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败的这么惨的原因,第一个是准备不足。这个准备,包括思想上的准备,战争上的准备,两方面准备都不够。长平之战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很多文人就长平之战发表了很多言论,都在指责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郡,这是很多人提出的一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讨论应不应该接受上党郡。我个人认为,赵国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一个郡,十七个县,应该要。接受上党郡,本身并没有错,不能因为上党郡接受以后,引发长平之战,最后损失45万人,倒推回去说明不应该要上党郡,不能这样倒推。那么赵国错在什么地方?赵国的国君没有一个思想准备,就是秦赵之间两强并存的局面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所以秦赵之间必然有一场恶战,这个是不可改变的。只是战争的时间,地点不确定。如果你知道早晚有一打,那么你就要做好准备,赵国呢,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在心理上,在战争上都没有准备。在心理上,表现在赵孝成王身上,就是初战失利,就想求和,没有打决战的信心。再一个,就战争准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择将,选择统帅是最重要的。弃了一个廉颇,选了一个赵括。廉颇虽然初战失利,但是廉颇的办法拖了秦国三年,再拖三年,秦国拖得起拖不起,廉颇打得是消耗战,赵国虽然损失大,秦国损失同样大,最后是同归于尽,不是一强一弱,所以廉颇的办法是可取的。所以在择将问题上,赵孝成王犯了很大的错误。秦国为什么用反间计,就是因为他们对廉颇头疼又无奈,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借赵孝成王之手拿掉廉颇,说明他们害怕廉颇,这是第一,准备不足。第二个原因,是底气不足。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初战求和,求和并不是错,和是一种手段,选择战和选择和都不是错,问题是和的本身也有大学问。什么时间求和,什么条件下求和,派什么样的官员求和,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如果像虞卿说的那样,联合楚国,魏国,造成合纵抗秦的局面,给秦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再来求和,一谈就成。赵国之所以急于求和,就是因为底气不足。底气不足就在于赵国的农业薄弱,秦国商鞅变法,非常重视富农,所以秦国的农业很发达,又修了郑国渠,秦国的军粮可以说毫不缺乏。赵国的改革是胡服骑射,军事力量增大了,但是农业问题没有解决。仗打了三年,赵国出现什么问题了?没有军粮了,向齐国求救,这就是赵孝成王底气不足的重要原因。我们看赵括最后为什么自杀式突围,断粮46天,能不突围吗?整个赵国都没粮了,向齐国要粮,齐国还不给,你想想赵国能打赢这场战争吗?这就叫底气不足。第三个原因,临阵易将。战争打到最胶着的关键时刻,换了一个廉颇,用了一个赵括。用赵括遭到两个人的激烈反对,第一个激烈反对的是蔺相如。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蔺相如已经病重,但蔺相如一听说要用赵括,立即写了封奏疏,说赵括绝不能用,赵括是纸上谈兵,最大的弱点是不懂得随机应变,所以不能用。第二个反对赵括的,是赵括的母亲,赵括的母亲主动出来,对赵孝成王说,我这个儿子绝对不能当主帅,母亲反对儿子当主帅,最了解儿子的莫过于母亲。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自小学习兵法,谈起兵法滔滔不绝,连他父亲赵奢都未必说得过赵括。但是赵奢从来不认为他的儿子能带兵。赵奢和他妻子之间曾经谈论过,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咱们的儿子谈论兵法头头是道,为什么不能带兵。赵奢说,最关键的地方,战争是最残酷的,最艰难的,而赵括把最艰难的战争谈得那么容易,根本不把战争当成一回事,重视程度太差。这样的人如果不用则已,如果将来赵国用赵括,那么败了赵国的一定是我的儿子。这是赵奢生前说过的话,所以他的母亲才亲自给赵孝成王上书,绝不能用我的儿子。赵孝成王说你老太太别管了,我决心已定。赵括的母亲没有办法,说你要是真用,咱们立个规矩,万一我的儿子出了错,将来受处罚的时候,咱们有言在先,你别株连九族,三族,把我株连在内。所以赵括打了败仗以后,果然他的母亲没有受到连带。蔺相如的反对,赵括母亲的反对,赵孝成王听不进去,所以赵孝成王,别说赵武灵王,连赵惠文王的识人之明都没有,换了一个纸上谈兵的人,你说能不打败吗?当然,秦昭襄王可以说做的很好,用的是大将白起,指挥得当,首先示弱,然后三断。而秦国的国君,又是举全国之力,所以这一仗赵国的失败是必然的,秦国的胜利也是必然的,秦赵之间的平衡彻底改变。长平之战结束第二年,赵国都城邯郸生下来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这时候,赵国举国上下对秦国咬牙切齿的痛恨,而这个呱呱坠地的小男孩,就是赢政。我觉得赢政很幸运,他出生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他的曾祖父昭襄王把他统一天下最强劲的对手赵国提前灭了,用不着秦王打了。所以我们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如果仅看秦始皇灭六国的文字,集中起来不到500字,史记中间,像赵世家,燕世家,齐世家,魏世家,韩世家,楚世家,你看秦灭六国的时候,最后的文字,我做了一个统计,总共加起来400多个字。为什么这么容易,因为很多问题,在秦始皇出生之前已经解决了。嬴政即位以后,他的相国吕不韦又帮他解决了很多问题,到他接手的时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就当上了千古一帝。长平之战以后,赵国的有生力量可以说消耗殆尽,赵国的灭亡指日可待,那么秦国会怎样对待赵国呢?有两种选择,一鼓作气,攻下邯郸,彻底灭赵。另一种就是停下来,过一段时间再打,那么这段时间,可以让赵国休养生息,秦国是如何选择的呢?请关注下一集的讲解,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9:邯郸之战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9:邯郸之战
[画外音]战国后期,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但这赫赫伟业,并非一代之功,在他的曾祖父昭襄王时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爆发一场战争,已经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国争雄天下的资本,这为赢政将来统一六国扫清了一个障碍。而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获胜后,接着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秦赵之间又爆发了邯郸之战。邯郸之战可以说是赵国生死存亡的保卫战,而成语“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都和这场战争有关。在这场战争中,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抓住赵国元气大伤的大好机会,趁赵国国力虚弱一举把赵国灭掉,而要把这个任务留给他的曾孙赢政呢?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将白起下令,分兵两路,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同时白起返回秦国,向昭襄王报告,要求增粮灭赵。他提出两个理由,一是赵军主力被全部歼灭,二是赵国民心极端不稳。这时候,如果我们进攻邯郸,可一举拿下。报告交上去以后,秦昭襄王实际上内心很矛盾,我们叫主疑,国君有些担心。主要原因就是长平之战虽然消灭了赵国45万生力军,但是自古以来,杀敌三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秦军自己也死伤过半,国内空虚,昭襄王这个时候对打不打是心存疑虑的。另外,赵国长平之战后,紧接着就要面临邯郸保卫战,赵国君臣极度恐慌,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就派一个重要的使者到秦国游说,游说的对象是秦国的丞相范睢。范睢和白起之间是有矛盾的,矛盾的原因是因为白起是由原来的相国魏冉提拔的,而范睢是赶走了魏冉接替了相国的职务,所以他对白起本来就心存戒备。赵国的使者找到范睢,讲了两条理由,这两条理由让范睢就觉得不能马上灭赵。第一,白起压范睢,说白起现在是南破楚国,北灭赵国,如果白起把邯郸拿下,赵国就灭了。白起前几年带了几万军队破了楚国,现在再灭了赵国,那白起的功劳就太大了。中国古代我们讲,周公,召公,这些人的功劳和白起相比,都赶不过。如果赵国被灭,白起的功劳应当是秦国第一,他的职务,应该给三公的爵位。这样一来,范睢虽然是丞相,也得屈居白起之下,你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白起的功劳盖过你,这就叫白起压范睢。这是利用了秦国将相之间的矛盾游说范睢,这时第一条。第二条,得地不得民。秦国是不得民心的一个国家,前些年,秦国攻战上党郡的时候,上党郡的老百姓本来是韩国的,秦国一去以后,都逃到赵国去了。假如现在白起把赵国灭了,赵国的老百姓,北边的逃燕国,东边的逃齐国,南边的逃魏国,你将来占了赵国的土地以后,一个百姓也得不到。这两条理由,特别是第一条,让范睢就动了心。范睢觉得不能让白起的功劳比自己还大,不能让白起的位置在自己之上,所以范睢这个时候就向秦昭襄王说了,当然他不能说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已经非常疲劳了,我们应当休整,允许赵国割地求和。其实真实的目的,他没有讲,而这个说法刚好迎合了秦昭襄王心中的疑虑,这个叫丞相进谗言,我们叫相谗。另一个问题,就是秦国攻打邯郸的时候,白起有病了,不能出征,就派了一个大将,叫王陵,去攻打邯郸。王陵打得不顺手,就想用白起,白起不干。因为白起当时就主张长平之战结束后,立即攻打邯郸。结果昭襄王最后给他的命令是撤兵,撤兵以后,休整了几个月,再去攻打邯郸。白起说根本打不赢,所以白起不出征。白起讲了四点理由,他说不是我不打,我有理由。第一,诸侯救兵将至,诸侯的救兵快来了。第二,自身伤亡过多,秦军伤亡很厉害。第三,赵国殊死抵抗,你现在是打人家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