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三国武力点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7三国武力点评-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们制造了许多麻烦。举个例子: 
  “曹仁知有准备,急令退军。赵云掩杀将来。仁不及收兵回寨,急望北河而走。将到河边,才欲寻船渡河,岸上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张飞也。曹仁死战,李典保护曹仁下船渡河。曹军大半淹死水中。”(36) 
  这里,如果读者不注意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为曹仁与张飞发生了“死战”,但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显然两人身边都带着兵呢,因此那个“曹仁死战”实际是“曹仁率部死战”的简写,而曹仁“死战”之对象也不是张飞一人,而是张飞所部。因此这是一场两军混战。 
  那位朋友说了,那怎么样才算是两将单挑啊? 
  我再举个例子,看官可以与上边那段文字做个比较: 
  “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乃张飞也。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70) 
  这才是两将单挑呢。张飞、张合虽然各自都带着所部军马,但由於文中明写“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因此可以完全排除混战的情况。这是毛本,而罗本还多了一句“两边牙将各自拒住”,干嘛呀?很明显,就是两边主将要单练,为保证公平,两边的牙将相互防止对方加入战局。而张飞、曹仁那个战例,由於文中没有这种明确表明交锋仅在两人之间进行的措辞,因此应判为两军混战。 
  我们随时分析随时归纳:如果文中仅出现“某某死战”之类的文字,不能轻易判定其为单挑,而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如果文中明确提到“两将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纵马舞刀直取某某”这种极具限定性和针对性的文字,那么就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判定此战为单挑了。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却反而有“某某引军如何如何”,那么只能判定为混战。            
三国武力点评(16)  单挑 与 混战 (2)     
  再举一对战例,这两场交锋的都是吕布和夏侯敦之间进行的,但一场是单挑,另一场则只能判定为两军混战: 
  “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6) 
  … 前面的文字描写不会造成任何误解,这就是一场夏侯敦与吕布两人之间的交锋,因为“挺枪跃马”是非常具体化、有限定性的描写,而“直取吕布”又是极具针对性的文字,还有这个“战不数合”,也是多见于武将之间单挑的措辞。 
  但是,接下来的“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八个字,却开始令人产生一丝困惑。看官可能会想,夏侯敦之所以败回,也许是因为吕布的军马上来助战来了?我认为不是,因为如果吕布所部军马真的上来助战的话,那么原文完全可以交待一句“吕布身后军马齐到”(第26回中徐晃与文丑交锋时就是这么写的)。可见,吕布军马并未上来助战,夏侯确实是因单挑不敌吕布才败回本阵的。 
  … 至於夏侯渊和曹仁,这两处应该是以武将之名指代其所部军马,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方(李郭)是两路军马,曹操绝对没有道理派夏侯渊和曹仁单人独骑各自去迎敌两路虎狼之师。因此夏侯渊与曹仁都是带领所部军马与李、郭所部进行混战的。文中之所以说“三路军马,势不可当”,我觉得应理解为:李、郭两路军马在混战中已占据上风,而吕布所部也同样气势威猛、蓄势待发;夏侯敦在与吕布的单挑中本已处於明显下风,这时又发现整体战局对己方非常不利,如果继续与吕布硬撑苦战下去,一旦己方军马全线崩溃,则自己由於身处突前位置,最终必陷于吕布军重围之中,如果吕布武力与自己相若,那还有一定突围逃跑的机会,但对方武力明显高于自己,因此如果挨到那个时候定然不保!因此,这一战夏侯之败虽然有忌惮对方军马强盛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感觉自己武力明显不敌吕布。 
  … 简单来说,夏侯单挑负于吕布,夏侯渊、曹仁所部混战不敌李、郭两军。 
  再看另一场: 
  “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12) 
  … 这里明确写了“夏侯敦引军。。。”,他所截住的那个“吕布”,也不是单单一个吕布,而是吕布及其所部军马,因为后文有“各自引军分散”。如果吕布孤身一人,又如何“引军分散”呢? 
  … 因此,此战绝对不是单挑,只能算做混战。 
  总结一下经验:如果从交锋的局部描写文字中无法判定交锋双方究竟是两将还是两将所部军马,那么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测。 
  (后文将讨论一些更为头疼的战例)            
三国武力点评(17)  单挑 与 混战 (3)     
  继续举例分析: 
  “原来张飞比及去救龚都,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飞与龚都报仇,杀散夏侯渊,迤逦赶去,被乐进、徐晃拦住。云长路逢败军,寻踪而去,杀退乐进、徐晃,与飞同回见玄德。”(罗本31回)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里所有武将的名字都指代其所部军马,而非其个人。 
  何以知之呢?很简单,龚都绝无可能一人运粮,因此肯定是与所部军马一同押运粮草。同理,夏侯渊也绝无一人来劫粮杀都的道理,张飞也不可能只身前往为龚都报仇。最说明问题的是这个“杀散夏侯渊”五字,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怎么去杀散一个人?只有杀散一个群体,才是符合逻辑的。因此可以100%判定:此处的“夏侯渊”是指代其所部军马。那么张飞能以一人之勇,杀散夏侯渊所部军马吗?张飞又不是天神!因此此处的“张飞”也是指代其所部军马。其他的依此类推,“乐进”指乐部军马,“徐晃”指徐部军马,“关羽”指关部军马;这里的所有交锋都不是两将单挑,而是两军作战。 
  最重要的结论是:我们没有任何有力证据来证明张飞曾在单挑中击败过夏侯渊! 
  那位朋友说了:确实是两军作战,这个我同意,但你能绝对排除两军主将之间的单挑吗?兴许正是张飞在单挑中击败了夏侯渊,才赢得了那场战事的胜利呢。 
  答: 
  (1) 必须再次强调这个观点:演义是非常突出个人勇武的。基於这个前提,我们应该相信,但凡真的“发生”了重要的单挑战例,老罗是不会不予记录的。或者应该这么说:但凡老罗真的想设计一场重要单挑,他是不会采取这种简笔写法的。如果张飞与夏侯渊果真“发生”过单挑 (老罗果真设计了这场单挑),那么为何没有回合数和交锋场景描写?由於双方的出场人物都是重量级的,因此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单挑,远比太史慈战程普、臧霸战乐进、张辽战凌统、乐进战凌统要重要得多,为何后面4场均有回合数记录和交锋场景描写,而更为重要的张飞…夏侯之战却没有?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2) 必须承认,原文仅仅告诉我们:张飞所部击败了夏侯渊所部,却没有告诉我们是如何击败的。因此,说“是通过张飞单挑击败夏侯渊才击败夏侯所部的”,就是对击败方式和过程的一个推测。但是这个推测是有问题的,因为该推测实际上隐含地认定:张飞所部要取胜夏侯渊所部,只有'!'依靠张飞单挑击败夏侯渊才能实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张飞完全可以依靠突袭取胜。 
  夏侯渊所部的目的是劫粮,当其杀散龚都所部后正安排烧粮时,张飞完全有可能趁其疏于防备之时突然发动攻击。由於张飞是在接到龚都告急之后才出发的,而且粮草为其所必救,因此有理由相信刘备会分重兵于张飞。因此有理由相信张飞在兵力上至少不明显逊于夏侯渊,这可以确保其突袭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作者没有道理既要表明张飞…夏侯曾发生单挑却又故意不写单挑场景,而且张飞所部要击败夏侯渊所部完全可以通过突袭方式来实现,并非只有单挑这一种方式。因此,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张飞曾与夏侯发生单挑并击败之。 
  对比一下马超击败于禁、张合以及几乎杀死曹洪的战例,所谓的“张飞击败夏侯渊”显然属於无效战例。 
  重申判定: 
  (1) 按照原文理解,以上所有人物名字均指代其所部军马;(2) 按照原文理解,以上所有交锋均系两军交战,并非两将单挑;(3) 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张飞曾在单挑中击败过夏侯渊            
三国武力点评(18)  单挑 与 混战 (4)     
  再看这一段: 
  曹仁在城上望见牛金困在垓心,遂披甲上马,引麾下壮士数百骑出城,奋力挥刀,杀入吴阵。徐盛迎战,不能抵挡。曹仁杀到垓心,救出牛金。回顾尚有数十骑在阵,不能得出,遂复翻身杀入,救出重围。正遇蒋钦拦路,曹仁与牛金奋力冲散。(51回) 
   
  分析: 
  曹仁是带兵冲阵,徐盛和蒋钦呢?理解成他们孤身阻击曹仁及麾下数百壮士,显然于理不合。因此这里作者是在用徐盛、蒋钦来指代其所部军马,这里的所有交锋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单挑,而是两军混战,因此无法用以直接判断曹仁与徐盛等之间的武力高下。 
  不过,由於曹仁率领绝对劣势的军马反复冲阵,较为从容地杀进杀出、连续救人,而徐盛、蒋钦等空有优势兵力却束手无策,而且徐、蒋二人在前三国阶段从未有率部冲击优势敌阵的表现,因此应判定曹仁武力优于徐盛、蒋钦。 
  再看这个战例: 
  “荀攸曰:“韩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绍军自乱。”操曰:“谁人可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