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感觉。细问之下才知,以前大赛七斗八斗,斗得人们话不敢讲,头不敢抬。 吃了大苦,干尽蠢事。
记者过去是主持大寨报道的,自感对他们帮了倒忙。她握着大寨老英雄
贾进才那因长年累月开石垒坝而变得像树根一样的手,向他们道歉。大寨人 宽厚地说:“也不怨你们,那时候不那样说行吗?当时什么经验都来大寨找, 什么风都挂上大寨牌子往外吹,其实大寨老百姓知道个甚?”
大寨不吃大锅饭,大寨永贵在何处?陈永贵从副总理岗位上退下后,住 进了木樨地的部长楼。闲居无事,想想过去,觉得有些事办错了,给国家带 来许多的损失,还是实行包产到户好,只是身体日差,不能再去种地,甚感 遗憾。
这段时期,邓小平为了总结全国推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的经验,轻 车简从,深入农村调研。在四川省,他顶着烈日在农村考察,由于天气热, 邓小平解开短袖衬衣的扣子,敞着怀,拄着一根捡来的木棍,在崎岖的坡地 里大汗淋漓地行走着,登上一个沟坎,小路旁有一石凳,一个老婆婆摇着巴 蕉扇坐在石凳上休息。老婆婆看邓小平满头大汗地拄着木棍走上来,心疼地
用巴蕉扇指着石凳说:“忙啥子哟,坐下歇一会儿吧。”邓小平也有点累了, 坐在石凳上和老婆婆摆起龙门阵来。
变了,农民变得富裕起来了,到处都在盖新房子,家家都是鸡栖豚栅半 掩扉。看了四川,邓小平又坐车南下去看深圳,这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五 个年头,即 1984 年的 1 月下旬。经过几天的旅行,1 月 24 日抵达深圳,第 2 天就去看深圳的渔村。
一进渔村,邓小平就激动了,这哪里是渔村,简直就是一个别墅区,只 见几十幢格式统一的两层小洋楼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林荫大道上,小汽 车进进出出。
渔村党支部书记吴伯森对邓小平说:“我们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 展养渔业,运输业和来料加工业,1979 年人均收入达到近 2 千元,1981 年户 户收入过万元,去年人均收入近 3 千元。”邓小平算了一下,平均每个劳动 力月收入 439 元,他高兴地说:“比我的工资还高呢。”
邓小平此行的目的,是来考察深圳特区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最早是由 邓小平提出来的,早在 1979 年 4 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首先提 出了办特区的问题,他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说:“可以划 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试办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常委会于
1980 年 8 月第 15 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 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 济特区条例》,完成了设置特区的立法程序。
自那时以来,经济特区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
题,引起了国人的议论。邓小平这次来深圳,就是要实地考察一下特区的建 设。
在深圳,邓小平在中共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的陪同下,视察深圳市
的企业。通过考察邓小平了解到,深圳办特区以后,共与外商签订了协议 2378 项,协议投资 118 亿港元,1983 年的工业总产值,比 1979 年增长十倍,职 工和农民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提高了一倍至几倍。
特别令邓小平兴奋的是,办特区前,深圳蛇口是人口外流外逃的口子,
办了特区以后,不但人员不外流了,相反,人才回流,资金回流。 深圳、珠海特区的成绩表明,办经济特区,确实是促进中华经济腾飞的
一个好办法。 梁湘在陪同邓小平视察过程中,一直希望邓小平能讲几句称赞深圳的
话,但邓小平喜而不露,只是说:“你们讲,我听。”直到邓小平回到广州, 也没有说一句称赞深圳的话。与此成为强烈对照的是,邓小平离开深圳,在 珠海特区考察期间,立即为珠海特区题词“珠海特区好”。
正当梁湘失望的时候,邓小平在广州为深圳特区题了词:“深圳经济特 区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一 月二十六日。”
邓小平的题词又一次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1984 年 4 月,中国开放沿 海的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 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 14 个港口城市。1985 年 2 月,把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州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年 4 月,海南建省,全省作为经济特区。这样,中国在沿海形成了包括 2 个 直辖市、25 个省辖市、67 个县、约 1.5 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引进 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大大加快。不仅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而且带 动了其他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邓小平结束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的考察后回到北京。此年 9 月,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飞抵北京,祖国的统一大业即将出现历史性的进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
第一百七回 筹统一设计师倡一国两制收主权邓小平说香港驻军
话说 1981 年 5 月 25 日,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伟大战士,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 国名誉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同志,因患慢性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北京逝世,终年 90 岁。
国母的逝世,引起了炎黄子孙的无限悲痛,宋庆龄治丧委员会郑重邀请 宋庆龄先生在美国和台湾的亲属宋美龄、蒋经国等人来北京参加丧仪。
自 1949 年国民党兵败大陆,退守宝岛,到 1981 年 32 年间,台湾省的发 展变化较大。退守宝岛之初,国民党人心惶惶,深怕解放大军兵临宝岛,蒋 介石访问菲律宾,准备万不得已时流亡他国。未几,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 第七舰队进到台湾海峡。台湾国民党人才得以偏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 济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公认为是经济上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蒋介石在台湾连任四任“总统”,1975 年 4 月 5 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他的大儿子蒋经国担任了“行政院长”,1978 年又当了第六届“总统”。这 时,当年来台的国民党大员陈诚、于右任等人也是先后辞世,尚在的也大都 垂垂老矣,思乡之情,更加迫切。于右任先生辞世前写道:“葬我于高山之 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 有殇。”
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即统一后,
台湾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 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 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 侵犯。
1979 年 1 月 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向台湾
省同胞提出:“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 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 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方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也就在这一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国民
党军据守的岛屿,金门也随之停止了对厦门的炮击。此后,海峡两岸关系更 趋缓和,1981 年 5 月宋庆龄先生去世时,宋美龄和蒋经国虽然没有来,但宋 庆龄先生在美、台的其他亲人来了不少。
宋庆龄先生的国葬于 6 月 3 日在北京举行,实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胡 耀邦主持国葬仪式,中央军委主席、中国新时期工作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致悼 词。国葬仪式结束后,由邓颖超护送宋庆龄的骨灰去上海万国公墓安葬。
在南下的旅程上,邓颖超心潮滚滚,感慨万端。32 年前,正是她受毛泽 东、周恩来的委托,南下迎接国母宋庆龄北上参加政协会议的。自那时以来, 风风雨雨,雷鸣电闪,经历了几多的辉煌,又承受了多大的教训。所幸的是, 现在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拨乱反正,重整旗鼓,真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只是祖国统一大业还没实现,国母辞世,其胞妹美龄和长子经国未来北京参 加丧仪,国母地下有知,该是多么地遗憾啊!
邓颖超在旅程上又想起了周恩来在世时对李宗仁先生的关心,对黄埔同 学的教导和爱护。可惜的是李宗仁先生于 1967 年因病不治逝世,那位末代皇
帝溥仪先生也因病不治于同年逝世。他们都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但邓颖超 坚信,在邓小平主席一国两制的新构想下,祖国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统 一。
台湾同胞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统一。 说来也巧,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日子,即 1979 年 1
月 1 日,也正是《中美建交联合公报》正式发表的日子,两国的学术交流日 益增多,一些学者应邀去美国访问讲学,到 1982 年时,大洋两岸的交流更加 全方位地开展起来。
1981 年 12 月 18 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 荣琛教授,应美国有关方面邀请来美讲学完毕后,准备从旧金山取道香港回 国。他买了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机票。由于飞机超员,新加坡航空公司经过交 涉,得到台湾航空公司同意,请没能搭上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旅客搭乘台湾航 空公司的班机去香港。赵荣琛教授未能搭上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班机,便上了 台湾航空公司的班机。
台湾班机起飞后,经过 13 个小时的飞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