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湖中国-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人情制度环境中,还人情拖延不利于自身心态平衡,人情关系网中的舆论也不利自己。只要自己认同人情,只要依赖私人关系,只要舆论对自己有压力,就得赶紧将人情窟窿堵上。为使对方放心,双方打照面时还得经常念叨感谢,面子上矮人一等,实在难受。真正想一拖再拖,只有那些开始就想赖账的赖皮,这种人因为不守规矩,难于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以上“过量”和“时间差”两种规矩都相对传统人情而言,到21世纪以后,人情习俗有向经济交易蜕变趋势,人情愈益淡薄,经济愈益抬头,宏观上反映了江湖习俗向商业制度转型的趋势。香港是中国最早开放地区,香港人有两句话反映了这个趋势,一句“人情紧过债”,一句“人情薄过纸”。前者说人情压力之大,后者说人情渐渐淡薄,大家依靠不得。这个变化是大趋势。人情惯例制度萌芽于五百年前,但近一百年来人情尤其改革开放以后的人情,并不完全遵守经典规则。还人情的时候既没打算“过量”,也不要时间差,最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譬如,我介绍生意给你,你给我提成5%;或者你帮我办手续,我给你一千元。这样的“人情”,就已经很像做生意,而不再是人情。看得出,人情明显慢慢退化了。但是却没有消失,只是边界日臻模糊,日益淡薄。
  争夺债权
  有些老于世故的中老年人,初认识时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和乐于助人,时间一长露出真面目,每一次帮人背后都有所图,且不马上有所图,而是一种工于心计的策略,背后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人,玩他人于股掌之上。
  讲义气的规矩再向前走一步,就会变得世故、老辣,变成假讲义气而真争夺人情债权。
  讲义气的性格,确是人情高尚的一面。但是世上不求回报的绝对义气终究难觅,人情乃是一种弹性平衡,而不是慈善事业,尽管其相互交换在时间上拖延不定,分量上也模糊不清,但毕竟最终有规则维护平衡。既然有规则确保利益平衡,那么对于做人情一方来说,其实可以预期后果,直至控制后果。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想得到对方什么,就施予对方相应人情。
  于是,这样的情形时常发生:利用规则漏洞,为图回报而设计圈套,佯做人情将对方套进债务状态,然后役使和奴役他,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这必须在人情行之有效前提下。若离开人情制度,离开双方对私人关系的相互认同,人情债权便毫无意义,红眼狼遇白眼狼,一切打水漂。
  争夺债权不是一种规矩,而是利用规矩的策略,与人情现象密不可分。什么是争夺债权?就是尽量让别人欠自己,而不要欠别人。己欠人被动,人欠己主动。这就要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做人情,直至滥施人情也不为过。有些工于心计的人调进新单位,会针对同事主动做一些小人情,显摆自己的关系资源,譬如三姑六舅在哪里公干,可帮大家办什么事情,或者主动请人吃饭……尽管新来,也可求得主动。一旦站稳脚跟,滥施人情也会停止,转向其他更高级的目标。
  还有,中国人吃饭争着买单,有些人只是为债权,为大家欠他的情,将来托大家好办事。究竟真讲义气还是假讲义气,还要看做东的今后表现,是否挂着自己卖出去的好处,以后加倍索回。由于有这种人的危险,加上人心隔肚皮,所以人们一般都害怕欠债,患上“人情恐惧”,免得以后遭人逼迫。
  人情债权有什么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规则役使别人,满足自己需要,而且关系网中的舆论也会帮他说话。凭什么役使?就凭对方欠你的人情债。如果对方守规矩(在圈里混肯定守规矩),他就必须还人情。你托他办事,他便有义务,不做还不行,直压得喘不过气。如果你控制他做事,引导走向满足自己欲求,你就控制成功了。这便是役使和差遣。
  除了差遣,债权还有其他好处,这里一并罗列:
  (1)可以差遣别人,在交往中主动;
  (2)有助于建立自己讲义气的形象和口碑;
  (3)有助于获得对方(欠债人)的感激和尊重;
  (4)有面子,可以获得自我满足和优越感。
  所以,在人情的氛围或气场下,争取债权是一种强力模式,信人情就要争人情,必得为之。
  从讲义气到夺债权,表面上看来没有差异,实际上价值观已经蜕变。讲义气背后是义务伦理、奉献精神,讲给予不计索取;而争夺债权,表面上佯装义气,实际为了以后差遣别人,这是一种人情策略,价值观已经从义务伦理蜕变成功利主义。
  忌讳清算
  人情规矩还有一道“清算忌讳”,就是人情交往过程中不准盘点,不得清算,不能当面提及对方欠自己的债务,损别人面子。行话说:“算那么清楚干嘛?”“咱俩谁跟谁?”
  反之,如果两人决意中断往来,不仅不避讳清算,而且应当结清,一是一,二是二。
  为什么人情忌讳清算?清算就是清盘了结,这等于绝交。假如清算人情,人情后面承载的人际关系和情义元素就没有依托。反过来,正是相欠债务——不管谁欠谁的,恰好维持两人持续交往。因此,人情互欠体现一种共识,反映继续维系双方私人关系的意愿,它比到底谁欠谁、谁是黄世仁谁是杨白劳更重要。为不破坏人际关系,避免对方误解,就要尽量避免人情盘点,避免清算,这是规矩。如果犯忌,轻则引起不快和误解;重则绝交,干脆不来往。
  清算忌讳只相对于正常人情往来而言,想来往的人忌讳清算。如果两人关系走到尽头,需要一个了断,清算恰是合适的程序,在仪式上宣布绝交。具体做法十分简单,债务人将自己所欠进行估算,最好等于所欠,原封不动退回。算不清楚部分,干脆多给一些,临了加上一句“以后咱们谁也不欠谁”,等于宁吃亏也要绝交。这是传统中国人的常见断交程序,也是武侠片里恩怨情仇了断的台词套路。
  现代人遵守清算规矩、程序和仪式日渐减少。现代人的价值立场,已经逐渐由家族主义、泛家族主义转变成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再奉行人情至上。尤其相对于当前社会转型的制度空白,法律管不了,人情不顶用,许多人对于自己所欠债务大抵很少主动偿还。所谓“欠钱是大爷”,折射出了制度执行的空白。
  近二三十年来,在市场经济转型后,商品交换慢慢兼并人情交换,两种交换体系产生了融合的趋势,人情慢慢淡化,经济交换愈益兴起。生活在民间,经常观察到这般例子,替朋友帮忙干活,他将你半天辛苦,按人工每日80元市场行情折成40元,晚上送等价礼物到你家酬谢。客人到外地寄宿亲戚家,临走留下相当旅馆半价的住宿费,表明利益均沾。时过境迁,老规矩渐渐失传,如今人们即便愿意做人情,也难免不伦不类,又像人情,又像买卖。


份子钱:人情联盟背后


  份子也写作分子,是一个老词,打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流行。这种叫法,本身显示凑份集资、群策群力的风气。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议》:“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起了个生祠”,便是一例,四处募捐修祠堂,颇有古代乱集资、乱摊派的意思。至明末清初之际,份子更加流行,譬如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缭乱尽是“凑份子”、“派份子”、“出份子”。例如第二十七回道:“归姑爷也来行人情,出份子”。全书有十个章回不止一次出现“份子”,有的章回出现四、五次。
  通常在圈子里做事,朋友同事一有人结婚,自己心里就发紧。唉,又要破费了,请柬似罚款单。遇着好友办喜事还心甘情愿,偏偏常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诸如没见过面的亲戚、同学的弟弟、单位管锅炉的临时工,不胜其烦。但是,请柬本身具有制度强制力,效力不亚于交通警察开的罚单,收到请柬的无一例外赶紧凑份子钱。这规矩打从明朝就开始了,一直传到现在。
  今日的婚礼有多重功效,作江湖样本效果神奇,涵盖江湖化社会许多元素,譬如关系、人情、面子,是江湖化社会运作的范例。中国小城市婚礼运作,乃是关系网制度运作之集大成。譬如,前篇“关系网”,曾借用喜筵宾客名单为素材,研究了关系网一般规模大小;后篇“面子季场”,还要分析婚礼大操大办中的面子诉求。本篇,我们还以婚礼为样本,分析“份子钱”的人情运作。
  所谓份子钱,就是在一个熟人圈中,大家集资向某人送贺礼。原本并不局限于婚事,其他大事譬如做寿、满月、动土、丧葬等等都可以凑份子,但是凑份子以婚喜事最盛。
  份子现象与东亚文化紧密相关,与儒教泛家族主义以及群体取向的社会组织体系有内在联系,不光中国人凑份子,日本、韩国也有凑份子风俗。
  为透彻分析份子钱的运作,这里选闽南人的婚事习俗作一案例,透过份子钱,分析当中包容的人情制度成分。
  凑份子的程序
  在南方小城,婚礼送份子的运行程序大抵如此:
  一择来宾。
  主人制定涵盖所有亲戚和熟人朋友的来宾名单。名单的第一顺序是所有近亲。主人不请亲戚,或者亲戚不来,按习俗都会被人责怪。第二顺序是单位、公司同事,如果单位、公司规模太大,就只请本部门同事,尤其关系要好的同事。再往后是同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同学,主要涉及常交往的同学。最后,依个人工作历程,邀请部分战友、工友、客户等等。
  其中最要紧,爱面子的家族会尽力邀请当地名流来撑门面。
  二派帖。
  拟完名单,到酒店定了酒桌,就要开始派帖子送请柬。按照旧礼,送红帖的同时还要奉上一包糖果糕点,表示喜气均沾。红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