到云南,组织了讨袁护国军,打响了向袁世凯政府进攻的第一枪。
例四:斯大林韬光养晦 沉默反抗
1945年7月英、美、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会谈。会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说:“美国研制出一种威力非常大的炸弹。”暗示美国已拥有原子弹,对斯大林进行心理战。
在杜鲁门讲话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两眼死盯着斯大林的面孔,观察他的反映。斯大林像聋子一样没有听见,来显露出丝毫的表情,以至于许多人回忆说:“斯大林好像有点耳聋,没有听清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