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决定一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思维决定一切-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符合公司自身驾驭能力。    
    从战略发展的决策判断能力、从支持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从公司融资能力等等方面考虑,加工基地规划一般不宜扩张过大,速度过快,追求一步到位,否则,很容易导致各种战略配套无法跟上的困境。     
    别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这关键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用整合的高度来理解竞争,竞争对手就是合作伙伴,用整合概念来运用资源,那社会的资源也就是你的资源!    
    6。6 创新就是80%的模仿加上20%的创新    
    中国企业现阶段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与国外企业的正面交锋使得中国企业更加感到管理水平的低下,于是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方式成为追求卓越的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基本上形成了三种管理流派。     
    一种推崇西方的管理模式与价值观,可以将其称为“洋务派”。“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一般都是在发达国家留过学并在跨国公司工作过的少壮派,他们亲身体验过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差距,期望通过引入西方成熟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模式,帮助中国企业迅速提升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企业的差距。    
    第二种推崇中国企业必须以实际运作为主要模式,不要盲目去学习一些不切实际的所谓先进模式,这种我们称为“本土派”。“本土派”的主要代表基本包括有中国大型企业工作背景,熟悉中国本土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深知中国企业成长的特殊环境与条件,强调中国企业的发展应以国情为基础,要迅速成长才可能有机会与跨国企业同台竞争。    
    第三种强调“洋为中用,中西结合”,这种我们称为“中庸派”。“中庸派”的主要代表背景较为复杂,他们有学院背景的专家,也有咨询业的顾问,还有一些既有海外工作经验,同时又深知中国国情的各界人士。尽管这一派的观点已经提出,但还没有形成一种主流的观点或代表人物。     
    经盛咨询公司属于第三种流派,也就是所谓的“中庸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科学管理为目标,努力将属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在创新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肯定要涉及到的一个课题就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我们认为,创新就是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不同。完全从一张白纸开始,从无到有,这种应该称为创造;百分百一样的也不能称为创新,应该叫复制;有80%的内容是一样的,余下20%不一样,但不仅没有改进,反而退步了,这只能是模仿;如果这余下的20%有改进,使得这项内容有了新的进步,这才可以称为创新。    
    我们理解的创新就是,80%的模仿加上20%的创新。    
    其实这80%和20%之间的边界是很难用数字来量化的,就是说,你要知道你模仿的目标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模仿,那你的创新概念就可以是我们所定义的那个范畴。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涉及到有关知识产权的范围,那不是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如果什么事都需要自己亲身经历的话,那世界上什么事都不会有创新。80%的模仿,20%的创新,这样才可能超越!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亲身体验一下地球是圆的才相信“地球是圆的”这一真理,那世界上相信“地球是圆的”的可能也就是那少数几个人了。    
    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创新,才是真正的管理创新!    
    最近在为一家公司做咨询,战略管理部经理问我们一个问题,他说:“在战略的信息控制系统上,要求战略管理部与人力资源部一起将战略目标分解和落实到每个岗位上。但在公司存在着一些岗位操作不了的问题。”    
    我们问他:“是什么样的岗位?”    
    “例如在总经办,有许多后勤工作人员,如司机、厨师、清洁工等岗位,他们的岗位工作每个月都是一样,我们现在要求每个人都要做月度工作总结和计划,但他们的工作重复性太多,操作不了。”    
    “不,他们一样可以操作。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公司战略目标分解而成,另一部分是岗位职责说明书要求的。如果从一般的工作要求理解,后勤人员确实很难写月度总结和计划,但从管理创新角度分析,每个岗位必须要有工作总结和计划。如果厨师仅仅将其工作理解是做饭,那他的工作也永远只有做饭这两个字,但如果他将工作理解成为服务的话,那他的工作要求就是服务质量提高及满意度提升,那他每个月都要根据公司的发展和员工的要求提高伙食的质量,在菜肴的类型和味道上就要不断创新,因此他不可能没有工作计划及要求。”    
    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如果将工作创新作为每个员工的工作考核目标之一,那无论是那种类型的岗位都要努力创新,这才能真正将创新的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这才是管理创新的本意,而不仅仅是指技术或设备上的创新。    
    创新是有风险的,因为创新意味着不确定性。    
    华为曾经把IBM的成功变革作为学习的对象,这当中有许多的风险或者说是不确定性,因为IBM所处的环境与遵守的制度与华为不一样。因此,华为在借鉴时要特别注重制度上的创新。    
    针对华为的管理创新,网上曾流传这样的一则笑话。说IBM总裁郭士纳某天在深圳开着富康车,后面任正非开着奔驰追上来,问他:“你有没有开过奔驰?”郭士纳以为这个人在和他开玩笑,于是加大油门往前开,任正非又从后面追上来,还是那句话,郭士纳依然不理他,后来他看到任正非撞到了前面的防护栏,于是下去帮忙。任正非问他:“为什么我问你不回答,你知不知道我想问你奔驰的刹车在哪里?”    
    这只是一则笑话,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只是将西方所谓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引入中国,那会不会就象这则笑话所说的那样,某企业只是引进了奔驰,却连奔驰的刹车在哪里都不知道?    
    所以,纯粹的模仿是没有意义的,可能就会出现上面例子一样,虽然拥有奔驰,却连刹车都不知道在哪里,风险不言而喻。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放弃创新,如果不引进奔驰车,那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奔驰成为世界名牌的理由,因此,引入不是目的,学习与了创新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在创新与模仿之间,我们还要谨记一句话:    
    经验只是思考的起点,方法才是思考的方向!    
    它时刻提醒我们,在创新的时候,学会忘却是最好的方法,或者象汤姆•;彼得斯所提倡的“没有橡皮擦你就无法生存”的理念,在忘却中学习,在遗忘中提升,这才可能真正有所创新。    
    6。7 不要将所有的消费者都当成你的顾客    
    现在中国市场的机会非常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它们凭借国家资源的优势,在许多方面都占尽先机,这从很多企业都在采用多元化经营的模式就能看出来。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否认国内存在着投机比投资更有吸引力的情况,因此许多企业的假设是:只要有消费市场,就有盈利空间,公司战略就可以将其考虑为业务领域。    
    这种战略思路经常会导致战略模糊的后果,什么业务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钱都想赚,到头来什么钱都赚不到!    
    这种战略模糊和我们上面说的产业多元化战略并非完全一样,它主要是指在同一行业内,或者在同一产品系列上,公司采取多元化战略措施,因此这种战略模糊其实也可以理解成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一种,它的主要特征是将整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作为公司的主要赢利来源。通俗地讲,就是只要能赚钱的项目公司都上!    
    市场细分,就是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战略咨询项目上,这种战略模糊现象并非只在一家公司出现过,许多公司都发生过这种情况。如果你是做家具的,你就会想到要做与家具相关的木材、油漆、家具连锁超市、甚至是家具的五金生意,麻烦的是,这些产品对你来说都是主要的赢利内容,没有重点与次要之分。    
    不要想一个人独吞所有的饭,不要想将一条鱼从鱼头吃到鱼尾!    
    俗话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全球竞争越来越走向同质化的时候,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最终就体现在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上。而要实施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市场细分与定位就显得特别重要。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它通常都有许多环节是可以赢利的,这些环节的赢利模式不完全一样,甚至是完全不同。因此公司战略制定,一定要分析产业链的利润来源及主要战略控制点,抓住能够使公司战略在某一战略控制点的赢利模式,基本上公司产生利润的战略模式也形成了。因此公司战略在赢利模式上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细分产业的价值链。    
    一般来说,产品从原材料到设计、生产、物流、分销、直至零售给消费者的整个产业价值链上,存在着许多赢利模式,然而,在这条产业链上,有的环节是高利润区、有的环节则是无利润区。对于不同企业不同的核心能力来讲,别的公司在这个环节上是赢利的,对你可能就是亏本的,因为不同的环节产生利润的来源和模式是不一样的。    
    例如石材行业,最上游的是石材原料销售、接下来是板材的粗加工、板材批发、工程销售、最后是标准产品销售,这些环节都与石材有紧密的联系,任何石材企业都认为全部的环节他们都能做,因为它们的对象都是石材,因此许多石材企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种战略模式不算是多元化发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