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诺贝尔:谐趣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搞笑诺贝尔:谐趣科学-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发生什么变化。    
    卡内特斯基、布里南和哈里森共同宣布,这些发现“非常重要”,为防治疾病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鉴于卡尔•;J•;卡内特斯基、小弗朗西斯•;X•;布里南和詹姆斯•;F•;哈里森在防治感冒方面的共同努力,他们被授予1997年“搞笑诺贝尔奖”医学奖。    
    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后,这三位获奖者认为他们无法前去参加“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这个小组的研究工作在不断地进展中,尽管哈里森悄然引退。    
    卡内特斯基教授和布里南教授接下来开始探索音乐如何影响新闻记者唾液中免疫血球素A的水平。他们选择了10位新闻记者,在威尔克斯•;巴里的《时代领导者》的编辑部中进行了那项研究。结果振奋人心,至少说能够给人以启示,尽管它或许不是无可置疑的结论。(欲了解详细内容,请阅读《心理学报告》上刊登的“一家报纸编辑部中展现出的、压力与免疫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卡内特斯基教授和布里南教授把他们的关注重点,从音乐转到性行为上面。1999年,他们声称性行为比较频繁的大学生的免疫系统,要比那些性行为不太频繁的大学生的免疫系统具有更强的功能。    
    两年后,他们出了一本名叫《感觉好对你绝对好》的书,在书中他们概括了自己的全部研究成果。出版商为了做好此书的推广宣传,把它很好地归纳如下:    
    “媒体喜欢报道性生活、欢笑和其它一些简单乐趣,对你如何如何好。而且你很喜欢听。然而那些充满刺激的快乐,是增强人们免疫功能的、合法的医疗处方吗?你真的能够靠着微笑消除感染吗?研究者卡尔•;卡内特斯基和弗朗西斯•;布里南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


心理学和智力第5节 研究“欢乐”

    “我就群体欢乐现象对一所幼儿园596次正式的课堂录像进行了研究。群体欢乐的表现包括开心的尖叫、大笑和剧烈的身体动作,有时这种欢乐是同时爆发的,有时则是连锁延伸的,由一个孩子传染给另一个孩子的。实验得出了多种会导致群体欢乐的因素……大多数情况下,人数比较多(7-9个孩子)且男女孩都有的群体中比较容易出现群体欢乐现象。后一种研究结果与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间的声音信号区别理论”有关。    
    ——劳伦斯•;W•;谢尔曼    
    官方文献    
    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授予    
    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的劳伦斯•;W•;谢尔曼,因为他撰写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学龄前儿童小群体欢乐的生态研究》。    
    他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儿童发展》,1975年3月,第46卷第1号,第53-61页上。    
    伦斯•;W•;谢尔曼是第一位严格且系统研究、记录并分析群体欢乐现象的科学家。    
    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小群体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呢?因为劳伦斯发现这个群体最容易出现集体欢乐现象。    
    为什么他要研究欢乐呢?因为其他的心理学家未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因为他需要找一个博士论文的题目,也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开朗、爱笑的人。    
    谢尔曼花了两年的时间,拍摄下了一所幼儿园中一群三、四岁孩子的活动。然后他研究了这些录像带,对所记录下来的欢乐进行分类、描述和调查。    
    他为“群体欢乐”下了一个正式的、学术上的定义。群体欢乐就是“群体中大部分(半数或半数以上)的人都显示出的一种强烈欢乐的状态。”    
    谢尔曼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性,他引入了一个专业参数——行为表现,这一点让很多人都大吃一惊。    
    从专业角度说,行为表现综合了三种群体欢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明显行为,分别为大笑、尖叫和剧烈的身体动作。这三种行为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以组合的方式出现。有六种基本的组合:    
    (1)大笑    
    (2)尖叫    
    (3)大笑+尖叫    
    (4)大笑+剧烈的身体动作    
    (5)尖叫+剧烈的身体动作    
    (6)大笑+尖叫+剧烈的身体动作    
    谢尔曼提出了几个任何一个严肃的研究者都会涉及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    
    1。这种欢乐是否被打断?    
    2。这种欢乐是延伸性的吗?(也就是说“是不是以线性或者说连锁反应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的吗?)    
    3。这种欢乐是同时爆发而不是传递延伸的吗(也就是说,“孩子们是以爆炸的方式同时接受到信号或者信息的吗?)    
    4。欢乐会持续多久?(谢尔曼对每一次欢乐都进行了计时,“从欢乐的第一个明显信号开始一直计算到欢乐停止。”)    
    谢尔曼得出了14种会导致欢乐的因素。其中包括: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比如“谁愿意出去把约翰找回来?”    
    一些不协调的声音或者是“搞笑的词”,比如“吱吱呀呀、嘀嘀嗒嗒”这种声音。    
    违反了某种禁忌,或是提到了某些禁语,比如说“狗屎”或是“去死吧”这种话。    
    他人出了洋相——比如说“一个小孩打翻了牛奶盒”。    
    什么事也没发生。相当一部分欢乐是莫名其妙发生的。    
    最后谢尔曼对欢乐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了几个引人注目的结论。    
    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十之有四会出现群体欢乐。欢乐的持续时间通常很短——一般仅为四到九秒钟。    
    最普遍的欢乐方式是欢乐的尖叫而没有大笑;最罕见的是高兴的尖叫混着大笑。最常导致欢乐的是诸如“谁愿意出去把约翰找回来”这样的简单问题。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其他孩子的洋相或是尴尬很少会让他们感到高兴,这一点已有科学事实证明。此外,他还发现男女孩在一起的时候比男女孩分开的时候更容易发生群体欢乐。    
    在这个安定片盛行的时代,谢尔曼仍然致力于研究欢乐,也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2001年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    
    谢尔曼教授参加了2001年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他被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团团围住。在发表得奖感言的时候,他说:    
    “能在我职业生涯的末尾得到这个奖我感到很荣幸,同时也庆幸我不是在一开始就得了这个奖。”    
    谢尔曼教授没能出席接下来几天的相关活动,因为他要赶回家乡,参加俄亥俄州葫芦协会的会议,他是该协会的副主席。当他准备出发去机场的时候,一些崇拜者问他“你喜欢葫芦的什么呢?”谢尔曼高兴地回答说“什么都喜欢!”


心理学和智力第6节 禁止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鸽子

    “我曾经在英格兰求学,那是个循规蹈矩的地方,人们非常有礼貌,诚实待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地铁站外的马路上有卖报纸的,没有人看着报摊,只有一个放硬币和纸币的盒子。你拿了一份报纸之后,把硬币放在盒子理。这真是世界一流城市的标准。我们也努力做到那样。”    
    ——1999年12月18日,李光耀接受日本NHK电视台接受采访    
    官方文献    
    搞笑诺贝尔将心理学奖授予    
    李光耀,前任新加坡总理及负面强化心理效应的实践者,他做了长达30年的“心理实验”研究对300万新加坡公民凡随地吐痰、嚼口香糖或喂鸽子就施以惩罚的效果。    
    一般的专业心理学家一直都只能将小范围的人群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有人提出,如果将标准放宽,那么非专业的心理学家等于是同时在400万人身上测试他的理论。    
    新加坡发起了一场致力于改变人们生活细节的运动,其中的重点就是所有公民都不得随地吐痰、嚼口香糖或者是喂养鸽子。而实施这一场运动的方式正是心理学家们已经在老鼠身上实验过的方式——惩罚而不是劝说。    
    这些禁令正是由李光耀,这位前新加坡总理本人构思并推行的。他曾自豪地公开发表演讲说:“我认为一个国家更需要的是规则,而不是民主。”现在在新加坡,这种规则已经涉及了许多行为。    
    李光耀向一位记者解释说,大部分在公共场合吐痰的新加坡人都是中国人的后裔(李光耀本人也是中国人的后裔):    
    “要知道,中国人随地吐痰。如果你去中国,你就会亲眼看到这一情况。我们很早就开始抓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个习惯一点也不好。这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习惯。随地吐痰会传播结核病,传播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疾病。所以我们就从儿童开始抓起,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再由孩子们把这种信息传递给他们的父母。然后我们对违禁的公民处以罚款。如果他们接受了教育之后再犯,我们就再处以惩罚。慢慢地,这种习惯就消失了。”    
    从全球范围来说,李光耀反对随地吐痰的举措并不是史无前例的,但新加坡的情况却有两个特点。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曾发起过反吐痰的运动,但是其目的是为了阻止结核病的传播,而且主要是依靠公共宣传,而不是颁布法律禁令。李光耀所颁布的禁痰法规却并不是以公共健康为目的的,而是关乎人们的行为礼仪。上层社会人士是不会随地吐痰的。此外,其他国家宣布随地吐痰是一项十分可耻的行为,但是李光耀则说这是一项可耻的罪行。    
    1992年开始,新加坡政府禁止生产、进口或销售口香糖。官方说这一法令是为了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但是有记者发现,这一法令的出台是因为有人用口香糖封住了地铁车门的传感器。    
    对李光耀及其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