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军史评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彭氏军史评论-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勇而被赞誉为“飞将军”,其部“虎头军”是清兵最畏惧的。曾天养堪比三国的老黄忠,为天国累立战功,参加西征。连下江西十余座县城,官拜左一检点。在庐州歼灭江忠源部。转战安徽,湖南,没有敌手,在和湘军悍将塔齐布作战时,大破之,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战死,后被追封为烈王。
林启容:(约1821年…1858年)广西人,原籍湖南 ,杨秀清的部将,随赖汉英西征,克安庆,入江西,围南昌,取九江。1855年奉命镇守九江,屡败敌军,功封忠贞侯,2月,火攻大破湘军水师,湖南提督塔齐布呕血而亡。1856年再次挫败湘军,改封贞天侯,直到1858年5月19日才城破,在巷战中牺牲,林启容被追封为勤王。
杨辅清:(?—1874年)广西桂平人,原名杨金生,外号“杨七麻子”,和东王杨秀清认亲后改名。参加金田起义,骁勇善战,转战江西、福建,从叛徒韦俊手里夺回池州,破江南大营。与李世贤取宁国,镇皖南,救安庆,1863年守天京高桥门,天国失败后仍坚持斗争,1874年被擒,死于福州。
胡以晃:(约1816年—1856年)广西平南人,地主出身,武秀才,参加金田起义,1853年5月,他率部西征,克安徽和州、过芜湖,占安庆,一路披靡。次年1月又占庐州,封护国侯。晋封豫王。后因六安失守屡败,被革王号。1855年在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水师,封护天豫,随石达开战于湖北、江西。1856年1月,连占三城,但不久就病死于临江。
谭绍光:(1835年…1863年)广西桂平人,壮族,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曾隶属于李秀成部,1858年参与摧毁江北大营,1860年随军克杭州,回师灭江南大营。东下江苏,克苏、常等地,进逼上海。1862年6月,被天国封为慕王。1863年守苏州,11月大败常胜军。12月4日,被叛徒杀害。
黄文金:(1832年—1864年)广西博白人,绰号“黄老虎”,参加金田起义,随军西征湖北,平定韦俊叛乱,封擎天义,征南主将。参与攻打江南大营,转战江西江苏,多次援救安庆,1862年封福建大主将,堵王。战于江西,天京陷落后与洪仁旰保幼天王走宁国,被湘军截击负伤,死于浙江昌化白牛桥。
曾立昌:(?—1854年)广西寻州人,1853年,太平军北伐后,他镇守扬州凭城扼守运河,抗击清军围攻,12月粮尽在援军帮助下率军民安全撤出,次年领兵北上援救北伐军,杀入山东境内,拟乘胜追击,遭许宗扬、陈仕保反对,然后兵败,率余部退冠县,走巨鹿。5月5日,指挥部下渡黄河,亲自殿后,力竭,跃马入河死难,1863年,被天国追封为经王。
邱远才:(?—1868年)又名邱朝贵,广西人,陈玉成部将,以军功封淮王,作战十分勇敢,军中称之为“邱老虎”。太平天国失败后加入捻军,分兵分在西捻军,转战西北,1868年战死在冀中饶阳。
陈坤书:(?—1864年)广西桂平人,绰号“陈斜眼”。李秀成部将,曾转战皖、苏两省,作战十分骁勇。1958年参与了打破江北大营战役,长期驻守在安徽省,参与攻破江南大营,调到苏福省管军民之事。1862年,李秀成回苏州,陈坤书因扰民畏罪逃到常州,用行贿洪氏兄弟的方法,不但没有被追究,反而被封为护王。陈坤书坚守常州,大败“常胜军”和淮军,5月,宁死不降,战死在常州。也还算有些气节。
〓★〓特别说明:
第一,虽然为天国的悍将,但中途变节叛变的不在入选之列,如汪海洋、童容海、韦志俊等。另外限于名额和认知度等原因,可能有一些悍将没有选入,欢迎补充。
第二,没有封王的不入选,毕竟天国封2700多个王,连王都没有封过,其价值无疑将大打折扣。比如吴定彩、吴定规等,吴定彩(?—1861年)李秀成部将,以英勇善战而著称,1858年从忠王战于安徽,参与攻破江北、江南大营。1860年作为先锋,攻入杭州。安庆危机时,他率军入城增援,与叶芸来共守安庆,9月5日北门城墙被地雷炸开,吴定彩守御缺口,力战牺牲。
第三,入选依据:一般依据参加起义以前的工作职业或者起义后担任的官职、以及在战争中指挥作战的具体情况来作来判断他的悍勇程度。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版权所有)
==================================
■■■相关具有参考价值的讨论:
戛迅增 <;8…2 18:12 >;
□ 1862年,李秀成回苏州,陈坤书因扰民畏罪逃到常州,用行贿洪氏兄弟的方法,不但没有被追究,反而被封为护王。读起来他好像不应该当王为什么还入选 
彭志文 <;8…2 19:05>;
□ TO 戛迅增兄:陈坤书这个王确实不太应该封,不过他在保卫常州时,作战英勇,给了戈登的洋枪队和李鸿章以沉重打击,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专门有本小人书叫《战常州》,即使这个护王本不该封,看到他象个真男儿一样战死,人孰能无过?我认为天国也该追封他为护王。
笨笨的笨蛋 <;8…2 17:16>; 
□ 天国确实有很多军事人才,可惜政治上优秀的太少了,而且过分贬低中国教派,导致了精神层面的激烈对抗,没能吸引关键的知识分子阶层 
彭志文 <;8…2 19:12>; 
□ TO笨笨的笨蛋兄:您的意见很有道理,我在查阅天国王一级别的军官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天国中姓王、赵的一个也没有、姓张的也很少,张王李赵是百家姓中的大姓,可见太平天国,还远远没有把群众发动起来。
浅议僧格林沁
    看到某些朋友把僧格林沁在军事上地位捧得那么高,冠以抗英英雄的称号,觉得十分好笑,我曾经计划写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捻军通俗演义》,所以对僧格林沁也有所了解,下面就谈谈我对这位清朝的将领的肤浅认识。
僧格林沁(?—1865年)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嗣父索特纳木多布斋系嘉庆帝额驸。道光五年,世袭郡王,咸丰三年,授为参赞大臣,咸丰五年,封为亲王。同治三年,战死在山东曹州高楼寨。
僧格林沁军事上的胜利:
第一,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派出林凤祥、李开芳等的两万余名北伐军攻到河南省,9月,咸丰帝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相当于司令),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相当于参谋长),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在天津南王庆坨狙击北伐军,北伐军战败,撤退到连镇一带。僧格林沁追击并最终剿灭了林凤祥、李开芳两支被分割包围的北伐军。这里有个问题提请各位同仁注意:清军是在兵力粮秣等各方面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剿灭的北伐军的,林凤祥、李开芳虽败犹荣,僧格林沁虽胜也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
第二,1859年,僧格林沁指挥大沽口海战,英法新任驻华公使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企图在大沽口登陆,不听中国军队劝阻和警告,僧格林沁下令开火,经过一天一夜激战,击沉4艘敌舰,重伤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少将,毙伤英法联军434人。这次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不过它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
第三,1860年…1864年,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朝廷授权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倚重骑兵优势和五省提供的兵力进行征剿,有点专业对业余的感觉,这时的捻军尚比较地散漫,缺乏训练,僧格林沁用分化瓦解与重兵征讨的手段,收降刘饿狼和小白龙等十几万捻军,击溃了以卵击石的十几万捻军,擒杀沃王张乐行和苏天福。
僧格林沁军事上的失败:
第一,失守大沽、天津以及张家湾、八里桥惨败,尤其是八里桥之战,1860年9月21日,僧格林沁和胜保各率一军分东西两路共三万大军迎战英法联军,鏖战三、四个小时,西营的僧格林沁的马队首先被英法击溃;东营的胜保骁勇异常,冲锋陷阵,左颊左腿中弹,阵营亦乱。僧格林沁的溃退,是导致清军全面崩盘的主要原因。瑞麟领一军继续在八里桥与法军激战,终亦被迫西撤。
第二,征剿赖文光、张宗禹的捻军,成为“常败将军”。赖文光、张宗禹组织的捻军和以前的捻军完全不一样了。赖文光原来是太平天国的遵王,是陈玉成手下的重要将领,他带来一大批天国的旧部和大将,用天国的兵制和兵法对捻军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赖文光在襄阳、邓州连续击败僧格林沁;1865年1月又再次击败僧格林沁;并调动僧格林沁四处瞎跑,僧格林沁的马队胖的被拖瘦,瘦的被拖死,僧格林沁被人们嘲讽为“常败将军”。
第三,捻军佯败,狂奔一千里,1865年5月18日,追红了眼的僧格林沁率一万一千名蒙古马队穷追不舍,在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捻军预设的包围圈,内阁大学士全顺,总兵何建獒等均被击毙,僧格林沁全军覆灭。僧格林沁本人据说是被一个小孩子叫张皮绠的一刀给戳死在麦田之中,悲哀啊悲哀!唯有总兵陈国瑞重伤逃脱。
(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版权所有)
鲜为人知的捻军名将
    清朝中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反清的结社组织,称为捻党,捻党的发源地在淮北的肥水和涡河流域,“捻”是淮北的方言,是组、群的意思。其成员主要为贫苦的百姓和手工业者。19世纪中期的时候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捻党举行了反清的起义。就这样成为了捻军,是我国清代北方一支重要的农民军,它的发展曾影响到18个省,坚持斗争了18年,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运动和北方的其他农民起义,给予腐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捻军从1855年,张乐行称“大汉盟主”,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制度开始走上正轨,到1864年赖文光被推为首领,从兵制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