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1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成长11-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成长于一个有四个孩子的家庭,Kate的妈妈有七个兄弟姐妹,我们都成长于大家庭。父母放手让孩子发展(这么多孩子不放手也不行),只要没有人告状就行。    
    家庭的影响使我们对女儿的教育是管大不管小,我尤其不愿意让女儿感到压力,好像是我们强迫她为父母读书似的。进了初中后,我不过问她的家庭作业,只读一读她的学校报告。如果发现问题,我会问女儿:有什么我可以帮助的?    
    我当然希望推动女儿学得更好,但父母盯得太紧,孩子也许会误认为是在替老爸老妈学习,自己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会影响到孩子能力的最大发挥。毕竟,替父母“打工”与孩子为自己奋斗有很大差别。我们知道“为谁扛枪,为谁打仗”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管得太严的父母造成了孩子对学习和纪律的反感,孩子真的要阳奉阴违,父母也做不到明察秋毫。    
    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动力。    
    必须坦白,做个现代孩子的父母不容易,做个小鬼子的老爸就更难啦。下面有个故事。那时Kate在读高一,一天晚上,积了一肚子教训词的老爸我要教育教育孩子啦。我坐在沙发上对小鬼子讲:“Kate,你过来。”    
    小鬼子不情愿地走过来。我火气很大地说:“你今天在图书馆为什么对爸爸不尊重?”小鬼子不认错地看看我。我奇怪,她明明错了,为什么眼睛还能如此明亮地看着我,毫无内疚感?也许她没有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老爸我继续增加她的错误内容,说:“最近不好好练琴,期中又给我拿回一个A-来。”    
    小鬼子反击了,不服气地说:“这个成绩关今天什么事?乱扯什么呀!”    
    我的火气窜了上来,“你放老实点!”我看过贫下中农斗地主的电影镜头,知道一声断喝的威慑力量。    
    小鬼子中文不好,只好学我的一声断喝,“你放老实点!”    
    我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放肆!你敢这么跟我说话?!”    
    小鬼子也学着马上拍了一下桌子,“放肆!你敢这么跟我说话?!”    
    立竿见影,父母真是孩子的光辉榜样。    
    我当时就气昏了,手抖着指着小鬼子,“你敢跟我拍桌子?!你这个小丫头!”孩子也学着说:“你敢跟我拍桌子?!你这个小爸爸!”我怔住了,说不出话来。    
    事后一想,我又能说什么呢?总不能说岁数大才可以拍桌子吧?更不能说我养你,才该拍桌子吧?跟女儿和好后,我告诉她,有些话你也许当面不能讲得很有条理,写封信给爸爸妈妈吧,谈谈你对我们的教育方法的期待。下面是我编译、节选的她的英文信:    
    众所周知,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样,父母的教育方法也非常重要。在中美两个国家中,父母的教育方法非常不同。    
    中国一直被认为在产生聪明和能干的孩子。我的美国同学已经习惯把身边的每个中国孩子标榜为“天才”,无论是否属实。部分原因是中国孩子学习动机强烈。在我看来,父母对教育的重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你们把孩子送去学音乐、学中文等,刺激了孩子的智力发育。中国父母总是把教育放在孩子生活的第一位,你们期待并指导孩子努力学习和积极对待学习。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是中国父母努力的目标。为了送我的表妹进最好而不是较好的中学,我在中国的姨妈借了很多钱去交给学校。    
    我有个朋友哈尔是小天才(在美国),才13岁就进了大学的天才班,哈尔的父母就随着他的上学地点换工作、搬家。为了接送他上下课,他妈妈放弃了继续上学和工作的机会。我愿意把这种行为歌颂为“爱的牺牲”。相信大多数的你们会做出同样的牺牲。我赞扬你们为了培养孩子如此地奉献,你们的奉献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会开花结果。    
    我的奶奶到美国来玩,作为一位老人处处受到陌生人的照顾,她为周围人的善良和体贴所打动。那么,作为父母,你们是否还应该为孩子提供生活的愉快呢?    
    我的许多美国同学跟父母是好朋友,可以把秘密和忧虑信任地告诉父母。父母理解孩子的情感方面(EmotionalSide),这一点上你们是否需要改进?    
    她们的父母理解孩子的能力极限,不会看见一个“A-”就气急败坏,因为他们知道成绩并不总能测量孩子的真正价值。他们倾向于看全面和长期,而不是纠缠每一项作业的得分。她们的父母从学校的进步报告中看到改进之处,而不是在成绩单的全A海洋中揪出一个A-,大发教训之辞。    
    她们的父母乐意跟孩子讨论问题并向孩子学习,帮助孩子设定目标,奖赏成功。你看,他们倾听我们孩子的声音,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说出鼓励的话语,而不只是做决定。他们从不放弃对孩子的信任和信心。我们孩子需要的是鼓励教育中的爱的感受和体现。    
    她们的父母关心孩子的幸福和身体健康,孩子能否长成一个身心正常的人,这点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和许多同学认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友好、同情、对生活的欣赏和感恩。这些品质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    
    你也许嫌我花了太多的篇幅来颂扬美国同学的父母。其实,当我们要改进自己时,我们总要把眼光集中在其他人的优点上,以便能够更新自己。这就是我在这里谈中美父母的最好而不是最糟的方面的原因。    
    我无意劝说你改变整个教育观点,只是提供给你信息,通报其他父母在同样问题上是怎么做的。    
    教育的确影响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你们是否能够担此重任?每个父母的正确观点会有所不同。我告诉你我的观点,一个15岁的人的观点,你也许未曾听到过:父母应该友好、理解、温柔,导师加朋友,也要哺育;希望孩子最好但要了解孩子的极限,鼓励孩子挑战自己。    
    孩童时代只有一次,我们期待和父母共同经历这一美好时光。做父母不困难,难的是抓住机会成为伟大的父母。你准备好努力去做了吗?


第一章第一战——PSAT大怪物

    我是个懒蛋。真的,不骗你。我在学校里刻苦学习,只不过是因为我逼着自己,我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如果没有这些驱动力,我简直就像一条躺在太阳下的、胖胖的小懒虫。    
    说句心里话,我梦想的生活是这样的:住在一个海边的小木屋里,屋里是汪洋书海,屋外还有一个玫瑰花园。当然,现实总会把理想击碎,因为我没有钱——所以我要成功,直到有一天可以享受到我的梦幻生活。    
    不管怎么说,言归正传,回到我的懒惰。    
    是啊,到了十月份了,我刚刚步入日常生活的正轨,学校——作业——晚饭——作业——睡觉,周而复始地循环。突然,“轰”地一声,犹如晴天霹雳,学生顾问提醒我们:这个月末就要考恐怖的PSAT了。天哪,我完全忘了这个茬儿,忘了这件事有多重要!好吧,我承认,根本是我不想记起。我在学校天天疲于奔命,也懒得准备考试,直拖到现在,快考试了才想到PSAT,我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PSAT是高中三年级学生的SAT预考,这个考试预测大学考试SAT的分数。与SAT的不同之处在于:PSAT多了一个写作部分。PSAT每部分满分80分,相当于SAT每部分的满分800分。PSAT共三部分,总分240分。    
    如果你预考栽了,没事儿,大学不会拒绝你,因为预考成绩根本不需要寄到大学去。但是如果你考得特别好,大学的天堂之门就会向你打开。PSAT又称“NationalMeritScholarshipQualifyingTest,NMSQT”,即“国家奖学金合格考试”。能考到1%顶尖水平的人就会被选进国家奖学金的半决赛名单,最后的8000个幸运儿会拿到国家奖学金。进入半决赛名单本身就会让你的简历镀一层金!那些名校总能打听到你的预考分数,然后用各种宣传材料把那些高分孩子给砸晕。    
    那些上不上大学无所谓的懒虫们,甚至都不用考PSAT。但是对梦想着进入前20名大学的我来说,PSAT至关重要。    
    但是我太轻敌了,因为我高二的时候已经考过了PSAT(考着玩的,不算数),犯得上再复习一次,受一次折磨吗?再加上,正在学习的破积分和破导数已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英语老师又让我写一篇书评——这本书真是从古至今最最乏味的一本(那是霍桑的《红字》;如果你真想看的话)。    
    我还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恐惧,很难形容,也无法捉摸,但是我的第六感告诉我,PSAT考试会正式开启我的大学申请之旅。我很害怕。我会使尽九牛二虎之力走好这条路,但我还是不想面对申请过程中的种种艰辛。    
    这个时候,假设弗洛伊德来给我做精神分析,他可能会说我是为了安抚过去的伤痕。这么说有点道理。因为我去年的PSAT考得并不理想,我害怕再次失败。当然,复习对成绩可以有所补救,但是一想起要这么做,我就觉得闹心、不舒服。一旦我决定开始,就得非常投入,这就是一个郑重的、严肃的承诺。预考就像订婚,接下来我就要嫁给各种考试——相守整整一年啊!    
    我是这么憎恶这个预考,甚至不愿告诉我的父母,因为我知道他们肯定想让我全力以赴,好好学习。我拖了一段时间,才捎带提了一下,说这只是“一次练习”。不出所料,他们还是让我要有所准备。我很听话地在学校找到一本复习手册。    
    这本复习手册在我的书桌上躺了几个星期,积满了灰尘。我埋头于课程作业(收获不菲,微积分得了A,英语老师斯罗格拉斯先生酷爱我的作文)。偶尔想起来的时候,我才有一搭没一搭地翻一下复习手册。    
    我安慰自己说,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