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艺二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艺二书-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
  在各行各业中都是如此,武士也不例外,同样要有这种处事的态度。即使在没有争端的时候,你的行动也一定要依据所观察到的形势的发展。总之,无论何时,一定不要忘记注意观察形势动向的变化,这是兵法理论中重要的一条。


军 略


  军略
  如果不能明察形势的动态,你就常常会陷入麻烦。如果你和人交谈时,没有注意别人的心理变化,就会发生争吵,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争端,丧失生命。因此,注意到了形势的发展与没有注意到形势的发展,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布置房间,也要考虑到将来情况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把各样东西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因此,在武士道中,有些事物是必须要留意的。
  事实上,尽管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道理都是同样的。因此,“道”是适用于万事万物的。
  认为兵法只是用来杀人的,这是一种偏见。兵法并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用来消灭罪恶的。灭一人之恶而使许多人能够生存,就是军略。
  这是一本家传之书,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就是神秘不可传的。正是为了传播知识,才有所谓的秘而不宣。如果知识不能得到传播,有书无书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我的子孙后代都应好好地体会这一点。


大 学


  大学
  据传,《大学》是用于启蒙教育的入门读物。不管你要进入哪个房子,都要先穿过门。因此,门是你到达屋子的标志。只有穿过了门,你才能走进房间,遇到主人。
  学习是得道之门。因为学习是门,而不是屋子,所以,当你看见门时,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屋子。你一定要穿过门,才能进入屋子。屋子是在门里面,是藏在门后的。
  既然学习不过是门,所以,在你阅读书籍时,不要以为这就是道。很多人往往把学习知识误认为是道,这样,虽然他们掌握了许多词汇,学到了许多知识,却仍然对道一无所知。即使你读得非常流利,就如同古人自己在注释一样,如果你不能领会其内在的道理,你就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
  虽然这样,如果不学习的话,也是很难能真正悟得大道的;而单纯靠简单的学习和讲解,也不能领略到道的真意。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学过“道”,却能自然地依天理行事。
  《大学》讲述的是“格物”和“致知”。“格物”的意思就是探究世上一切事物,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致知”是指,一旦你认识了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你就能了解万事万物,就能做一切事情。如果你再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你也就再没什么可做的了。如果你根本不懂事物的规律,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万事万物,因为不知才会疑惑,因为疑惑才会心有所碍。如果能认清天下万事万物的原理,心中就会豁然开朗,再也没有任何蔽塞。这就叫做“物格”,这就叫做“知至”。一旦达到了心无所碍的境界,无论做什么,都能驾轻就熟,应付自如了。
  正因为此,诸艺之实践,其目的正是为了扫除你心中的迷惑和障碍。起初,当你一无所知时,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疑问。然后,当你开始学习时,你的心中开始逐渐有所知,而正是这些“知”,束缚了你的思想。于是,一切事情都变得难做了。
  当你完全忘掉了所学的一切,实践也就消失了。这时,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你既不会拘泥你所学的一切,也不会背离你所学的一切。所以,不要刻意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要顺应天性自然地去学习。这样,才能领悟兵法的真髓。
  勤修苦练,学习各种各样的剑招、架势、眼法,探究一切剑法知识,这就是“格物”的意思。然后,当你熟识了剑法的一切招式和知识后,就要忘掉所学的一切,摒弃所有经验,到达心中无物的境界。这就是“知至”的基本精神。
  当你在不断的学习和修行中渐有所成,你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无论你做什么,你的行动超越任何束缚而得到自由。就像只是你的手、脚和身体在行动,而心中却空空荡荡,无所挂牵。
  一旦达到了这种空明的心境,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为何物。无论是天上的魔鬼或是任何外物都无法窥知你的心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这种极致的境界。如果你能领悟这一道理,学习也就消失无踪了。
  忘学,弃心,自然地和大道融通为一,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这个阶段,就是从“学”进入“无学”的阶段。


情绪与意志


  情绪与意志
  意志是指内心的特定态度,精神思想的高度集中就叫做意志。内心的意志流露在外就叫做情绪。
  打个比方说,意志像主人,而情绪则像仆人。情绪受内心意志的支配和指挥。
  如果情绪过于泛滥,失去控制,就容易犯错。所以,你一定要用意志来抑制情绪,才不会急躁。
  在兵法理论中,可以把降低重心叫做意志,把杀人或被杀称为情绪。确保重心的降低,不要有急躁冒进的情绪。你要善于用意志来控制情绪,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情况如何,务必要保持镇静。只有这样,你的意志才不会为情绪所左右。
  表象和意图
  表象和意图是兵法的基本要素。它是指灵活运用兵法策略,先用假象来迷惑敌人,再用真实行动来攻击敌人。这是用欺骗的假象来获得真正的利益。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这一策略,即使敌人怀疑在你公开的表面后可能会有什么隐秘的企图,他们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诱惑。如果你能成功地运用策略来调动、引诱敌人,让对方随着你的意愿行动,落入你的陷阱,你就赢了。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如果敌人没有上当,你就可以故意设计另一个陷阱让他跳。就算你的计策最终也未能成功,它们仍然发挥了作用。
  在佛学中,这就叫做“方便法门”。即使采用欺骗、使诈等种种手段,只要最后能得到真实,那么,所有的虚假就都变成了真实。
  在精神领域中,这就被称为“密”。“密”即为秘密真言,是秘奥之教,是教人认识自身具有的清净本心,培养佛性的方法。若能悟得此心,众生都能从中得益。
  在武士道中,这就叫做用兵的谋略。虽然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之术,但是,如果诡术的使用,能使敌军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则诡术最终就变成了真实。这就是反其道而行,来达到目的的例子。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在禅学中,有“打草惊蛇”一说。正如打草是为了惊蛇,采用一定的战术手段,使敌人受到惊吓,也是一种兵法的策略。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掩藏更深的目的,也是兵法的一种。
  当对手吃惊时,他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在行动的反应上必然会有所迟缓。
  再简单一点地说,有时候,只需一个很普通的姿势,比如轻轻抬一下手,也同样能达到转移敌人注意力的目的。
  扔下手中之刀也是一种诱战的战术。如果你已经掌握了无刀的真谛,即使手中无刀,也不会被打败。敌人之刀即为我刀。这就叫伺机而动。


观敌之机


  观敌之机
  观敌之机是指把握敌人即将开始行动之前的瞬间。行动是受藏于心中的力量、情感或情绪支配控制的,所以,准确把握敌人的力量、情感或情绪,由此做出相应的行动,这就叫做“观敌之机”。
  观敌之机是禅学的一种特殊理念,即所谓禅宗之“动”。
  力量、情感或情绪在心中隐而未发时,就称为“机”。“机”就像门枢一样,隐藏在门后看不见的地方。看到对手心里隐秘的活动,并伺间而击,这就是观敌之机的战术。
  “攻势”和“守势〃
  取“攻势”,是指进攻时,以凶猛之心,奋力劈下,积极寻求抢先出手的机会。
  无论对你,还是对你的敌人,进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取“守势”,是指不急于进攻,而是耐心等待对手先出击。取“守势”时务必格外警惕。
  “攻势”和“守势”的差别就在于一为主动出击,一为耐心等待。


体和刀的攻守原则


  体和刀的攻守原则
  用你的身体以攻势逼近对手,而让你的刀保持守势。你移动身体、手脚,诱使你的敌人主动出击,乘间而击,你就取胜了。为此,你的身体和手脚要处于攻势,而刀要处于守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对手先出击。
  心、身的“攻势”和“守势”
  当身体取“攻势”时,心要保持“守势”。
  为什么呢?如果心取“攻势”,就容易因为冲动而犯错,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控制自己的心神,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身体取“守势”,是为了要让敌人先出手,然后击败他;而如果心取“攻势”,就会因为急于杀死对手而失败。
  另一方面,这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心取“攻势”,身取“守势”。这时的关键之点在于专心。当手中的剑处于防守状态时,把你的心神集中在攻击状态,让你的敌人先出手。
  在这儿,“身”可以理解为握剑的手。这就是为什么说心取“攻势”,身取“守势”的原因。
  尽管这儿有两层意思,它们的根本道理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情况,只要能诱使你的对手采取行动,你就能获胜。
  


进攻之敌时


  面对进攻之敌时必须掌握的要点
  眼神要凝注于三点:(1)“两星”(敌人握剑的双手);(2)“峰”和“谷”(敌人手臂的屈伸);(3)交战时,凝视“远山”(肩和胸)。眼法的详细内容只能通过口传。
  接下来的两项是关于剑的运用和身体的姿势:(1)间隔的节奏;(2)身体的位置和心的檀香态(檀香态,是指把剑保持在同一直线方向连击两次——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