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街墨巷 作者:卢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街墨巷 作者:卢岚-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撂湫我獯罄谒堑穆眯斜始恰⑿∷岛褪柚校雍旯劢嵌龋梢源致钥吹脚分薜睦罚死喑ね景仙嬷幸恍┪幕⒁帐酢⒄巍⒎缢椎母╊降恼寤蛄阈鞘录淮游⒐劢嵌龋梢钥吹讲簧傥娜擞胍獯罄涞墓适潞退堑穆蘼贰R钥颇泛馗衲崮嵩诤叱琛⒗√崆伲宦尬髂嵝聪隆短箍死椎隆罚槐蠢锬嵝聪隆睹斡握摺罚桓Bグ菰诼眯腥占侵谐腥希椴蛔越厍孜枪鞍⒛露推招骺Α钡乃芟瘛1837年,李斯特和金发美人马丽达古到湖畔偷情,住进Serbelloni 
      大宅。马丽达古是有夫之妇,李斯特将她强夺过来,跟她共度蜜月。他一边弹琴一边听“湖的呼吸”,跟情人长途漫步,一直走到著名的Melzi华宅,在但丁和贝亚特丽斯的塑像前面良久驻足,陷入沉思。返回Serbelloni后,他写下《看过但丁之后》和《彼特拉克唢吶》。 

        提起写意大利众多的外国作家,我们首先想起的是司汤达。他是在战鼓声中进入意大利的。1800年5月,一个名叫享利·比勒(Henri 
      Beyle)的十七岁的骑兵少尉,跟随拿破仑的军队进入意大利,从此跟这个国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转入外交界,先后成为特里耶斯特和西维达·韦西亚城的领事,直到去世。1817年,他第一次以司汤达的笔名发表了随笔《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后来几乎所有作品都跟意大利有关,如《意大利绘画史》、《踯足罗马》、《意大利传闻》、《罗西尼传》,等等。长期的意大利生活,使他对那里的乡村、城市,如罗马、热那亚、特里耶斯特等都很熟悉;对绘画、音乐,直至罗马教廷的历史,皆了如指掌,以至人家将他的作品作为游览意大利的指南。 

        然而,不管他在多少个城市当过外交官,写过多少个城镇乡村,真正标志他的意大利生活的是科姆湖。它那满溢阳光的湖岸,于他不只是种植橄榄树和柠檬树的地方,而是隐藏着一段浪漫记忆,有过一场似是而非的情爱的地方。他曾经在科姆湖畔生活过,到森林里去搜猎,在林中的音乐室听莫扎特,到湖岸的华宅探访朋友。在他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中,对科姆湖的美和神秘有过描写,那是1817年7月18日,在美芝(Melzi)华宅里写的: 

        科姆湖的山头覆盖着栗树,直到山之巅。分布在山腰上的村庄,由于教堂的钟楼高耸在树林之上而显得遥远。被远距离和湖水的轻波减弱了的钟楼的钟声,在那些痛苦的灵魂中回响着。怎样来描绘和道出这种感受呀?必须要热爱艺术,必须要陷入情爱与不幸。 

        从情爱与不幸的角度来理解科姆湖,是他个人的独特视角。这位外交官作家,生活作风一贯严肃,被看作文人的模范,平生艳遇甚少,只一心将生活变成艺术作品。但他三十四岁那年,一个机会无意间来到,他跟美丽的伯爵夫人瓦朗莎同游科姆湖。那是她的丈夫恩准的,因为有其他人一起。1871年7月18日的日记中,他有这样一段记载: 

        使我的忧郁祸不单行的是,我要陪伴漂亮的伯爵夫人瓦朗莎去游湖。我在Smolensk认识她的丈夫。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东西能跟这几天在湖上,在树枝泡进水波的栗树丛中所度过的灼热而美好的夏日相比拟。 

        对一个生活作风严谨的外交官来说,以这样的文字来记载他毕生难忘的夏日韵事,已经是难为他了。数天的湖上生活,于他简直是整整的一生。李斯特的勇气和流氓手段不是他的专长。然而,忧郁之余,他有过一句惊人的话: 

        就是在那里,必须用枪在头部开杀自己。 
        是科姆湖美得使他想杀死自己?理解这句话无须太多神秘色彩,景物往往为衬托人而存在,也因为人的故事改变色调。但他没有当真将自己开杀,有其他办法可以解脱。他以科姆湖和湖畔的加尔洛达(Carlotta)贵族府邸为背景,写了《帕尔玛修道院》。事实他一生所有道路都通向帕尔玛。故事开始时,拿破仑带领军队进入米兰,大约十八九年后3月的某一天,拿破仑从第一次流放地厄尔巴岛返回法国,招兵买马准备复辟。消息传到这座府邸,侯爵台尔·唐戈大为恐慌。然而,在同一屋顶下,有人恐惧有人欢喜。欢喜的是法布里斯,侯爵的小儿子,他兴奋地打点行装,准备去投效拿破仑。他果然参加了滑铁卢之战,手握战马笼头的缰绳,策马奔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司汤达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征服了意大利,或者,他以文学的手段,将那场不可能的爱情摆平。意大利本身不存在了,它变成了《帕尔玛修道院》,一个司汤达的国度,一个以他本人的欢乐、忧郁或不幸建立起来的国度。 

        司汤达有关意大利的作品,如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踯足罗马》等都很成功。他漫步在街头上,就是漫步于现在和过去当中,是一场内心的历程。他谈罗马,是以历史学家、学者或政治家的口吻,从它的建城谈起,后来如何在野蛮的冲击下变成废墟,又如何经历了文艺复兴,将古代的精华复活。还指出,罗马的艺术气氛和成就,是宗教和教廷一手造就的。 

        然而,奇怪的是,司汤达是最著名的,不为他的时代所接受的作家。生前默默无闻,作品少人问津,连《红与黑》也不例外。这部杰作当年被杯葛,因为他写一个木匠的儿子和贵族夫人的恋情,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等级界限。到底是十九世纪的上半叶。他孜孜不倦笔耕数十年,不时有作品问世,就像不时将一只瓶子拋到海里,可惜谁也没有捞到。直到1935年,才开始有人阅读他的作品。 

        其实巴尔扎克对他评价甚高。早在1840年9月,他在《巴黎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修道院这部著作,只能在欧洲头一万二千或者一万五千人当中找到读者。因此,我在这里说的话,是向那些高贵而纯粹的心坎说的。他们生活在每一个国家,像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杰出人物。”他又认为,该书的结尾可以引出另一本书。又说:“我迫不及待地告诉你们,我将《帕尔玛修道院》的作者,看作我们时代的有思想深度的最好作家之一。他所占的份额将会大于人家给他的那一份。”那时候司汤达还在罗马,同年10月份看到了那篇文章。瓦莱里也别具慧眼,看出这部作品独树一帜,称作者为“偶像的杀手”。 

        更使人感到遗憾的是,1841年3月,他脑溢血病发逝世时,报章发出的讣告中,他的原名Henri Beyle 被误写成M。Bayle 
      ,笔名Stendhal 写成 Stendhall,还白白送给他一个姓Fédéric。 
      大家将他的名字跟另一位作家混淆了。巴黎一半以上刊物不知道他的名字该怎样写。还有哪一位作家跟他的时代弄得这么糟糕的?直到他逝世几近百年,才开始被读者接受。一旦被接受,就开始膨胀,被崇拜,被封圣,出现了“司汤达主义”,成立了“司汤达俱乐部”。时代终于把他找回来了。他的《红与黑》风靡世界,被拍成无数电影。现在,提起有关意大利的作品,大家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帕尔玛修道院》;提起科姆湖,会想起他与贵妇人瓦朗莎之间欲说还休的故事。是他那管笔,将意大利、科姆湖以及湖畔的加尔洛达府邸变成了光闪闪的晶体。 

        这要怪卢梭 
        记得我们初到法国时,曾经到埃尔默侬维尔瞻仰过卢梭的陵墓;去年,又到沙尔梅特参观过他的故居。埃尔默侬维尔的陵墓,当年拿破仑也去过,那时候的“第一执政”,路经时顺道去看看的。他在杨树岛墓前对侯爵吉拉尔丹说: 
      “为法国太平起见,这个人最好不存在。是他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侯爵说:“我觉得似乎不该由你这位‘公民执政’来抱怨这场革命吧?”拿破仑回答:“后人将会说,为天下太平起见,最好没有卢梭,也没有我。”卢梭博物馆卢岚摄 

        一代霸主,尚且将自己与卢梭放到同一天平上,可见卢梭这个大人物之大。也可见天下间的伟人、圣贤,往往是扰乱天下太平的。庄生有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卢梭这个人物之大,你不能将他一眼看得完,也不能用一个框框把他框得住。歌德认为,“新世界由卢梭始。”他是新时代的第一人。作为思想家、哲学家,他被认为自笛卡儿以来,对人类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作为文学家,他是浪漫派的宗师,现代传记文学之父;他是儿童教育的先锋,开创了“积极方法”教育,直到如今,这种方法在所有学校沿用;他也是“自然之子”,当代的绿色主义者,还遵循着他的基本法则。文学评论家圣伯夫说,是卢梭第一个将绿色写进文学作品中。看,我们的现代生活,还有哪一处地方少得了这位十八世纪的人物? 

        然而,现代人谈起卢梭,跟谈起与他同时代的伏尔泰、狄德罗两位启蒙哲人,完全是两码事。后两位哲人使人想起阳光,高雅,正气;而卢梭,却使人想起阴冷,暗晦。他人格上的自相矛盾,是个永远的话题,恍如这个卢梭是由若干件块组成,而每一件块各自脱节,各自分离,互相间衔接不起。他创立了现代民主的原则,却思想古老,反对由民主带来的现代科学。他认为,在埃及、希腊、罗马,一如在所有现代国家,“进步”带来社会道德的堕落;他提倡返回大自然,却千方百计进入巴黎社交生活;他关心儿童教育,却把自己五个孩子送入孤儿院;他提倡社会平等,却喜欢结交权贵,投靠贵族,成为他们的门下食客,最后死在埃尔默侬维尔园,这是他的贵族朋友吉拉尔丹侯爵的领地。 

        这个卢梭,你真的要提防。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