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领军卫将军,一级;太子左右卫率府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率、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率、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副率、太子左右
内率府副率,一级。
宗室换官。诸卫将军。率府率。率府副率。左右班殿直。
三班奉职供职。以上须袒免亲将军以下,方许换出外官。其大将军以上愿换外官者,并临时取旨。
宗室转官资级。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太子右监门率府率。
右千牛卫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窑刺史。窑团练使。刺史。
团练使。防御使。观察使。节度观察留后。左右卫上将军节度使。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宣祖五子
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邕王光济、秦王廷美、夔王光赞。
○太祖四子
楚王德秀、燕王德昭、舒王德林、秦王德芳。
○太宗九子
楚王元佐、真宗皇帝、昭成太子元僖、陈王元份、安王元
杰、密王元偓、曹王元偁、泾王元俨、代国公元亿。
○仁宗四子
褒王昉、豫王昕、鄂王曦、英宗皇帝。
○公主
秦国长公主尝为子庄宅使世隆求正刺史,真宗曰“正刺史系朝廷公议,不可。”鲁国长公主为翰林医官使赵自化求尚
食使兼医官院事,上谓王继英曰“雍王元份亦为自化求窑,朕以窑非医官所领,此固不可也。”驸马都尉石保吉自求见上,言仆夫盗财,乞特加重罪。上曰“有司自有常法,岂肯以卿故乱天下法也”又请于私第决罚,亦不许。
胡宿上仁宗《论兖国公主议行册礼札子》今月二十一日,草傅公主特进兖国公主制,窃闻议行册礼。然于事体,颇有未便。祖宗以来,公主、长公主未有行此礼者。昔汉明帝封皇子,悉半诸国,明德马皇后曰“诸子食数县,不已俭乎”帝曰“我子,岂敢与先帝子等也”唐贞观中,太宗长乐公主将出降,帝令有司资送,倍于永乐公主。魏征曰“不可。”引汉明帝之言为对,且曰“天子姊妹称长公主,加长字,是有所尊崇。
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相逾越。”太宗然其言,入告长孙皇后,后遣使赐征金帛。陛下即位以来,累曾进封楚国、魏国二大长公主,亦不曾行册礼。今施于兖国公主,是与大长公主相逾越。
兼以贵主之故,贤妃亦蒙殊典。有旨令进谕告,不行册礼,是母子之间一行一不行,礼意尤不相称。书于史册,后世将有讥议,必谓陛下偏于近情,亏圣德之美。臣愿陛下采汉明之言,开文皇之听,遵祖宗旧典。如国朝公主曾行此礼,行之,粗且无嫌。如其不曾,则宜且罢。臣以陛下好忠谏纳至言,臣职在论思,不敢不言。
《除皇女傅公主进封兖国公主制》。门下天道之美,济下而光明;王化之行,由中而洽被。唐尧有厘降之典,召南载肃雍之诗,范俗崇风,于是乎在。国家庆灵凭厚,德教深长。
迪厥真源,育兹懿主。仪我皇室,繄于舅门,待年及于有行,涓日申于诞告。皇女傅公主闲和居德,秀映栖神。聪悟之姿,非由于外奖;徽柔之性,乃蹈于自然。朕怀先后之慈,笃外家之爱,将敦美化,是选密亲。教着沁园,导人伦之妇顺;恩加
渭水,广天下之孝思。是用详按旧章,稽合嘉礼,爰筑其馆,载肃之车。卜以仲秋,社兹元吉。向班初册,尝择美名,未拓膏腴,尚缺汤沐,进开曲阜之国,衍食龟阴之田,仪服有光,号名增重。於戏!贵宜思降,富勿期骄,尚怀国史之言,缅念衿缡之戒。往服休宠,永绥寿昌。
韦骧《代陈少卿贺傅公主进封兖国表》中宸有命,美化务先于族亲;贵主进封,优恩不夺于典礼。风声遐被,中外交忻。臣诚欢诚喜,顿首顿首。恭惟皇帝陛下,配天地之德,绍祖宗之基。守无逸于持盈,概至公于立极。御远以近,齐邦以家。治宫等《周官》之规,训女偕尧、舜之法。罔愧前躅,克成令猷。公主分乾之英,体巽之顺,虽曰爱之欲其富,不以生而荣。岂汤沐不可一而充,印绶不可一而足盖诲育之存节,故宠私之有阶。龙光一宣,慈孝两得。教其有素,下嫁岂忘其矩度;泽非不隆,四方孰谓之偏党朝野欢浃,人神气和。迈治古之休光,增太平之盛事。臣限以官守,不获奔走阙庭称庆,无任瞻天踊跃之至!
德宁公主将出降,上谓辅臣曰“公主第及房从之物,比傅公主皆减三之一。”又对群臣数称唐公主多适名人,而近世士人乃畏尚主,命择士人。得尚书职方员外郎王克臣之子孝庄者,故驸马都尉承衍曾孙,而父子皆业进士。令至宰相第,试以诗而并其所业一编以进。上召见清居殿,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赐名师约。又命以毋废学,后又出经籍及纸、笔、墨赐之。
○宣祖女
陈国长公主。
○太祖女
秦国大长公主、晋国大长公主、许国大长公主。
○太宗女
燕国长公主、曹国长公主、晋国大长公主、郑国长公主、
申国大长公主。
卷九
○官职
乾德四年,诏御史台、吏部流内铨、南曹、刑部、大理寺,自少卿、郎中、员外郎、知杂侍御史以下及丞簿司直、评事等,并以三周年为满,须常在本司莅事者,至日限满,即与转官。
诏京朝官将命出入及受代归阙者,宜令中书舍人郭贽、膳部知杂事滕中正、户部郎中雷德骧同考校劳绩及铨量材器,候有阙,中书类能以授之。先是,常参官自一品以下皆谓之京官,未常参官谓之未常参官。近代以常参官为朝官,未常参官为京官,故有朝官之目。
淳化五年十一月,诏吏部选人赴调,并须于京朝官内求一人为职目,用府县诸司监印。
太平兴国之初,朝臣班簿才二百人。至咸平初,四百人。
天圣元年,乃逾千人。
真宗初即位,以工侍郎郭贽知天雄军,贽自陈恋阙下不肯去,真宗曰“全魏重地委任于卿,亦非轻也,宜去。”贽退。
召辅臣问之,辅臣对以近例亦有已受命而复留者,曰“朕初嗣位,命贽知大藩而不行,则何以使人”卒遣之。群臣皆畏服。
谏官陈升之言“比来馆阁选任益轻,非所以聚天下贤才、张弛成就之意,请约今在职者之数,著为定员。有论荐者,中
书籍其名,若有缺,即取其文学行义杰然为众所推者,取旨召试。”诏从之。
景祐四年三月,诏“自今尚书省议事,应带职官三司副使以上并不赴。如集议大事,诏特赴者,即别设坐。”初,明道中,殿中侍御史段少连言“国家每有大事,必集议于尚书省,而本省官自三司副使已带职者多移牒不赴。请凡托故不集者,以违制论。”既而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兼宗正丞赵良规言“都省集官议谥,用段少连请,应本省官带学士、知制诰、待制。臣谨按国朝故事及令敕仪制,别有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著位视品,即与前朝制度不同,固无在朝叙职、入省叙官之理。今若全不论职,假有中后行郎中兼学士在朝立丞郎以上,入省缀驾库之次,知制诰、待制入朝与六行侍郎同行,入省即位郎官之下。又如员外郎任三司副使、郎中为判官者,在三司为参佐,入省却位其上。所以旧来议事,陈别诏三省悉集,则中书舍人、知制诰与常侍给谏至左右正言皆赴;若内朝官悉集,则学士、待制、三司副使皆赴;若更集他官,则诸司三品、武臣三品各在本司长官之次;若止是集尚书省官,其带职者并合不赴。按閤门仪制大宴,学士坐殿上,与仆射同行,知制诰与尚书丞郎同行;若曲宴,则三司副使在知制诰之后,重行异位,岂有亲奉至尊于殿上其礼如此,暂入都省而却降损著位。又按故事,尚书省官带知制诰者,并中书奏班簿,即是于尚书省、御史台并不著籍,故有绝曹之语。又国朝以来,凡定学士、舍人两省以上著位,陈先后入外,若有升降,皆是特奉朝旨,岂有在朝入省,迭为高下又郎中员外兼侍御史及任里行者,皆称台官,不赴都省集议。臣以谓本省官兼佐台职,即是与带知制诰、待制等事体无异。又按唐翰林学士有不知制诰者,只是与今直馆事体相类。若国朝学士知制诰、待制,则显
有著位,与唐不同。其侍读、侍讲、龙图阁、枢密等学士及三司副使,即是国朝新制。唐朝三司自是尚书之职,自后别置使额,而与今不同。请自今除集三省官议事即如旧外,若是本省议事,其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更不赴议。”诏御史台与太常礼院详定以闻。礼院言“按唐李肇《翰林志》,凡学士无定员,皆兼它官,下自校书郎至诸曹尚书,皆得为之。
既入院,与班行绝迹,亦不系常参类。守官三岁,则迁知制诰。
五代《职官志》,翰林学士入院,并先后为定,惟承旨一员出自上意,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国朝仪制令敕,翰林学
士、侍读、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直学
士并在丞郎之上,龙图阁待制及知制诰、三司副使在少卿监之上。自唐至国朝,翰林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与本官绝曹,不属南省官之例。载详会议之文,由来非一,或出朝廷别旨,或循官司旧规。故言集本省,即南省官也;集学士、两省、台官者,容有内制、给舍、中丞之属;集学士、台省及诸司四品以上者,容有卿监之属;集文武百官者,容有诸卫之属。
故谋事有大小,集官有等降,率系诏文。昨因段少连以覆谥小事,谓群牧普会议,列为具奏,婴以严科,遂使绝曹清列,还入本行。而良规援求故实,理当难夺。请自今有臣僚拟谥者,止令集南省官属,或缘事体大,临事敕判,兼召三省、台、寺,即并依国朝旧例施行。”御史台别奏云“良规称尚书省官任外制者,不著台省之籍,故有绝曹之语。而以为重。则今尚书省官任内制者,并系台省之籍,宁有坐曹之实,而可轻乎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