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扬古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比孝献端敬皇后小6岁,在他的脑海中姐姐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但他却承袭了姐姐办事认真、为人谦和、追求完美的性格。
当他的父亲在顺治十四年去世时,13岁的费扬古就承袭了父亲在一年前(顺治十三年)因女儿被封为皇贵妃而晋升的伯爵。
13岁的小伯爵懂得约束自己,在姐姐最得宠的时候,不敢有任何放纵自己的言行,而且抓紧时间学习文韬武略,为将来建功立业奠定基础。
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年轻的费扬古在安亲王岳乐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
费扬古不是凭借外戚的身份,而是凭借自己的功绩而跻身于政坛。
在清王朝抗击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战争中,费扬古更是大显身手。
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起,以伊犁为统治中心的漠西蒙古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支——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率领下挥师东进,并于次年五月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漠北的土谢图部,又乘胜渡过土拉河侵入车臣部牧地,漠北各部纷纷南奔,请求归附清朝。
如果清廷不接受漠北各部(又称喀尔喀各部)内附,他们必然被准噶尔部所吞并,将成为清王朝北部的巨大威胁;如果允许喀尔喀各部内附,噶尔丹就可能以追击为名而内犯。
尽管情况如此严峻,但康熙绝不会错过臣服漠北各部的天赐良机。
在此之前,漠北各部已经对清王朝“间通使,间为寇”,准噶尔的侵略使得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于是康熙下达了允许喀尔喀各部内附的命令,并在靠近边界的牧场予以安置,调拨归化城的粮食用来赈济他们。
漠北各部在内附后也同漠南内蒙古一样编旗,被编为三十七旗,且建立汇宗寺以安置各部喇嘛。
康熙“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御朔方”的做法,的确收到了“较长城更坚”的效果。
占领漠北的噶尔丹愈发不可一世,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又以追击喀尔喀各部为名,率领军队数十万南下,“已进汛界”。
噶尔丹“志在不小”,于是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开始了同噶尔丹之间的第一次战争。
但此次亲征由于康熙病倒在军前,只得委托裕亲王福全等指挥此次战事,而费扬古就是裕亲王福全麾下的一员得力将领。
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噶尔丹在被击溃后率余部渡过西拉木伦河逃回漠北。
在此之后,噶尔丹依然时时越过克鲁伦河,南下侵略巴颜乌阑一带。
为了防御噶尔丹,康熙任命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归化(今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为了解决噶尔丹对内蒙古的军事威胁,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二月,再次御驾亲征。
此次亲征兵分三路,东路由萨布素负责,率领数千军队驻守蒙古东部,防止噶尔丹向东逃窜;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的费扬古是西路统帅,西路是此次征战的主力,兵力四万六千有余;中路由康熙亲自率领,兵力约三万三千。
按照事先的部署,中路军在四月初一从北京出发,而西路军在三月份分别从宁夏、归化出发,五月底中路和西路在土拉河以北会师。
西路军在行进途中因天气恶劣影响了进度,为了避免不能按期到达使得康熙率领的中路军独自承受巨大的压力,费扬古亲自率领一万四千精锐日夜兼程……而当康熙抵达克鲁伦河以南时,“北岸已无一帐”,噶尔丹早已“拔营宵遁”。
噶尔丹在向西逃窜的途中“遗老弱辎重”,在经过五昼夜的狂奔后抵达位于库仑(今乌兰巴托)的昭莫多(蒙语大树),但却被费扬古所率领的西路军迎头予以阻击。
费扬古在昭莫多同噶尔丹展开激战,噶尔丹的主力全部被歼灭。
从此费扬古的名字就同康熙盔甲昭莫多、同大败噶尔丹紧密联系在一起。
“雪花如血扑战袍,夺取黄河为马槽。
灭我名王兮虏我使歌,我欲走兮无骆驼。
呜呼,黄河以北奈若何!呜呼,北斗以南奈若何!”这是准噶尔部的一名善弹筝笳的老乐工被俘后,在康熙皇帝所举行的庆功宴上演唱的一首悲壮凄凉的歌,从歌词中可以看出:噶尔丹率领的准噶尔部在占领漠北喀尔喀三部后试图向南扩张、饮马黄河的狂妄之心,也反映出在昭莫多之战重创下噶尔丹精锐丧尽、处于穷途末路的可悲境地。
噶尔丹在天山以北的故地已经被他兄长僧格的儿子策妄阿拉布坦所占有,进退失据。
由于噶尔丹拒绝康熙的招抚,费扬古在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二月又参加了第三次对噶尔丹的战争,但双方还未来得及交战,噶尔丹就在这一年闰三月十三日一命呜呼。
费扬古因在平定噶尔丹战争中的杰出贡献,被封为一等公爵。
自第一次在乌兰布通交战到噶尔丹兵败身亡,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费扬古驻扎在归化,由于他能约束布众、军纪严明,深得民心,当第三次讨伐噶尔丹的战事结束后,他奉命调离,当他从该城开拔时,归化的商人、百姓纷纷给他送行,不久为他修祠立像,以纪念他在抗击噶尔丹、戍边卫民及绥靖地方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绩。
以至清政府在任命下一任驻归化将军时,竟然任命了一个与他同名的人,但此费扬古是预亲王多铎的小儿子,这一任命足以反映出:出自董鄂氏的费扬古,在蒙、汉百姓中所享有的崇高声誉。
安息在孝陵地宫中的孝献端敬皇后的灵魂,应该感到欣慰了……
康熙德妃乌雅氏德妃其人
乌雅氏隶满洲正黄旗,是护军参领威武之女。
并非出自名门望族的乌雅氏,比康熙小6岁,在康熙早期的后妃中是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个。
因她能恪守宫中的礼节得到太皇太后、孝惠皇太后的器重,也赢得康熙的瞩目。
康熙十七年乌雅氏因生育皇四子胤在一年后得到德嫔的封号,而在康熙二十年又因生育六阿哥胤祚而被晋封为德妃。
德妃子嗣甚旺,在11年的时间(康熙十七年——二十七年)生育了三位阿哥、三位格格,虽然其中有一位阿哥、两位格格夭折,但毕竟有两位阿哥、一位格格长大成人,比起一连生五个儿子都早殇的荣妃马佳氏,德妃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了。
而且乌雅氏是那种从无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经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对年复一年、平淡无奇的嫔妃生活她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乌雅氏在后宫的最高封号就是“妃”,比她入宫晚的佟佳氏刚入宫就被册立为贵妃,从一开始就比乌雅氏的地位高,而当贵妃佟佳氏在康熙二十八年病重后,康熙又册封佟佳氏为皇后。
乌雅氏很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虽然佟氏是汉人,但自己不能和佟氏比。
佟氏的姑姑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且不说孝康章皇后的父亲佟图赖为清王朝捐躯,皇后的弟弟佟国纲、佟国维均在朝中居高官。
为了提高外祖父一家的地位,康熙特意把佟图赖一支赐满姓佟佳、并把他们从汉军镶蓝旗抬入满洲镶黄旗,皇后家族旗、赐满姓从佟氏开始。
这些当然是出生在普通满洲之家的乌雅氏,无法望及的。
皇后佟氏是康熙册立的第三个皇后。
在此之前康熙曾册立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为皇后,钮祜禄氏同孝诚皇后一起进宫,立为贵妃,到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册立为皇后,但第二位皇后在翌年二月去世,连头带尾也就当了半年皇后,此即孝昭皇后。
至于皇后佟氏,在册立后第二天就去世了,此即孝懿皇后。
康熙所册立的三位皇后,一个比一个命短,也许鉴于三位皇后都短命而亡,此后康熙再也没册立过皇后。
虽然自康熙二十八年德妃就协助处理后宫事务,而且需要她做的也都一丝不苟地做了,但对于贵妃一类的册封她似乎从来就没动过念头,其实孝懿皇后的妹妹就享有贵妃的名分……平和的心态使得乌雅氏在宫中度过了30多年的平静生活,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发生在围场的一起重大事件——康熙废太子,乌雅氏从此再也不得安宁了……
康熙德妃乌雅氏太子被废
实际上,德妃乌雅氏早就隐约感到皇帝对皇太子不满的情绪一直在增长。
她第一次感到皇帝对太子失望是在18年前——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期间,皇帝因热证(也就是发烧)病倒在军前,皇太子胤和三弟胤祉立即从京城赶往行在探望父亲。
两个十几岁的不懂医道的少年,并不清楚热证的特点就是面色发红,因而他们在见到康熙后,把病态当作健康,不仅没有表现出忧虑,反而为父亲的气色感到欣慰。
身体发热、烦躁不安的康熙,竟然认为胤“绝无全中爱君父之念”,盛怒之下把两个儿子轰回北京。
虽然德妃了解太子、皇三子并非不关心父皇的健康,实在是他们不了解热证的特点,可她没有力量改变皇帝的看法,除非太皇太后还健在……而到了康熙第二次、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期间,别说德妃就连朝廷中许多官员都意识到帝对皇储的不满已经公开化。
康熙在亲征之前特令科道官员“实心尽职”,“自皇太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有所贪虐不法并交相比附,侵轧党援,理应纠举之事,务必大破情面,据实指参,毋得畏惧权要,瞻徇容忍”,显然这是在给皇太子敲警钟。
然而康熙还未回到京城,“有关太子昵比匪人”、喜怒无常、沉溺酒色、服用奢华、征索无度、多行不法的传言就已经传到了行在。
别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