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11)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4 本章字数:1179
具备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至此,我已经详尽地说明了关于悲痛的方方面面。悲痛是人之常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会遭遇到现实带来的问题。尤其在我们处于的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整个人世间存在的事实恰好应征了这么一种宗教直觉,即悲痛是人类都必须经历的,这是宇宙间的普遍真理,逃避只是自欺欺人,也必将自食其果。
世界是如此的美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在这儿我们科学地认识到了处于悲痛处境时的各种注意事项。这充分地说明了,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对自己的真情实感熟视无睹,将悲痛压抑下去,使其潜藏在自己的意识深处,上帝会因我们违背真理而对我们进行反击与报复。整个悲痛的过程也说明,我们在对别人真诚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自己的真诚,这样才能获得在精神上的幸福和在心灵上的宁静。生活告诉了我们:“你要尊重你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顾虑外界的盘根错节;同时也要在所有的社交生活中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态,无论是对待老年人还是对待年轻人,都要一视同仁。要坚信自己是能够经得起生活中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打击的;要懂得,掌握着真理的上帝一定有办法治愈我们的创伤。尽管世界上不幸有了伤痛,但我们也能够精选良药,将我们的伤口奇迹般地抚平。我们要要相信生活,不要在它面前虚情假意,躲躲藏藏,这样就一定能够走出悲伤的困扰,将各种悲痛打翻在地。”
有些人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至亲,对他们而言,后半生也许只有半条面包了。但直面现实,勇敢地吃下这半条面包,要比吃一整条上面长满了自怜和悲痛的绿毛、发霉和变质的面包要好的多。陷入自怜和悲痛之中而不能自拔才是对我们死去亲人的不尊敬。不要忘记,正是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和前途而牺牲掉了自己。
也许,这算是一种补偿,一个失去某种官能的人,他的另一官能就会异常地敏锐起来。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勇敢地去开发我们的新兴趣,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对我们失去亲人这一损失的一种补偿。这也许是上帝人类最大的恩赐。上帝赐予噩梦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我们就能够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这种恩赐,这种结成新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不仅现在拥有,即使到了中年和老年也照样拥有。只要你还在呼吸,就不要荒废这种能力,它能够使你更加富有,更加风趣,更具有创造力和人格魅力。
倘使没有悲痛的存在,人类也许就不会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态度去生活。根据动机心理学的各种新发现,宗教是这样地交会我们这些现代人的:要敢于直面悲痛并超越之。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些,许多心理上的疑难病症也就得到了治愈,困扰儿童和成年人的精神紊乱现象也会随之消逝。通过“悲痛递减法”的学习,人类一定能够越过冰冷冷的悲痛之巅,顺利抵达宁静的心灵港湾。
正文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1)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6 本章字数:1548
第九章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
多元主义者认为,人并不是单一的自我,而是在许多的自我中穿行——一个幸福快乐的自我,一个悲伤忧虑的自我,一个发怒的自我。
一颗渴望有一个坚定信仰的心灵,面对世界的混乱和繁重的竞争压力,一定会追问:“人应该去信仰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而且提得非常直入,一般性的花言巧语根本无法解答;我们所要的并非是一个教条或者一些学说,而是能够在人生的战场上支撑得起的我们的信念,让我们对现实有足够的把握。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生命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种核心的生命理念,我们得以完善自我;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动力,以这种动力作为支撑,我们就可以展现我们个性的方方面面。
这种神圣的东西,如果它能够帮助我们的灵魂、神经、心灵和肉体——就像是坚忍的合金一样聚合起一切可能的潜在力量。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其他人说具有的宁静或荣光融入到我们生命的内核之中,那么一种长久的、超凡的、纯粹的安宁就极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蓝图。
呼吸英雄的空气
现代精神病理学的试验表明,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没有一个可以效仿的英雄去追随,那么人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内在的安全和满足。人类可以在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中生活,只要他们能够向那些理想人物看齐,从中得到更多精神上的养料。战争期间集中营中发生的事情就表明了,但被囚者不允许相互慰藉,不允许遵从他们群体中的那些刚毅之士时,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当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些可以称得上理想人格或者理想的生活模式时,即便他们被剥夺了物质上的只有,但他们也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忍和勇敢。读一下弗洛伊德的《战争与孩子》一书,就能看到了些在战争中最年幼的受害者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在废墟和苦难之中,凭借着某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原则,保持住自己内心风度和抗争精神的。
金钱——它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吗?不,是理想!是那些英雄、殉道者、导师、领袖和那些事儿能够与他们人格比肩的志向!这种精神力量才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睿智的、友好的或者同情的鼓励,人们就无法生活。我们都明白,没有对大人们的依赖,孩子就无法生活。但到如今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是,人们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寻找能够依赖的人和深信不疑的人。我们渴望在圣徒和好友的言行中找到更高的标准和模式,并且这种渴望将永远存在下去。
但人类的灵魂不再为他生活中的理想人物所吸引时,他们的灵魂就像是罗盘失去了北斗星的指引一样,丧失了人生的方向感。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宗教领域中,这一理念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古希腊时代的英雄们和古希腊人的原则是一致的,就像雅阁教授在其经典之作《帕迪亚希腊文明中的理想人物》中所说:“面临人生窘境,最有力的引导来自于早年英雄们的生活经验,来自教育中经常提到的那些模仿人物的历史定位。”普鲁塔克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挖掘伟大的先驱们所留给后人们的教育意义。他的伟人传记已经激发了各个时代,各个文明中的人们,至今仍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自从荷马时代以来,那些逝去已久的大英雄们的光辉业绩正是古代教育的基础。
不仅希腊人关注英雄在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希伯来民族也是如此。犹太教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家族长老的德行,反复宣扬立法者摩西及其不朽的继承者们的道德秉赋。人们甚至可以说,犹太教的教育也正是依赖于将那些值得效仿的英雄们的壮举代代相传,生动地叙述给每一个人,撒播到他们日渐成熟的心灵中。同样,基督教也认识到了耶稣的精神品质对圣徒们的理想起到了砥砺的作用。
正文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2)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7 本章字数:1523
宗教确定了一个根本原则——“对上帝的效仿”,但在人类生活中也有着一个从未停止过的相似过程那就是“对人的模仿”。或许,这种自我确证的过程直到人、今天才被充分地承认,因为只有到了今天我们才晓得,这不仅是一个显意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但不幸的是,在这么多渴望受到英雄影响的人们当中,在向这些英雄和理想人物靠近之时,由于传统家庭教育的限制,而遇到了很多的阻力。
有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走上了忧郁的父亲或敏感的母亲的老路,他们不是充满忧虑、缺少安全,就是生性羞涩、四处遮掩。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变成他人的模仿者。由于对这种自身认同的发现,如今的宗教也面临着一个新的使命。宗教不仅应坚定不移地使人们从错误观念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且应让他们从不健康人性的内在奴役下解放出来。无论我们受到了谁的影响,父母的还是兄长的影响。宗教都应当鼓励人们摆脱情感上的羁绊,并且吸引他们自愿加入成熟者的队伍之中,和那些人类社会中伟岸且不朽的人物为邻。
既然我们知道,人必须去效仿,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我们是要接受父母的行为方式——那常常是狭隘的、错误的、很不完满的行方式——的约束呢,还是去寻找那些具有更高层次的行为模式?面临这种选择,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吸收那些英雄的生活方式中的精华吗?当宗教使人们从错误、混乱和无价值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后,同时激励人们在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层次向那些真正的英雄精神看齐之时,宗教就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带来福祉。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英雄崇拜的本性,这种情感那蕴含着一个严肃的真理。假如我们可以被周围强悍之人的人格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影响别人呢?是的,无论好坏,我们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一直是善良或邪恶的感染源,尽管我们自己对此浑然不觉。我们是健康也是疾病——既可以是尊贵的、神圣的健康,也可以是仇恨的、浮躁的、感染性很强的疾病,周围的人都受我们的影响。只要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影响他人。
这的确是一个崭新的使命,也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任务,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