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军史评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彭氏军史评论-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实如此。
希特勒确实对自己的祖国难言有什么感情,其坎坷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愤世疾俗者。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凝聚力不强,且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希特勒处于这个国家社会的最底层,被人瞧不起,据说在维也纳流浪期间因为不会本地的方言,希特勒曾屡次被当地人嘲笑;因此在维也纳的日子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时光,在致奥匈帝国的拒绝服兵役的请求信中他提到,“忧愁和贫困是我的女友,无尽的饥饿是我的同伴,我从未在实际生活中结识过青春这样美丽的字眼。。。。。。”这使我想起了卓别林扮演过的一些角色。
希特勒厌恶这个国家,他向往德国的“国泰民安”。他赞美德国,心系德国的命运,认为自己的祖国奥地利应该并入到德国中去。所以1937年希特勒在会见奥地利政府首脑许士尼格时的咆哮,最传神地表达着他对奥地利的感情:“天啊!您到底在想什么?我身为奥地利人,受命创建一个大德意志帝国!您却来挡我的路!我要踩死您!”
不管怎么样,希特勒的奥地利国籍却始终保留着,一直到1932年3月25日。在希特勒的授意下,一个纳粹党徒德国不伦瑞邦的内政部长,任命希特勒为驻柏林公使馆的随员,这样希特勒成了德国不伦瑞邦公民,也就是德国公民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希特勒这个奥地利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德国梦”。为了德国,希特勒可以说“鞠躬尽瘁”了,不过他带给信任他的德国人民的是一场很虚无的梦幻,梦幻过后更多的是无穷尽的灾难。当然按照伟大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预言来解释,这一切都是上天暝暝之中的安排。
当我国的某些公民梦寐以求地想得到西方国家的绿卡汇聚成一股热潮时,我们来谈论这个话题,也许能给人们些许的启迪。虽然这些国人未必能有希特勒那么大的能量,造成那么大的危害,但希望某些人不要成为出卖祖国利益的汉奸,很容易遗臭万年的啦!
(本文参考有关希特勒的传记书籍原创撰写,文中观点系个人观点,版权归彭志文,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如果只剩下一个元帅名额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事实上真正能够成为将军的恐怕就不多了,而达到军队最高军衔元帅职务的就更是凤毛麟角。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纳粹德国军队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应该可以算是其中最为优秀的军队之一。能够在德国军队中晋升到元帅军衔应该是对该名军人军事才华的一种很好的肯定。
而事实上,希特勒从1935年起开始封元帅,总共封了二十五名元帅,包括十九名陆军、五名空军、两名海军元帅。其中1940年,当纳粹德国取得法兰西战役的胜利后,希特勒很高兴,一口气封了十二个元帅;1942年,当他封了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的主官保卢斯为元帅,后者并没有如他所愿而自杀成仁,深感失望的希特勒发誓再也不封元帅。但最后仍然架不住军人们对元帅军衔的渴望,又勉强封出了四个元帅。因此德国元帅军衔的标准实际上是取决于希特勒个人的评判,元帅们的实际能力鱼龙混杂,参次不齐,可能并不能客观地反映这名军人的真实价值。我们现在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一个相对公平的立场来重新审视这些元帅们或者没有被封为元帅的德军名将们,现在如果只有一个名额,您会认为谁最有资格,最应该被封为元帅呢?
我个人的观点这个唯一的元帅名额应该属于卡尔。邓尼茨海军元帅。下面是我的理由: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败亡的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宿命。而邓尼茨元帅是作为军人原本可以结束这种局面的人,只不过他被提拔为元帅的时间实在太晚了!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军事上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古德里安将军提出的“闪电战”,虽然古德里安本人并没有被晋升为元帅,但是他的军事理论在战争初期就被纳粹所采用,个人的荣辱没有影响到整个战争的结果。而邓尼茨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
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它长期霸占着欧洲的制海权,想要击败并促使英国投降就必须使它丧失海上霸权地位。只有英国屈服了,西线才不复存在。可惜希特勒看不到这一点,他推崇的是拿破仑的“大陆至胜”论。因为代表着海军新思维的新生代将领邓尼茨没有被晋升到决策性的职位上,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是一个思想落伍的海军军官,他仍然停留在“巡洋巨舰”的一战思维中。德国海军的整个发展思路是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后,雷德尔元帅还在向希特勒提交过时的大力发展水面军舰的“Z”计划,并且这个计划被希特勒批准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被无情地挥霍着。早在1935年,邓尼茨就提出了德国海军如果想夺取大西洋海战的胜利,必须建造至少300艘潜艇,100艘用于攻击英国舰队,100艘往返于基地和战区之间,100艘在船坞进行修理和补结这样的正确主张。可惜他的主张无人理睬。
实战是检验战略思想的最好实验场。按照雷德尔的作战理念,开战后德国海军先后出动俾斯曼、斯比上将等多艘主力战列舰、巡洋舰去袭击英国人的海上交通线,但是只取得了有限的战果,这些军舰大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被占绝对优势的敌舰击沉。“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并不是几艘德国战列舰的单打独斗就可以撼动得了的。而邓尼茨凭借着仅仅22艘远洋潜艇就把大西洋搅得天翻地覆。在1939年9月—1940年3月第一阶段就平均每月取得击沉盟国两位字的商船,单位是万吨。期间最辉煌的战果是击沉了英国航母勇敢号。潜艇在大西洋的作战随着德军在挪威的登陆而暂时中断。
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到,“战争中,我惟一感到担忧的就是U艇的威胁,它不是以耀眼的战争和显赫的战果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数字、图示和曲线图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来说,U艇的攻击是最大的灾难。德国人真聪明,竟然对U艇下了最大的赌注。”其实德国人聪明得有点晚了,一直到普里恩上尉指挥的“U47”潜入斯卡帕弗络港击沉了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后,希特勒才认识到潜艇的价值,批准了邓尼茨建造潜艇的计划,将潜艇工厂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16个。从建立工厂到制造出潜艇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欠缺大量经过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扣除掉战场上的损耗,等到实现300艘作战潜艇时(二战中德国海军总共拥有过1162艘潜艇),局势已经不利得无法逆转了。否则300艘潜艇在1940年就成为事实的话,将形成一个连锁效应,英国在1941年—1942年就被困死在英伦三岛,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北非之战了。德国人可以将更多的部队投入到巴巴罗莎行动中去,那么斯大林还会有多少翻盘的机率呢?
然而非常尴尬的事实是,1942年1月,当德国海军对美国本土发起“击鼓”战役时,只能征集到6艘远洋潜艇。参加“击鼓”战役的一位德国潜艇艇长面对着众多的可攻击目标,无不遗憾地慨叹着,“真遗憾,当我驶近纽约的那个夜晚,除了我以外没有增加两艘布雷潜艇来一起攻击。更遗憾的是,今天夜里没有十至十二艘潜艇来替代我。”
因此没有哪位德国将领比邓尼茨更需要及早地被擢升为元帅军衔,如果是惟一的名额,则舍其还能有谁呢?
第二,邓尼茨改变了现代海战的新格局,他创造性地发明了“狼群战术”,使潜艇成为夺取制海权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U艇在技术上存在着许多的缺陷,鱼雷的质量也难以胜任海战的需要,邓尼茨第一个提出近距离攻击的作战方式,他将传统的3000米的攻击距离缩短为600米,极大地提高了U艇攻击效果。邓尼茨还强调水面夜袭的战法,即让潜艇的了望塔在夜间浮出水面,对敌人商船及战舰进行精确攻击。这是老潜艇指挥员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1935年秋以前,所有的潜艇都是单独作战。是邓尼茨创造性地提出了“狼群战术”,这也成为二战潜艇作战理论的精髓,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实战价值。虽然这种“狼群战术”在当时的科技限制下,存在着许多技术的难题,譬如指挥通讯方面,面对盟国护航船队的组建,邓尼茨和他的同事们别无选择,通过不懈地努力一一攻克了所有的技术难关。这种潜艇在航道上战术布阵,巡航搜索敌情,一旦发现盟国船队就尾随跟踪,同时召集附近的多艘潜艇来一起攻击模式成为了盟国海员的噩梦。随着连绵不断的爆炸声,一艘艘的商船从海面上消失了,海面上漂浮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船体的碎片、尸体、各种物品及燃油。。。。。。仅在1942年轴心国的潜艇就击沉了盟国1169艘船舶6266215吨。
“卡尔。邓尼茨可能是英国自罗退耳以来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英国大不列颠舰队司令坎宁汉无不忧虑地感叹着。“当入侵英国证明为不可能时,邓尼茨却看到了使这个国家屈服的唯一途径。。。。。。”隆美尔元帅也不曾获得如此高规格的评价。担任过海军大臣的邱吉尔首相焦急万分,频频向美国求援。为了得到50艘破旧、即将报废的驱逐舰用于反潜,邱吉尔甚至提出用大片土地租让的方式来交换,英国已经被邓尼茨的潜艇窘迫到无路可走的地步。罗斯福说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英国奶牛的乳房已经变成了干瘪的布袋,即便翻过来也抖不出什么东西了。”
因此邓尼茨专业的指挥水平、领导才能以及他取得的辉煌战果使他完全具备获得元帅军衔的条件。
第三,大西洋之战悲剧性的落幕谁之过呢?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罗斯福和邱吉尔达成共识,为了夺取欧洲,必须彻底歼灭大西洋中的U艇。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