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成功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塑造成功者-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孩子说的话与现实不符也可能受暗示引起。例如,有人做过一个研究。
研究者在孩子的面前放两个装满透明液体的杯子,然后对孩子说:“这两个
杯子里的某一个可能有一点点香味,请你仔细闻一闻,并告诉我哪个有香
味。”其实,这两个杯子里装的都是一样的白开水,理论上都没有香味,也
不会有区别。但实验的结果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闻出了其中有一个有“香
味”。孩子之所以犯错误,不是他们说谎话,也不是他们的嗅觉有问题,而
是他们受到了暗示。由于受到了某种暗示,使孩子的回答不是真正针对问题
本身,而是针对当时的整个情景。正因为这种暗示作用的存在,使得孩子在
某些情况下产生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小孩当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不小心打碎
了一个花瓶,后来父母回到家,发现花瓶被打碎,就问“这花瓶是谁打碎的?”
“是怎么打碎的?”但当时也许是父母太心疼那个花瓶了,也许是父母心情
大激动,发问的架式非常严肃而且“很凶”。当时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暗示倾
向,那就是,如果是这小孩打碎的,那么他就可能受到惩罚。小孩完全慑于
当时的情景,说:“是猫打碎的花瓶。”显然孩子说了假话,但这时的说假
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小孩出于当时的情景压力,他所作出的反应已不
是针对父母的问题,而是针对当时的情景,他按照当时情景对自己的利弊作


出了反应。研究者认为,越是容易受暗示的孩子,越是容易出现类似的行为,
如果这种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那就会发展到经常说谎。也就是说,如果孩
子最初的那种迫于情景的说假话,使他逃避了惩罚或得到了奖励,那么这种
行为就可能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而成为说谎的习惯。

因此,我们认为,孩子说谎与其说是孩子的毛病,倒不如说是家长的失
误,家长在处理一些问题上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例如,孩子承认是自己打碎
了花瓶,做家长的不先问问为什么,却因为心疼花瓶而不分青红皂白地骂或
打孩子一顿。而实际上也许孩子完全出于好心,是想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擦
掉花瓶上的尘土,结果因花瓶太沉或太滑而打碎。打碎花瓶实际上已经使孩
子很难过,如果再受到父母的责备,他就会更难过,而且会感到委屈,甚至
产生说真话对自己不利的错误联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敢说真话
了。倘若不说真话时又使孩子逃避了惩罚或受到了奖励,那么说谎的不良习
惯很可能从此形成。所以,家长即使在指责孩子的说谎时,也应该检点一下
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是否有问题,也许错误不在孩子,至少不全在孩子
身上。

幻想

暂时无法实现的事情我们用幻想来弥补。

“幻”就是虚无飘渺的意思,所以,幻想,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切实际、
不能实现的想象。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只有那些脱离实际的人或可笑的
人才经常幻想。但是,随着人们对自身心理现象的进一步了解,随着人们对
科学发现规律的深入认识,人们对幻想的态度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看过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镜头
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并不因为它脱离现实而鄙视它,相反,
在欢笑之余,禁不住赞叹设计者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创造力。此类富有幻
想和创造性的动画片不仅孩子们百看不厌,而且成人也爱看。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幻想只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正常形式。幻想
是想象的一种高级形式,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以幻想为前提的。
虽然,幻想不是科学发现,但它可能给重大的科学发现提供可贵的启示。

从概念上讲,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
程。也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描述来形
成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心灵的一种能力,是心灵在有意识的和清醒的状
态下产生或再现多种符号功能的能力。通常,想象可以分以下几种形式:

再造性想象:根据语言描述在脑中形成相应的事物或动作的形象的过
程。例如,没有见过大海的人可以根据别人对大海的描述而在头脑中想象出
大海的形象。再造性想象是想象的最基本形式,它的必要条件是有一定的语
言能力和经验积累。可以说,语言是想象的媒介,经验是想象的基础。语言
能力强,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就容易完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培
养孩子的想象能力,父母要注意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使孩子对生活有更丰富的体验。

联想性想象:根据某一刺激形成与之有关的事物的形象而并非刺激本身
的形象的过程。联想由此及彼,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如由吃饭联想


到读书,由鱼和水的关系联想到人与空气的关系、解放军与老百姓的关系等。

创造性想象: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产生从来没有过的新形象
的过程。而且,这种新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者,即使一时得不到社
会的承认,但迟早会被社会所接受。例如,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在当时被视为
异教,根本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但它却是创造性的产物,是伟大的科学发现。

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也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但
要实现这种形象似乎为期很远或可能性很小。所以,幻想的特点是:远离事
实,远离通常的逻辑,似乎有些离奇古怪。幻想可以是胡思乱想,也可以是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虽然,幻想的创造性成份很高,但它与创造性想象最大
的区别在于它的随意性、缺乏现实性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那么,这样说来
幻想是不是毫无意义呢?不是的。幻想的意义在于给人一种心理补偿。

其实,幻想是一种心理补偿,对于无法实现的事情,人们就用幻想来补
偿。例如,嫦娥奔月就是典型的例子。事物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象、思维可
以是无限的。操作上完成不了的事,可以通过无限的幻想来完成,来补偿。
我们每个人都有幻想,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想实现而暂时实现或永远实
现不了的事情。而儿童的幻想更多,是因为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力更有限,
因而有更多想实现而实现不了的事情,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补偿。这
也就是为什么一些能千变万化、本领高强、所向披靡的故事(电影、电视)
形象,如孙悟空、希瑞、奥特曼等特别受到孩子们喜欢的缘故。

因此,作为家长,不能消极地看待孩子的幻想,要鼓励孩子去幻想。但
是,“思而下学则罔”,家长在肯定孩子幻想的基础上要对孩子加以引导,
引导孩子不断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是
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基础。否则,会使孩子陷入脱离现实、胡思乱想的境地。

智力与智力开发

父母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智力,
所以都在拼命地努力着,但成效并不总是与愿望成正比。

望子成龙或望女成风是许多家长的普遍心态,使自己的孩子在智力上出
类拔萃也是当今父母的普遍愿望。因此,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就自然而然地
成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智力呢?也许有人说“智力就是学习的能力”;也有人
说“智力就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有人说“智力就是包括观察力、记
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语言能力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或者有人干脆认为
“智力就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总之关于智力的说法很多。其实,人
们研究智力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关于智力的统
一的说法。

看来,在智力问题上过分地强调定义的细枝末节,对于实际的教育实践
是毫无意义的;但如果对智力一无所知,要讲智力开发也是无稽之谈。

我们认为,由于智力活动是人脑的机能,而智力活动只有通过外在动作
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理解智力时需要从“内隐”和“外显”两个方面来
考虑。智力活动作为人类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而大脑的活动又离
不开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能”或“能量”,因此,智力的内隐部分应
该以神经活动能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内。生物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机体的活


动能以三磷酸酰甙(ATP)的形式存在于体内,供神经元活动的能量也不例外。
而能量供应的不足,将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进而影响智力活动的水平,这
可以从极度饥饿后智力活动水平下降这一现象得到证实。但是,承认了ATP
与智力活动有关系,也不等于就知道了ATP 与智力活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到
目前为止,我们尚无法用实验加以确切证明,尽管这种关系的存在是勿容置
疑的。智力的外显部分则体现在个体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只有在活动中才
能体现出来。当一个人在学习时,智力就体现在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方面;
当一个人参加社会活动时,智力就体现在言辞和应变能力方面;当一个人进
行艺术创作时,智力就表现于艺术作品之中。如此种种,智力体现于活动的
每个方面。但智力在每个活动中的分配并不平均,正因为这样,在我们的现
实生活中才会出现有的人善于言辞表达,有的人善于艺术表演,而另一些人
则精于数字运算等参差不齐的个体差异。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比较两个孩
子的优劣时,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为而下结论。

下面的两个智力模型将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理解什么是智力,并对实践
中的智力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