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出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已出发-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萨达姆铜像的推翻,冲垮了人们的羞耻心。伊斯兰教义本来把偷窃视为要被惩罚的罪恶,但是在强权消失的一刹那,人的劣根性也在同一时间充分地膨胀,开出妖冶的恶之花。
    来到旧皇宫,那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伊拉克第一位自己的国王居住的地方。走进门口,可以看到一块介绍这个皇宫的历史的碑文;另外一块,则是萨达姆重新修葺这个地方的纪录。经历了战争磨难的旧皇宫,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所有的吊灯被拆走,停在花园里面一辆来自英国的巴士,成为抢劫者发泄的目标,伤痕累累。偶尔有几个伊拉克人走进来,望着破败的旧皇宫唏嘘感叹一番之后,摇着头离开。
    我忽然想起了中国的圆明园。如果说那个时候火烧圆明园这种事情的发生,还是因为人类还停留在用暴力抢夺利益的阶段,没有想到现在,在人类文明如此进步的今天,依然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曾经相信,社会总是会进步,或者是螺旋式上升,但是现在我才明白,社会是可以倒退的,因为战争。阿富汗是这样,现在的巴格达也是如此。
    有人指责说,这些文物被抢掠以及文化遗址遭到破坏,是因为美国军队进入巴格达之后,没有承担起保护这些地方的责任。经过传媒的大肆报道,在博物馆门口终于有了驻守的美军。
    在巴格达,我们还发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一开始,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无人驻守,只有一个部门例外,那就是石油部。和其他政府部门相比,石油部的办公大楼确实是最有气派的一个。美军派出重兵把守,每个门口都有坦克和堆砌的沙包。
    我们到巴格达大学,门口有美军把守,因此校园里面相当安静,闲杂人员不能随便进入。但是进入校园,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栋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玻璃的教学大楼。看守校园的老人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美军就在校园的旁边销毁萨达姆军队的武器。强烈的震动,把教学大楼搞成了这个样子。老人非常气愤,他说,美国人为什么不能去远一点的地方,看到大学变成这个样子,他的心好痛。
    还好,校园被震坏了,只要花钱和时间就可以重新建设,但是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没有了就真的没有了。即使后来进行复制,也不能够真实地代表人类那段历史。
被切断祖先历史的人们,没有前身,如同被丢弃在没有重力的世界。
    我忽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套纪录片,想起阿富汗。影片记述的是国际组织和当地人如何帮助喀布尔动物园的动物们搬到新建的动物园里面。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阿富汗还有那么多穷人,为什么要在这些动物身上花这么多的金钱和精力,如果把这些金钱和精力同样地放在人的身上,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受惠。这没有说错,但是当我看到动物园里那些孩子们快乐的脸,我会觉得这样做还是值得的。就像人们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护那些文物,为的就是让大家有机会来通过这些文物,回顾我们的历史,感受我们这个社会曾经走过的道路。但是现在,就是那么一瞬间,就在那么短短的几天,这些东西不见了,我们因此对很多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得而知。

             萨达姆情结    直到现在,说起当地人对于萨达姆的感情,我只能够用复杂这个词来形容。
    战争前到过伊拉克的人,对萨达姆的形象不会陌生。巴格达的街头,随处可见萨达姆的雕像以及画像。有点像利比亚,卡扎菲的大型画像也到处可见,不过还没有巴格达那样夸张,也没有那么多铜像。
    在巴格达,萨达姆无处不在。萨达姆广场、萨达姆清真寺、萨达姆大桥……打开电视机,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是从画面和歌手的表情,可以看出来,都是些歌颂萨达姆的MTV 。轰炸激烈的时候,收看伊拉克电视台的节目,除了偶尔有一些新闻片段,诸如美军的直升机被击落,手拿武器的伊拉克民众高呼支持萨达姆的口号,大部分时段都是歌舞升平,歌唱美丽的伊拉克,歌颂伟大的萨达姆。
    我没有亲眼见过萨达姆,但我见到了他治下的伊拉克人民的生活。记得还是在约旦的安曼准备进入巴格达之前,和约旦的司机聊起伊拉克,他说,巴格达是个大城市,和巴格达相比,安曼像一个小城镇。这个总结在我第一次来到巴格达之后获得了印证,因为巴格达真的是非常有大城市的风范。而每次当我们从安曼开车前往约旦和伊拉克边境的时候,我们约旦的司机总是抱怨公路建设的水平太差,他总是说,如果你们到伊拉克,那一段公路修得才叫好呢。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如果修得不好,那些修路的工人就会遭到杀身之祸。
    第一次和伊拉克人谈起萨达姆,是和那个从约旦边境进入巴格达同车的巴格达妇女。她说,她喜欢她的总统,如果没有萨达姆,就没有今天的生活。直到现在,我想她说的应该是心里话,因为我们只是闲聊,而且我们一起冒着危险进入巴格达,也就是回她的家的时候,我相信她没有必要和我说谎话。
    我第二次去巴格达,找到的翻译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非常漂亮、乖巧。不过翻译说,身为父亲,他有一个很大的烦恼,那就是自己的女儿直到现在还相信,萨达姆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我和她的女儿聊,问她觉得萨达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说,萨达姆是一个伟人,有了萨达姆才有了伊拉克的今天。我问她,为什么觉得萨达姆是一个好人,她说,学校的老师,还有课本都是这样说的。我问她有没有看电视,看到美国人打进了巴格达,她说有,不过她不明白为什么美国人要打仗,为什么美国人要把萨达姆赶走。
    我的翻译说,他和他的女儿这些日子老是为了这些问题而争执。他的女儿非常固执地相信萨达姆,他拿她没办法。也许,只能希望时间改变孩子的看法。
    我想这种想法不只是这个女孩子一个人的,而是整整一代的。对于萨达姆,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已经在他们的脑子里面塑造出一个概念和形象。希冀他们改变观念,或者说让他们学会自己来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接受老师和课本灌输的东西,还需要时间,也需要环境。
    美军还在轰炸巴格达的时候,和任何一个伊拉克人聊起来,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义无反顾的样子说,我们会拿起武器,我们会和美国人战斗到底。但是很快,当美国人还在准备进入巴格达之后可能遭遇的一场恶战的时候,萨达姆和他那誓与敌人斗生死的军队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对于美国人的进驻,原本斗志昂扬的伊拉克人,大部分都变得沉默了。
    我们第二次回到巴格达,萨达姆的铜像被推倒的几天之后,整个巴格达忽然从一个戒备森严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毫无秩序的地方。萨达姆成为人们发泄的对象。
所有萨达姆的画像都被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糟蹋得面目全非,只能隐约地感受到,原来的萨达姆微笑着看着这个城市。在市中心,我们每天都会经过的地方,他的一座塑像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一开始是没有了他的头部,第二天塑像已经被砸烂到胸部,第三天成了半截,第四天终于倒了下来。
    尽管如此,和巴格达人聊起萨达姆,他们说的还是不多。经过一些富人的住宅区,我的翻译禁不住说,你看,这些都是萨达姆的亲戚和亲信住的地方,在这个国家,只有和萨达姆有关系的人,才会有好的生活。
    我们到过贫民区,在巴格达市区的西南部。和城市的繁华比起来,那种肮脏和简陋,会让人不能相信这里仍然是巴格达。我想我终于明白了当地人对于萨达姆的不满,因为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国家这样富有,有着那么多的石油资源,但是大部分人却还是那么穷困,另一小部分人却能够过着奢华的生活。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要求非常简单,那就是有一个安定富足的生活,能够看到自己的将来。

    战争使伊拉克民众蒙受了灾难,也擦亮了他们的眼睛。萨达姆政权被推翻的热情过后,老百姓忽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马上得到改善,相反变得更差。
整个城市没有水电供应,更大的问题是,流散在民间的枪械,使民众生活在惶恐当中。我还记得,当我们在一个贫民区采访的时候,我们被当地的民众团团围住,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愤怒。一个中年男人拿着一颗弹头对我说,你看,这是在我家墙壁上的,这只是其中的一颗,每天都会有邻居的子弹打到家里面,我不敢让我的孩子出去,即使是白天,因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枪。他说,真的非常怀念萨达姆的日子,虽然同样是穷,但是我们不会挨饿,也不用为安全而担心,至少不会被邻居的子弹打伤或者打死。
    抱着这样心态的人在慢慢增多。特别是眼看着自己的生活朝不保夕,有些人开始怀念起萨达姆来了。在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克,就在他生日之前的两天,我们到了那里。我们问当地民众怎样看萨达姆,有的人不敢说,而有的人则对着我们的镜头大声地喊着支持萨达姆的口号,尽管美军就在距离他们一百米的地方驻守。在提克里克,到处都是用阿拉伯语写的支持萨达姆的标语,当地人说,他们相信,萨达姆没有死,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
    担心萨达姆突然有一天会重新出现,这也是不少当地人不愿意多谈萨达姆的原因。美国人不断地表示,自己不会在伊拉克长驻,一方面让伊拉克人觉得,他们并不是为了长期占领这个地方,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让不少的伊拉克人觉得,到时候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没准,那个时候,复兴党就会卷土重来。

             非典型遭遇    本来觉得,SARS离自己很远,因为病毒在全球蔓延的时候,我正在中东,更多的时候在巴格达。不过很快就发现,即使是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