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球(选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硬球(选载)-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家经济政策的“批发”性质的辩论,转变成了地方性的、纯粹“零售”意义上的辩论。    
      奥尼尔声名卓著的前任,矮小、秃顶的萨姆·雷伯恩也擅长此道。雷伯恩绝对不是那种会令女戏迷倾倒的男明星,人们也不会把他的话作为格言警句刻在大坝上或者中学的教室里。但他有一种朴实无华的能力,可以反反复复与一个接一个的议员打交道,就是凭借这种能力,他竟把平时乱糟糟的议会整合成一支纪律严明、手拿法律和政策的军队,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他还可以几乎毫不费力地从对方的根据地发起攻击。“雷伯恩一个电话,陆军工程兵集团就会去干活,”奥尼尔回忆道,“雷伯恩回过头来会解决有关拨款的细节问题。”    
      据说,这个传奇般的德克萨斯人还可以向那些不怎么好说话的联邦机构挥舞指挥棒。雷伯恩的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国内税务署的审计员像工程兵集团一样义无返顾地去干活。那些精神紧张的众议员们不敢肯定雷伯恩是否真正行使过这样的权力,不过,他们却生活在这种敬畏之中。    
      丹·罗斯滕科斯基长期担任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他也是对政治利己主义的力量深信不疑的政治家。为了能够顺利地得到通过,他提出的1986年的税收改革法案,采用了一种两步式的立法程序。首先是议员们对法案的正文进行投票;然后是对法案后面的“过渡条款”投票。所谓过渡条款,就是规定各种具体的税收变化应该在何时生效的一些条款,它们对一些特殊产业和地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实中,每个议员当然都希望确保自己选区的产业尽可能得到最多的照顾。所以,这些“过渡条款”使罗斯腾科斯基手中掌握着许多张王牌。比如,一家公司如果不是在10月份而是到明年一月份才缴纳新税种,它就可以节省几百万美元;同样,如果某一税种将被取消,当然取消得越早越好。那些支持罗斯腾科斯基的税收改革立场的议员,显然是希望将来在就这些问题举行听证会时会得到他更热情的待遇,而那些不支持他的议员则别想会有这样的好事。罗斯腾科斯基清楚这一点,其他议员也心知肚明。那些本来打算反对这位主席的改革措施的企业游说人员,同样也知道这一点。    
      外行的政治家常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加区别、一视同仁。而出色的政治玩家是不会犯这样迂腐的错误的。他们的眼睛总是会盯着那些真正能够促使问题解决的压力点。    
      1940年,一场普鲁米修斯式的意志考验在两位美国巨人之间发生了,而且两个人各有自己的一套行动计划。一方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在战胜了小儿麻痹症之后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也最有活力的一位总统。他已经连任了两届总统,但还想打破先例第三次当选。在对他这种努力持批评态度的人中,有他派驻英国的大使约瑟夫·P·肯尼迪,一位未来美国总统的父亲,肯尼迪政治王朝的开创者。冲突达到高潮的一幕就出现在11月大选之前。肯尼迪不顾一切地站出来公开表明了自己反对罗斯福连任的立场。他猛烈抨击罗斯福与英国合作以及显然想让美国卷入对德战争的政策。肯尼迪这位爱尔兰裔的美国人,对英国没有任何好感,他认为罗斯福不只是在使美国卷入一场严重的全球冲突,而且是让美国站在了肯定会战败的一方。    
    


第一部分 盟 友一切政治都是乡土的(4)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强调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的不同,扩大他们已经存在的沟壑,是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的,”肯尼迪说,“不管我们是不是喜欢,毕竟我们大家都必须一起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在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和阿道夫·希特勒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三周之后,肯尼迪在伦敦发表了这番代表美国孤立主义立场的“绥靖”言论。    
      罗斯福意识到机会来了。如果他能够说服肯尼迪这样的反对派,那么,在安抚整个美国和日益高涨的恐战情绪方面,他就等于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即使对于伟大的罗斯福来说,要想降服这位爱尔兰巨人也要费一番功夫。10月16日,肯尼迪致信罗斯福要求解除自己的职务。但在一周之内,罗斯福就完全控制住了事态。在1940年大选投票前9天,罗斯福邀请肯尼迪到白宫共进周日晚餐。到星期二那天,肯尼迪发表了全国广播讲话,给他所在的民主党的候选人送上了在很多人看来是整个选战中最有效的一篇助选辞:“星期天,我从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回到我们可爱的祖国安宁和平的海岸,我内心的信心又被唤醒了,我相信我们这个国家必须而且也会置身于战争之外。”    
      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立刻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宣布:“共和党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粗暴地指责罗斯福总统正准备把我们的青年送到伦敦去,肯尼迪大使简短而诚实的声明粉碎了这种无稽之谈。”    
      在这件事情中,有一点再清楚不过了。约瑟夫·肯尼迪在美国应该在欧洲扮演什么角色这样的大问题上,他内心的信念并没有发生使徒保罗式的大转变(保罗是《圣经》中的著名人物,曾是犹太教徒,狂热地反对基督教,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得见耶稣显灵而皈依了基督,从此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传播基督福音的事业)。他对英国仍然不抱什么好感,对反纳粹事业也没有多少兴趣,对已决定把美国带入战争的总统并不爱戴。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罗斯福知道,这位大使在自己的长子小约瑟夫身上寄予了最高的政治野心。年轻的小约瑟夫几个月前作为代表参加了民主党全国大会,他没有追随罗斯福、而是追随了罗斯福最有力的挑战者詹姆斯·A·法莱。他的前途于是就成了政治交易的筹码。16年后,老肯尼迪面带得意的微笑,向他的共和党朋友克莱尔·布兹·卢斯透露了这个秘密:“我不过是和罗斯福做了一笔交易。我们同意,如果我支持他1940年的总统竞选,他就支持我的儿子约瑟夫1942年竞选马萨诸塞州州长。”    
      罗斯福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用政治游戏的术语谈到过罗斯福和肯尼迪的这次高峰会晤。据他透露,当时他父亲向肯尼迪摊牌,他很乐意为肯尼迪家族年轻一代在政治上的发展提供帮助,但如果肯尼迪大使放弃支持本党候选人的原则,就会使这些年轻人的事业在还没有起步的时候便受到损害。罗斯福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推销员,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卖点。没有想到,后来的结果是,老肯尼迪当然永远也没有机会去讨还债务。他的长子小约瑟夫参加了美国空军,在欧洲上空一次英勇的轰炸行动中牺牲了。    
      30年之后,肯尼迪家族的另一位成员又被别人上了一次内容近似的推销课。当时,马萨诸塞州的爱德华·M·肯尼迪身为参议院多数党的议会督导员,是参议院民主党的二号人物。1970年12月,他准备竞选连任这个位置,但这时一位意想不到的竞争者——西弗吉尼亚州的罗伯特·C·拜尔德出现了。    
      特别出人意外的是,问题的关键不是两年前的一起车祸,当时在那次车祸中,一辆轿车内的一名女子身亡,而驾驶那辆车子的是肯尼迪。竞争的焦点集中在参议院的内部问题上。亚瑟王的继承人不幸遇到了一位超一流的政治零售商。    
      在西弗吉尼亚老家,罗伯特·拜尔德会在乡村集市上认真地拉他的小提琴。在华盛顿,他以事事上心而闻名。只要其他参议员觉得需要办的事,就是鸡毛蒜皮在拜尔德眼里也不是小事。他过去的一位同事说得好:“如果你拿出铅笔,他也会过来帮你削。”    
      督导员在参议院的工作有点像工厂门市的销售员,他需要照看每个议员关心的问题和利益,而那一切永远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如果他们的家乡出了重要事情而需要改变日程安排,这时督导员就要去想办法看能否作些调整。如果有位参议员关心某条通过他家乡的高速公路的拨款问题,督导员就要告诉他什么时候会讨论那个议题,从而保证他可以在场。    
      肯尼迪的优势和对这一职务的看法,与拜尔德大相径庭。身为政界名流,这位来自马萨      
    诸塞州的参议员认为督导员是管大事的。对于他来说,那是一个让他站在上面对当今的重大问题发表看法的临时讲台,供约瑟夫和罗伯特·肯尼迪的弟弟施展他拿手的“批发政治”的又一个论坛。    
      拜尔德的魅力就在于他更像一位和善可亲的街坊邻居。当时他担任民主党会议的书记,是参议院第三号人物。每次肯尼迪离开华盛顿到全国发表演说,拜尔德总是让肯尼迪相信,不用担心工作上会有什么问题。肯尼迪可以放心地把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交给他来做,那些事太无足轻重了,不需要一位大人物来操心。    
      面对是要一位全党的发言人还是要一个商店的售货员,那些参议员选择了后者。让国人感到震惊的是,他们把拜尔德推到了全国最有名望的家族的继承人之前。非常明显,多数民主党参议员更喜欢有人帮他们削铅笔。    
      一位现代美国政治舞台上最声名狼藉的政客,也采用过类似的策略来获得他梦寐以求的宝藏。    
      很少有人意识到,来自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约瑟夫·R·麦卡锡能那么长时间将美国置于他的魔咒之下,主要是由于他对新闻业的精通。他知道记者什么时候必须给通讯社发稿,他知道他们的工作承受着哪些压力,而他对这些知识的利用也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第一部分 盟 友一切政治都是乡土的(5) 

      50年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