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性(1)-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而且难以让男人信服。因为,在最大的快感到来之时,随着性物质的释放,紧张非但没有产生,而且还被排遣。因此,快感与性紧张只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联系的。    
    性物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除了性物质的释放才使性兴奋趋于停止外,在性紧张与性物质之间还有其它的联系。过着禁欲生活的男人,其性器官在不同的间隔时间里并非总受制于清规戒律。譬如在夜里就可释放性物质,并伴有快感,这是梦中幻化的性行为的产物。    
    就这一过程来说,恐怕不能不做出这样的结论,性紧张借助幻觉对真实行为的替代,将性物质中的精液释放了出来。性机制以枯竭的体验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若精液枯竭,不仅性行为无法产生,快感区对刺激也会变得迟钝,其相应的兴奋也便无快感产生。由此可见,一定程度的性紧张对快感区的兴奋也是必须的。    
    如果我不错的话,这会导致一个已经广为流传的假设,即性物质的积聚产生并维持了性紧张。性物质的压力作用于性储存器的内壁,作为一种刺激传至脊髓中枢,更高的中枢接收了讯号后便意识到了所熟悉的紧张感。    
    如果说快感区的兴奋增强了性紧张的话,那只有一种假设可能成立,即这些快感区早已与这些中枢建立了解剖学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兴奋的强度。性紧张达到一定水准后便产生性的动作,否则就刺激了性物质的产生。


第一部分:男人本能寻求性生活自由(2)

    这种理论虽被接受,它适于成年男性的性活动,然而却无法解释下列三种情形,即孩子、女性与被阉割的男性。在这三种条件下,都不存在性物质的积聚问题,这便使得该理论的应用陷入困境。不过还得承认,这一理论的某些方面也许还适用。    
    内生殖器的重要性对阉割后的男性的观察表明,性兴奋可独立于性物质的产生而达到相当的程度。阉割手术虽旨在对力比多加以限制,然而结果却往往不尽然。    
    男人们早就知道,被疾病剥夺了男性性细胞的病男人,虽然已无生育能力,但其力比多与性交能力却未受损害。    
    化学理论性腺移植实验,包括动物睾丸与卵巢及人类中两性问的移植,多少使性兴奋的起源问题有了新的进展,同时也使性物质积累的重要性有所消减。更进一步的研究或许表明,青春腺也是双性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高等动物的双性理论便获得了解剖学基础。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知道的甲状腺对性的作用与这种新的生物学发现是吻合的。因此,可能的情形是,性腺的间隙部位产生了特殊的化学物质,然后被带入血液系统,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部位的变化,形成性紧张。    
    性兴奋如何由快感区的刺激引起?纯粹的毒性刺激与生理刺激在性过程中会起什么样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即使在假设的层面上,也非我们目前的知识所能及。我们要执意坚持的无非是性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即性代谢所产生的特定物质。    
    在原始自恋期,当对象出现时,爱的第二个对立面——恨——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正像我们已看到的,对象最初是由自我保护本能将其从外部世界带入自我的,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引入外部刺激的同时,恨也表现为自我与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毫无兴趣起初为恨或不喜欢的先导,现在则变成了恨或不喜欢的特殊情形。    
    外部世界、对象及所恨的事物似乎在一开始都是相同的,如果对象后来变成了快乐之源,那便被爱、同时也会并入自我之中。我们已注意到,正像爱与毫无兴趣的对立反映的是由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立一样,爱与恨的对立则重新产生了快与不快的对立,并与第一种对立相联系。当纯粹的自恋阶段让位于对象阶段时,快与不快才代表了自我与对象的关系。    
    如果对象变成了快乐情感之源,一种动机便产生,使对象靠近自我,并使对象与自我一致起来。可以说,提供快乐的对象具有吸引力,并说我们爱那个对象。相反,若对象引起了不快的体验,主体便会努力增大对象与自我间的距离,并通过对刺激的消除重复对外部世界的逃避。我们感到了对对象的厌恶,我们恨它,这一仇恨此后会发展为对对象的进攻倾向——毁掉对象。    
    我们意识到,爱和恨的态度并不能用于解释本能与其对象的关系,而只应用于解释整个自我与对象的关系。但是,若考虑到语言的用法当然这并非毫无意义,我们便会发现,爱与恨的意思具有更大的局限性。我们并不能说,若某一对象满足了自我保护的利益,我们就爱它。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需要它,或许用降低了爱的程度的语言家喜爱、喜欢或感到惬意表达与对象的另外不同的关系。    
    我们并不习惯于说,某一单个的性本能爱其对象,而是将自我与其性对象的关系视为最适于用爱去表达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恨一词时,并未出现与性快乐和性功能的亲密关系。不愉快的关系似乎是唯一具有决定性的关系。    
    自我仇恨对象、憎恶对象,并试图毁掉任何带来不快情感的对象,而根本不考虑它们意味着性满足的受挫,还是自我保护需要满足的受挫。    
    我们发现,在我们看来内容上呈现彻底对立的爱与恨,绝不仅仅是这样的简单关系。它们并不是由原有共同物的裂变造成的,而是具有不同的根源,并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关系影响之下形成对立之前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    
    现在剩下的问题概括起来便是我们所知道的爱与恨的起源问题。爱源于自我,以自体性欲的形式满足其本能冲动的能力,这必须通过器官快乐才能实现。它起初是自恋的,然后指向对象,这一对象被引入扩展的自我之中,它将该对象作为快乐之源,表现出趋于对象的动机力量。它与后期的性本能活动保持密切的联系,只要这些性本能被彻底合并,它才完全与性冲动相统了爱的预阶段以区域性性目的的形式出现,而性本能的发展却是复杂的。    
    拿对象的关系来说,恨要早于爱,它源于自恋性自我通过排出其刺激,对外部世界进行原始否定,同时作为对对象引发的不愉快的反应,它总与自我保护本能保持密切的关系,因此,性及自我本能随时都可形成对爱与恨重复的对立。    
    爱的起源史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爱为何经常表现为一种矛盾,比如,伴随着反对同一对象的仇恨冲动。与爱混在一起的部分也源于爱的预阶段,此时爱尚未处于超越一切的境地,同时部分地建立在自我本能对对象的毁灭反应之上,从自我利益与爱的利益经常冲突的角度上看,这种毁灭反应可在真实短暂的动机中找到根基。    
    在这两种情形中,男人们都会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与某对象的爱的关系中断之后,总是有恨代替其位,于是我们便形成了爱向恨转化的印象.这一情形导致了下列观点:具有自身真实动机的恨是由于爱退回到施虐的预阶段的结果,于是,恨便有了性欲特征,爱关系的持续便有了保证。


第一部分:男人本能寻求性生活自由(3)

    爱的第三个对立面,即爱转化为被爱,是对主动与被动两极关系的反应,对它的判断如同判断窥视癖与施虐狂的情形一样。    
    我们或许可以做出这样的总结:本能变化的基本特征源于本能冲动对主导、心理生活的三种强烈对立物的服从。就这三种对立物而言,可将主动——被动描述为生物性的,自我——外部世界为真实的,而愉快—不愉快为经济的。    
    从前,“自体性欲”主宰了性本能,如今性本能则发现了性目标。于是,一系列相互分离的本能与相互独立的快感区的活动便以寻求特定的快乐作为唯一的性目的。    
    对男人来说,新的性目的表现为精液的释放,当然,这与早先寻求快感的性目的并不相悖。相反,最大的快感是在性过程的最后动作上实现的。此时的性本能已臣服于生育功能,也就是说,开始具有利他性。    
    人们都知道,生物体必须做出新的组合和调整才能实现新的复杂机制一样,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果没有新的调整就可能出现病理现象。    
    性生活中的任何病理现象都可视做发展受到抑制的结果。我所描述的过程的起点与终点已清晰可见,过程的许多中间环节我们并不清楚,所以说难解之谜还是很多的。    
    青春期最显着的变化,也是它的根本,便是外生殖器的明显生长。同时,内生殖器的生长也足以使它释放精液,也就是说可以制造新生命了。所以,一个十分复杂的器官已准备就绪,只待进行必要的活动。    
    性兴奋会引起紧张的事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难以解决但对理解性过程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尽管心理学家对此仍众说纷纭,但我仍坚持认为,这种紧张感带有不愉快性。    
    对我而言,最具决定性的事实是,这种体验总是伴随着改变心理情景的冲动,其急切的活动方式完全有悖于快感。    
    如果不考虑性兴奋的紧张感,并认为是不快活,那就与它快感的事实不相符了。在性过程引起的每一种紧张之中都有快感相伴,即使在生殖器的准备过程中,某种程度的满足感也清晰可见。这种紧张的不愉快与快感又是如何相安共处的呢?    
    任何一个涉及到愉快与不愉快的问题,都是今日的心理学所无能为力的。我的目的旨在从我们现在的讨论中了解到尽量多的东西,但我不会触及问题的所有方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快感区是怎样适于这种新的安排的。它们在引发性兴奋方面必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眼睛也许离性器官对象最远,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