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难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凤难为-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蓝道行重又打了个稽首,心里松了口气,这才随着宫人退了出去。

    既是存了此心,皇帝自然也算着时间。待到十二日那天,他特意等到子时将至——这黑漆漆的,要是往日他早就歇息了。皇帝令人拿了木匣子来,黄锦在边上剪了剪灯芯,小心翼翼的给边上的香炉里添了檀香,伺候着皇帝落座。

    皇帝好奇而期待的打开木匣,拿出那张藏在匣中许多日的纸张,就着灯光看了一眼。

    只见上面写着十六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犹如鬼怪一般在灯光下张牙舞爪,令人心惊:

    “今日子时,天怒将至,山河震动,万民同悲。”

    皇帝还未来得及大怒,便忽然觉得脚下一晃,外头几个年纪轻、没经过事的小太监已经叫出声来,慌张匆忙的脚步声此起彼伏。

    “地动了,地动了!”

    天摇地晃,书桌上的东西纷纷掉落在地上,皇帝扶着黄锦的手匆匆起身,什么也没拿,只来得及把手上的纸条抓紧。

    他脑中一片空白,只有那几个字来回晃动——“天怒将至,山河震动”。

    天怒!这是天谴啊!苍天示警。

    ******

    李清漪早就知道了这场地震,既把蓝道行那张牌打出去也早早的就把山上的人给拉下山。其实,她也曾想过借着蓝道行早早把事情告知皇帝,说不得能救下更多人的性命。

    可是,皇帝多疑敏感又自负自信,倘若提早把这事情说出去,不仅蓝道行会没命,连举荐蓝道行的裕王和她也会被当做是“居心叵测”而问罪,闹到最后不仅救不了人还会把自己赔上去。就算是暗中传递消息出去,也会被当做是想要“施恩于民”,皇帝得知必将震怒。所以,她只能暗地里把事情告诉裕王,有限的救一些人。

    因着对门的青云观不太听劝,李清漪只得带了几个愿意下山的人下去,顺便告诫余下那些不肯信的人:若真是地动了,尽量去宽敞的地方趴着,水边崖边皆是不能呆。

    子时一至,果真是地动山摇。李清漪早早的就在山下寻了块空地等着,眼见着天地同震,不远处不太结实的屋舍已经塌了一半。李清漪望了一眼,正要收回目光却见着有人正往这方向跑来。

    借着远处那一点微渺的灯光和月光,她看清了些:那人身量极高,身姿挺拔,遥遥望去如松如玉。

    是裕王。

    李清漪从未想过,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竟然能见到裕王,胸膛里的那颗心猛地跳了一下,就像是小锤子的尖头轻轻的敲在上面,便是石头也开了花,一时竟是说不清楚是什么滋味。

    裕王腿长,跑得极快,他几乎顾不上地动,径直往李清漪的方向跑来。待得到了人前,喘气之声还未停下,他便已经垂首细细的将人打量了一遍,然后忽然伸手一揽把李清漪揽入怀中,喃喃解释道:“清漪,我不放心你。”他声气稍稍和缓,柔声和她说话,“刚刚入夜,我心里就不安宁,总担心你会出什么差错。思来想去,这样的时候,还是来这里陪着你才好。”

    他的声音很轻,就像是暖风拂过耳畔,叫人一颗心好似泡在温水里一般,又暖又软。

    李清漪被他搂在怀里,好似整颗心都被抱着一般。她心口微微发热,忍不住想要抬头去看看他,告诉他说:“这时候能见着你,我也十分高兴。”可她生性内敛,越是心动越是不愿多言,抿了抿唇,几次都说不出话来。最后,她只得伸手回抱他,把头贴到他的心口,听那砰砰的心跳声。

    夜空深黑,只有伶仃的星辰落下些许星光,似是少女身上若有若无的纱衣,影影绰绰。随着地面的晃动而不断摇曳,那遥遥的星辰好似都要从天上坠落。

    四宇皆寂,再无旁人,天上地下,仿佛只余下他们二人。他们心贴心的抱在一起,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静静的听见对方的心跳,情怯之下竟是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儿,待得余震稍稍和缓,李清漪才首先缓过神来,连忙推开了裕王:“殿下,此时您应该去西苑——”她抬目去看裕王,找回了一点理智,郑重劝道,“您为人子,如此之时,当去向君父尽孝。这次的地动牵涉甚广,几日之内怕也不能止,救人赈济之事,刻不容缓。”

    裕王闻言微怔,定定的看了她一眼,忽然开口问道:“这时候赶我走,不怕我再也不回来了?”

    李清漪抬头回看他,忽然起身礼了礼:“我等您回来,”她的那双杏眸在黑夜中也依旧明亮,犹如裕王梦中的星辰与繁花,纵是遥隔万里依旧令他心生往之,怦然心动,“殿下曾说过,三年之内必接我回王府。。。。。。”

    她语声干脆,掷地有声,直入人心:“我等您回来接我!”

    嘉靖三十二年,她离京出家,如今乃是嘉靖三十四年。

    她已经从十六岁等到了十八岁,两年光阴,空掷深山。

    李清漪当年离开时就已经知道,这会是最好的时机。蓝道行是裕王举荐的,这次地动若是裕王再立下大功,皇帝必会行赏。裕王如今的身份与地位,与其要些会引起皇帝猜忌的东西,倒不如直接求皇帝让他重新迎回自己被废的王妃。

    裕王闻言,若有所思,望着她的目光意味深长,最后还是点了点头:“本王知道了。”说罢,他再无二话,低头弹了弹毫无灰尘的袖子,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李清漪就站在身后,目送着他离开,看着他的背影,微微有些出神,不知在想些什么。

第32章 朝议() 
这场地震来势汹汹,实乃古今所未有的大灾。京城屋舍倒塌不胜其数,便是皇帝所居的西苑亦是有不少宫殿已然崩塌。

    后来的《明史》对这场大地震亦有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这一场地震持续了很久,动静也很大,一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皇帝刚刚迁到了新殿,没顾着换衣服就跪倒于地,祷告于天:“天降此难,朕心惶恐,伏冀上神,旋斡化机,潜消劫难,锡福(赐福)生民。。。。。。”

    裕王来得早,西苑里头也乱得很,宫殿倒塌足有数十,许多宫人也跟着去了。他随着几个刚刚回了神的老太监去了皇帝新迁入的宫殿,见着老爹跪在前头神神叨叨,也没耽搁,直接就掀开袍服跟着跪了下去。

    皇帝也是一时受了惊——他前头才刚刚接了蓝道行的纸条后头就遇上大地震,难免会觉得这事是上天示警惩戒。当然,千错万错自然不是皇帝的错,肯定是下头的人做了什么惹了天怒,叫皇帝给背了锅。

    皇帝一辈子不知甩了多少锅出去,一想着自己是替人背锅受罪,那口气就怎么也消不下去。他跪了一会儿,等着天明地动消了些,这才扶着黄锦的手起来,瞥一眼陪跪在后头的裕王:“你怎么来了?”

    裕王路上早就想好说辞,他伏地长跪不起:“见此大难,儿臣心忧君父,不敢独安一处。”

    皇帝居高临下的看了他一眼,见他跪得端端正正,脊背挺直,微微叹了口气——到底是十二月了,皇帝自个儿是跪在地毯里头倒也不要紧,裕王这实心眼的却是跪在地上,就怕是着了凉。皇帝看了看边上候着的太监,便道:“李芳,还不赶紧把裕王扶起来,这天气怎好跪在地上?”

    裕王却仍旧不敢立即起来,只是沉声道:“天降此难,儿臣不才,愿替父皇求祷于天。”

    这话倒是叫人听着舒服,到底是自己的儿子,皇帝也不至于真叫他跪着,稍稍缓了声调:“行了行了,朕知你心诚。不过你年纪还轻,这跪下去,寒气入了体,日后可有的受。”顿了顿,又道,“起来吧,过来扶朕进殿,和朕一起听听咱们大明的重臣都有什么话说。”听这话音,皇帝好似是把怨气撒在了那些大臣身上。

    裕王依言起来,膝头微软,踉跄了一下,赶忙上前扶住皇帝。李芳和黄锦这两位甚得宠信的太监则是落后一步,跟在这对大明最为尊贵的父子身后。

    如此之时,六部九卿,科道、御史台,所有的大臣早早就侯在了殿外,就等着皇帝传唤。

    裕王扶着皇帝进了正殿落座之后,方才一本正经的站在皇帝身后,黄锦示意底下的小太监放下帘子,在青铜雕九龙的香炉里头扔了块檀香,这才恭恭敬敬的上前奉茶,茶水的温度都是试过的,正好入口——他是皇帝边上伺候惯了的人,一举一动,皆是说不出的妥帖。

    另一边的李芳得了皇帝示意,手上拂尘一摆,快步掀了帘子出殿门,宣殿外候着的朝臣入内见圣驾。

    严阁老严嵩就站在群臣最前头,他年过七旬,吹了一宿的冷风早就冻得浑身僵冷,头昏眼花。不过,他还是照例和李芳点了点头,算是和这个皇帝跟前的颇得信重的太监表示善意,然后理了理自己的衣冠,缓了口气,领着朝臣一同入内。

    殿中的暖风熏得人冻僵的骨头咯吱作响,檀香一丝一缕的绕在鼻尖,就像是少女柔腻芬芳的小手掐着鼻子,叫人忍不住想要打喷嚏。严嵩站在最前头,穿着正红色官袍,一丝不苟的行礼道:“微臣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他眼尖,见着后头站着的裕王,心里略有所动但却仍旧当做没见着。

    裕王垂目望去只能见明黄御座下群臣山呼万岁的身影,叩拜之时此起彼落,犹如山海潮声,几乎令人耳鸣目眩。可他到底还是静了心,垂首屏息,安安静静的站在皇帝身后,一心一意的装木头人——皇帝素来对两个儿子疑心甚重,这时候肯让他留下已是极好。

    皇帝见惯了这般景象,没个好面色,十分罕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