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残云般统领了中华大地。秦军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为什么秦国的统一事业如此顺利?秦王赢政凭借什么完成统一大业呢?
      我们用了12集讲了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过程,说起来很简单。我们曾经概括了四个字,叫势如破竹。那么赢政为什么能用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伟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手下有一批非常能干的文臣武将。赢政身边的武将,首推王翦,王贲父子二人,这两个人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作用极大。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就是今天陕西铜川,他就是秦国人。赢政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29年,到公元前228年,在灭了韩国以后,赢政命令王翦灭赵。王翦灭赵用了一年多时间,就灭掉了秦国在六国中间最强劲的对手。第二年,赢政二十年,发生了一个突发性事件,就是荆轲刺秦。事件发生以后,赢政非常生气,就命令王翦攻燕。王翦带领大军击败了燕军的主力,他没有把燕国完全灭掉,但是把燕军的主力完全击溃了。赢政二十一年,王翦的儿子王贲,奉命攻打燕国都城蓟,就是现在的北京。王贲把燕国的都城占了,燕国最后一个国君燕王喜逃往辽东,燕国是被王翦,王贲父子两个共同击败的。赢政二十二年,王贲奉命灭魏,我们讲过,这一仗很简单,水淹大梁,三个月灭魏。
      [画外音]王翦是赢政最为倚重的将领,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不朽战功。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赢政身上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同样在王翦身上,赢政也失去过一次灭楚的绝好时机。这和一个叫李信的人有关。
      李信和我们讲过的汉武帝时期,一个名将李广有关,李信是李广的先祖,李信冒尖的原因是,燕王不是逃到辽东了吗,李信就带领军队,追杀太子丹,带领几千人追杀。燕王喜没有办法,为了保全自己,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诱杀了。他想用太子丹的人头献给赢政,保住自己的地位。这个做法我们现在看来肯定要失败的,这说明燕王喜毫无政治眼光。但是李信因为这件事得到赢政的赏识,赢政认为他率领几千军队,敢深入敌后去追燕王,所以很喜欢李信。李信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他就问李信,说如果让你带兵灭楚,需要多少军队。李信说二十万足够。赢政很高兴,转过脸问老将王翦,说如果你去灭楚,需要多少军队。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六十万是秦国全部军队的总和,赢政一听就笑了,说王将军老了,打仗都显得胆怯了。然后任命李信带领二十万军队,同时派了一个副手叫蒙武。两个人到了楚地,李信和蒙武分兵击楚,打得很顺。李信打了胜仗以后,就像带兵东进,东进以后想和蒙武会合。会合的地点就在今天安徽的亳州。亳州是曹操的故乡,华佗的故乡,想在那里会合然后进攻寿春。就在李信带领军队向安徽东进的时候,李信没有料到,楚国其实是用了一计,它并没有用全部兵力去和李信拼,楚军的主力悄悄地跟在李信后面,李信不知道。李信的军队向安徽移动,楚军的大部队就跟着李信的军队,跟上以后,立即发动进攻。李信的部队措手不及,楚军打赢以后,没有停,连打了三天三夜,李信的部队被全部击溃,两个军营被攻占,七个都尉被杀,全军大败落荒而逃。这是秦王嬴政在统一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败仗,灭楚的第一仗打败了。李信败了,蒙武的军队受到牵连,两个人同时败逃。消息传到赢政那里,赢政非常生气,因为他灭韩赵魏,又击败了燕,下一步要灭楚,打败了。震怒之余,第一个反应,就是坐着快车,立即去频阳见王翦。这个很不容易,因为王翦说非六十万不行,李信说二十万就可以摆平,结果李信大败而归。见王翦以后,赢政第一点就承认错误,说没有听将军的话,让李信羞辱了秦国,现在我请将军出山,我错了,将军对了。这第二点也很不容易,我们只知道秦始皇是个暴君,不知道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间,他是一个用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的国君。王翦第一个反应,推,我老了,不中用了,无法承担这个责任。当然赢政坚持让他出山,王翦说可以,但是我还是那个办法,非六十万不可。赢政说行,这还不算,王翦说我还得要地,要房,要大量的湖面,要了很多东西。赢政听了,就哈哈大笑,说你身为大将军,带六十万军队灭楚,还担心你的家里过不好吗?王翦说我的志向不高,不希望裂土封侯,只希望你现在用得着我的时候,要点财产,给子孙留份家业。赢政听了,就要什么给什么,全给了。王翦带着军队就走了,兵出函谷关,又派了五波人回去,拿着王翦开的单子,继续要。王翦手下的人都觉得将军是不是过了,已经给你那么多东西,还要。王翦说,秦国就六十万大军,我全带走了,大王又是一个多疑的人。我要是不要,他会怀疑我有野心,我要的越多,他就越放心,贪财的人,不会有其他政治野心,所以我们说,贪婪也是一种保护色。一个军事将领,有这种头脑,很不简单。到了楚地以后,因为第一次李信带兵来,楚国打了胜仗。王翦是第二次来,楚军就气势汹汹。王翦不打,我们前面讲过,六十万大军抱成一个团,养精蓄锐,一年不打,就这样坚持了一年,楚军的锐气全部尽了,所以想移动一下军队,趁着这时,王翦倾巢而出,一下子把楚军打败了,所以王翦独立灭了楚。秦国统一,最难打的是两国国家,一个是赵,一个是楚,都是王翦灭的。这时候,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贲奉命灭齐,齐王不战而降,这样,父子二人,王翦灭了赵,楚,王贲灭了魏齐,父子联手灭了燕国,一共灭了五个国家。秦始皇手下有这样的将领,秦始皇慧眼识人,重用了王翦,王贲。王氏父子也利用这个平台,展现了父子两代的军事才华,所以,秦始皇灭六国,很重要的原因,他手下有的是将领。
      [画外音]除了王氏父子,秦始皇手下还有一对父子非常有名,就是蒙氏父子,那么他们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蒙氏父子的第一代,蒙骜。这个人一生侍奉过四位国君,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王嬴政。蒙氏父子的贡献很大,主要有三点,第一,蒙骜夺取了韩国军事重镇成皋和荥阳,这个我们讲项羽的时候讲过,秦国以荥阳和成皋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三川郡。第二,蒙骜夺取了赵国37座城市,导致赵国的国土面积迅速缩水。第三,秦王嬴政五年,蒙骜攻取魏国二十多个城市,建立东郡,就是现在河南濮阳一带,东郡的建立使秦国和齐国接壤。三川郡和东郡都是蒙骜打下来的,所以蒙氏父子的贡老非常大,秦王嬴政手下这么多武将,你说踏统一天下能不容易吗?这时第二个我们要指出来的家族。
      秦王手下还有一个军事家,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叫尉缭。尉是国尉,官名,缭是他的名字,这个人姓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了,职务是国尉,就是国防部长。尉缭是秦王嬴政手下一个非常有名的军事家,他的主要贡献有两点。第一,尉缭虽然是军事家,但他并不主张只用武力,主张军事外交两手并用,很有政治眼光。他说赢政你对待六国,就好比一个君主使唤手下郡县的长官,完全掌握主动权。但是我最担心什么,就是像当年韩赵魏暗中结盟,灭了知伯一样。尉缭说,最大的危险,就像三家分晋之前一样,韩赵魏三个弱国联合起来,只是我最害怕的。言外之意,现在六国很弱,但是如果暗中联合,能够把秦国灭了。尉缭说,现在一方面军事手段之外,还要打金钱牌,用钱收买六国权臣,你不过花30万金,就可以买得天下。我们讲过,秦国灭赵,是怎样除掉李牧的,用钱买通了郭开。秦灭齐国是怎样灭掉的?用钱收买了君王后的弟弟后胜,误导了齐王建。金钱牌打起来,代价小,收益大,这叫以大换小。秦王嬴政一眼就看出来尉缭很有才华,尉缭到今天还传下来一部兵书,叫《尉缭子》,秦国所有的军事家,只有尉缭一个人传下来兵书,现在还保存了五卷。尉缭这个人还有个特点,爱看面相,他觉得秦始皇面相不好,认为这个人缺乏仁德,“用人时谦下,得志时吃人”,他对秦始皇的看法并不好。秦始皇对他非常好,他还要逃,不想为秦王嬴政服务,结果这个事被赢政发现了,赢政坚决阻止了尉缭的逃跑,而且照样重用他,丝毫没有不信任,这是很了不得的
      [画外音]战国时期,很多六国的人才到秦国发展,而秦始皇对这些人的态度如何呢?史书记载了一个叫顿弱的人,第一次和秦始皇见面的情景,这或许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待人才的态度。
      顿弱这个人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他很有才,赢政想见他,他提了一个条件,见可以,但是我不下拜,不论见什么君王,我不下拜,同意就见,不同意就不见。赢政说可以,两个人见面,一见面,顿弱就说,大王知道天下有三种人吗。第一种,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有其名无其实,第三种,即无其名也无其实,劈头盖脸一番话把赢政说愣了。赢政就问,这三种人是谁啊。顿弱说,第一种是商人,商人地位很低,但是很有钱,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这叫有其实无其名。第二种,农民,农民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但是一年到头累得要死,家里还没吃的,这叫有其名无其实。第三种,即无其名也无其实,就是大王您,你有国君之实,但是没有孝母之名,是个不孝之子。你为了嫪毐事件,把母亲封杀了,所以你是既无其名也无其实。秦王嬴政鼻子都气歪了,后来想了想,还是咽下这口气。顿弱这件事很清楚说明,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之前,和中间,是非常虚心的。向王翦承认错误,这个很难做到。另外,只知道秦始皇杀人如麻,不知道还能容纳一个顿弱,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