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军史评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彭氏军史评论-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安之战。784年,李晟仅用八天时间就击败朱泚,收复长安。李晟战功卓著,是后唐的擎天白玉柱。死时年六十七。帝闻流涕,册赠太师,谥曰忠武。唐僖宗年间,仓部员外郎袁皓采为表彰李晟的功烈,为《兴元圣功录》。他共有十五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那位。
王忠嗣:★★★★★ 
原名王训,太原祁县人,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出身将门,其父王海宾亦为大唐名将,为国尽忠,王忠嗣子承父业,初显身手出征吐蕃,时吐蕃赞普正在郁标川阅兵,部下便劝王忠嗣回军。但王忠嗣不从,指挥军队向吐蕃冲杀过去,趁机猛攻,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而归。然后征战沙场,在新城、盐泉城大败吐蕃,王忠嗣的官职也扶摇直上。
王忠嗣率军北伐,与奚兵战于桑乾河,三战三捷。随后耀武漠北,凯旋而归。然后多次大破突厥。他曾连任朔方节度使、兼河东节度使。次年又兼河西、陇右两镇。因为不愿意用数万健儿生命攻取吐蕃石堡城,逆玄宗意。遭谗言贬汉阳太守,卒于河东郡太守任上。
裴行俭:★★★★
大唐名将,军事家,苏定方的学生,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裴氏家族自古便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望族。670年4月,吐蕃连陷西域18州,天山南路之地尽为吐蕃所占。朝廷商议发兵讨伐之事,裴行俭提出的智取之策得到了高宗的首肯,裴行俭孤军深入,经途万里。用谋略,兵不血刃,平定阿史那都支,不经大战就搞定一切。诏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兵18万出兵征讨东突厥,裴行俭率军进至朔州,得知粮草被劫,巧用中国版本的“特洛伊木马计”大败突厥,使突厥人再也不敢劫唐军的粮道了。
裴行俭挥军北进,与突厥战于黑山,大破突厥军,俘阿史那奉职,前后杀获不可胜数。阿史那泥熟匐为其部下杀死,持其首级来降。突厥余部西退狼山。裴行俭凯旋而归。
裴行俭指挥对突厥的战役更是凸显其军事理论的“先谋后战”“慎战”“善于用间”等精华,其军事生涯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仅指挥了三次作战,裴行俭曾撰写兵书《选谱》十卷,未能流传下来,甚为可惜。
刘仁轨:★★★★
字正则,汴州尉氏人,海军名将,素以儒将称著。在烽火四起的隋末,刘仁轨从最基层扎扎实实地做起,一直到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十万出兵百济。平定百济,俘其国王及太子,在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并留刘仁轨镇守百济府城。面对强敌环视,孤军镇百济而获得国际名声。著名的白江口海战,当时唐朝水军为七千余人,战船一百七十艘;倭国水军万余,战船一千多艘。倭军虽在数量在多于唐军,但唐朝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所造海船以形体高大、性能良好著称于世。一时“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唐军四战四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焚毁倭军战船四百多艘;击毙倭将朴市田来津;扶余丰趁乱逃奔高丽,其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和倭军残部投降;百济诸城全部归顺,百济再次得以平定,只有迟受信据守任存城不降。
张巡:★★★★
蒲州河东人,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开元年间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后前迁为清源县令。安史之乱中。张巡率属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师讨伐叛军。雍丘县令令狐潮投敌,张巡进占雍丘后,令狐潮引叛将李廷望率众四万攻城,一时人心震恐。但张巡沉着冷静,火烧盐粮,草人借箭,并亲自率领向叛军令狐潮部发起突然攻击。叛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相持六十天,大小数百战,令狐潮终于被击败退去。张巡率千人之众,坚守孤城四月,抗击敌众几万人,每战克捷。
迫于形势,张巡率众沿睢阳渠向南撤退,退至睢阳与太守许远等坚守睢阳,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四百余战,杀死敌将三百人,士兵十二万人。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南霁云、雷万春等36入同时遇害。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有力地阻止了叛军的南下。
===============================================================================
〓★〓 没有选入的名将的特别说明:
■ 封常清: 据说其人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跛足。三十岁以前一直默默无闻,当时最大的愿望是成为名将高仙芝的随从而不能如愿。工夫不负有心人,逐渐得到高仙芝的赏识,其军事才华也崭露头角。边塞诗人岑参的多篇诗文提到的即此人。安禄山叛乱,向南进军。朝中不但无兵可派,更无良将可遣,唯有封常清可选。封常清被封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十日之内,便招募新兵六万人,在洛阳抵御敌军,可惜他的军队根本不堪一击,连战连败,最后被免职。虽然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没有战绩支撑的封常清很难称为名将。
■ 秦琼:字叔宝,山东历城人,武术家,侠义之名远播山东内外、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绰号“小孟尝”。隋末曾跟从隋将齐郡丞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张须陀战死后,秦琼率残部归附隋将裴仁基,又随裴仁基归降瓦岗军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秦琼为隋将王世充所得,不久降唐,拜马军总管。后随秦王李世民破尉迟敬德,授秦王右三统军,又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秦琼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平王世充后封护国公,死后陪葬昭陵,改封翼国公。相传,秦琼显贵后建府第于五龙潭。后人就地建祠,并刻有“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石碑。秦琼武艺高强,善使双锏,舞若流星,敌将靠近者无有生还!曾随瓦岗大军力敌众反王,多次战斗屡次立功,在隋、唐两代均有赫赫威名。秦琼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军事行动的模范执行者,大将。而称为历代名将(军事家或统帅)还有一定的差距。(尉迟敬德同理由。)
■ 高仙芝:唐朝著名军事将领。大破吐蕃,军事上的成就不可小视。但毕竟是高丽人,加入中国国籍了,我们选中国历代名将,没有必要选个身份比较尴尬的人,尤其唐朝。(名将黑齿常之<;百济人,高丽族>;等同理)
■ 阿史那社尔:唐初东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后归顺唐朝,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唐太宗后来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许配给了他,成为唐驸马后曾率兵征讨四方,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且为将清廉,其最显赫的战绩是平定龟兹。655年病逝,唐高宗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的官爵。
■ 关于唐休璟、娄师德等都是文官出身的武将的特别说明:局限于百人名单而放弃。
五代十国时期(1名):
周德威:★★★
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五代时期后唐著名的军事将领。当梁、晋对垒之时,周阳五之勇闻名天下。智擒陈章;取得柏乡大捷;周德威还攻破刘守光把守的幽州,亲手活捉刘守光的骁将单廷珪。917年3月,契丹入侵,周德威固守范阳城,契丹军马攻城达200天之久,却始终未能攻破,周德威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晋王李存勗在胡柳陂遭遇了后梁军队,李存勗不肯听取周德威的正确主张,率领亲军立即迎战。周德威无奈,只好跟随出战,晋军果然大败,周德威父子均战死在沙场。
========================================================================================
〓★〓 没有选入的名将的特别说明:
■ 李嗣昭:后唐名将,晋王李克用之弟克柔的养子,本姓韩。一个非常类似于周德威的名将。898年,他在胡壁堡以三千人击败后梁万余人,后曾屡败后梁军队。907年,后梁军十万围攻潞州,嗣昭坚守逾年,后梁军数易主将,均被击退。当李存勖在望都与契丹交战陷入重围,李嗣昭率精骑三百往复冲杀,突破契丹五千骑围之数重,救出李存勖。但不久,在在进攻后梁镇州时中箭阵亡。浏览李嗣昭的战绩,感觉他仍然属于那种冲锋陷阵的猛将,非指挥三军,有着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名将。周德威的选入已经十分勉强,总不能五代十国完全为空白。李嗣昭同样是后唐的名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忍痛放弃了他。
■ 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山贼出身,人称“铁枪王彦章”,据说他的铁枪有一百斤重,他手舞双枪力敌万人。王彦章随后梁朱温转战各地,屡立战功。爵位为开国伯,但官职却仅为刺史(相当于地委书记)。王彦章属于那种猛将类型。
■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荣泽人,刘知远麾下的大将,治军酷严,一介武夫。
■ 李存审:后唐大将,喜谈兵事,有谋略。曾以六百骑夜劫后梁军营,解同州之围。李存审独自领兵大战的战例不多,只有一次镇压张文礼。李存审严格意义讲是那种供元帅驱谴的猛将类型。
■ 郭崇韬:字安时,代州雁门人,后唐名臣。他广泛地参与了后唐初期的军事行动,他主要的作用是出谋划策,或者协助处理军务,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参谋长或者政委,郭崇韬很少单独领兵。
▓ 关于不选薛仁贵的专门解释:
薛仁贵:山西河津人,通俗演义《薛礼东征》、《薛丁山平西》等小说中都浓墨重彩地提到了他,而一般的历史资料在介绍薛仁贵时大都说他是唐朝的大将(最多说他是“唐朝名将”)。因此薛仁贵并不是一个被演义鼓吹出来的名将,历史上他确实参与过唐朝对高丽、吐蕃等许多重要的战争。
史书上的薛仁贵同样武艺高强,善骑射,曾着白衣奋战获胜,被李世民赏识而封为游击将军(职务比较低)。唐高宗时,薛仁贵经略辽东,屡破高丽、契丹军,因功被授左武卫将军之职。这段时间薛仁贵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属于那种供人差遣的“鹰犬将军”。
薛仁贵率兵至天山;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