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想形成这种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是不大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的进步是缓慢的、渐进的、有时候甚至让人灰心丧气。纽约的一位精神病医生曾经遇到过一位病人,这个病人酒精中毒,为此,已经治疗了两年多的时间。有一天,病人再次来看医生,要其为他进行心理治疗。病人伤感地告诉医生说,前几天,他刚刚被解雇了。当心理治疗结束后,病人对他说:“大夫,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年前,我是难以承受的。我像我本来应该做的更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但却未能做到,为此我会去酗酒。说实话,昨天晚上我还这么想呢。但现在我明白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应该正视之,坦然地接受它。失败和成功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这位精神病医生认为,病人能够对自己如此地宽宏大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正如医生所预测的那样,此后,在另外一二工作领域,这个前来就医的患者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如果人们能够坦然地接受生活中出现的全部,那么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可能使他为之所动。
如果我们队自己也采取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我们就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具有的各种不良心境。沮丧,冷酷,固执……这些都只是短暂的情绪,是人所具有的诸多情绪之一。要求自己完美无缺,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是极其脆弱的,他们常常会因为过分的自责而感到悲观。作为多元主义者,我们有时候可以讲自己想象得更好一些,就是将自己想象得差一些也是无妨的,我们不必苛求自己毫无瑕疵。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引起失败的因素,也有导致成功的因素。我们应该具有自知之明,把这两方面都看作是人性的固有成分,接受它们,进而努力地发挥人性中的优点。
引导人们学会正确地自爱,这是任何明智的宗教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只要人类对自身的态度是错误的,他们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如果人人都不喜欢自己,却又要求他们人人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又从何谈起呢?
正文 第三章 首先要学会正确地爱自己(9)
更新时间:2010…4…15 9:26:17 本章字数:1267
人性中孕有爱的无限潜能
西方的大多数宗教过分地美化了人性,这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与其他人沟通而寻求一致,而不至于太孤单,这是人性的深层次需求。宗教极力地对人性进行美化,是为了寻求这种一致,我们就力求达到那个虚假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目标。我们不敢正视人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造成完美对自身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完美只有解决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心灵才会重归宁静。
我们应该深信,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独特的潜能,但社会却常常扼杀人们的个性,压制了人的独特潜能的发挥。宗教常常将虚幻的、美化了的人性强加给人类,还要求人类发挥这种人性。这就像是古代中国的妇女,她们从小被裹脚布摧残身体一样,是对精神的残酷压迫和无情摧毁。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毕生力量来反抗这种精神上的奴役和压制。
人自诞生起就具有无限的潜能,对此我们应该笃信不移。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人们可以完成任何艰巨的任务,在爱情和事业上获得双丰收。但是,要想将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我们必须从既定的文化成果中汲取精神养料。在这个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事情就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进展顺利。实际上,每个人独有的能力和倾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小孩子因为喜欢刨根问底,凡事总是问个为什么而受到母亲的责备;因为去花岗岩采石场游玩探险,回来太晚,而挨了父亲的打;因为上课乱涂鸦而不是去背数学公式,放学后,被老师留下来。有太多的外在限制需要遵从,我们因此也被磨掉了自己的个性和自我,成为了一个被称赞的“良民”。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潜能就在处处受阻,得不到发挥。社会给他灌输了严格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他通常并没有机会表达真正的自我。
当然,上述这些被称为教育工作者的父母和老师并非是有意地阻挡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而是他们自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孩子的负责。在社会中,只有那些坚持自我个性的人才会取得人生意义上的真正成功。为此,他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在英国的公立学校里,是培养不出像雪莱这样的天才诗人的。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口吃者,为了进行心理治疗,发现他自己的心理缺陷,徒步从芝加哥走到了纽约。尽管他们这类人为追求自我和发展个性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他们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知道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人,他们毫无埋怨的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中仍旧不忘追求自我。
不一定是天才或者圣人才会发现自我。意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只要我们在信条里坚信如下两条箴言便已足够:
第一,要尊重自己;
第二,要相信自己。
尊重你自己,就要坦然地接受你的缺点和成就;同时,要相信自己,就必须控制性格中的不良倾向,保持内心的庄重和宽容,在行动时才能大胆自信。只要我们认识自我、相信自我,我们就不会再像别人那样轻视自己,从而做到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我们便能走向真正的自爱的道路。
正文 第四章 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1)
更新时间:2010…4…15 9:26:19 本章字数:1620
第四章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
人生最大的快乐源自于被他人认可,也就是说,我们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心中不再感到孤独,这便是快乐的源泉。
“你要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这句话的神圣训诫要求人们待人温和,在人际关系上播下一层柔和的光辉,颇为迷人。不过,这种态度与犹太圣经中其他更为消极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宗教用仁爱的双手,高举着仁爱的大旗,在风雨如晦的黑暗与恐惧中引导着人类前行。在纷乱不已的人类社会中高谈仁爱,也许是一件荒唐的事情,但也并非是徒劳无益的。在人性迷失,道德崩溃的危险时刻,诸如席勒、培根、巴斯德和南丁格尔之类的良知们占了出来,他们谴责邪恶,警示人类——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独一无二的爱的力量,我们应该去爱我们的人类同胞,这是人类值得敬佩的行为。
毋庸置疑,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的思潮一件成为道德规范的主流意识,它对宗教宣扬的仁爱精神一件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政治和经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在这些领域当中,我们却接受了如下的观念:人是相互隔离的原子,是不受他人影响的。依照这种伦理,人是自给自足的,能够从自身的能力中获取各种所需,不需要从别人那儿到得什么。资本主义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犬儒主义。在生存竞争中,似乎只有通过残酷无情的斗争才能生存下去,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我们自己。为了安慰我们,这种理论还推论出,个人幸福的总和便是社会幸福,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只关心我们个人的幸福,那么就会迎来整个社会的幸福,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倘若撇开这种观点的残酷性和无情不谈,它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它是过时的,无益的、不可信的、不真实的。在最近几十年内,政治学和经济学对赤裸裸的个人主义(伍德布里奇称之为“竞争性的自我主义”)发起了猛烈地批判。也有很多的哲学家指出了这种观点的错误。在当代,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这样表述:“就像是人离开了呼吸就无法生存一样,个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独处的;可见,生活并不是一个的事情。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
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博爱精神,对社会中的个人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看来,爱意味着尊重他人,将自己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个人从属于群体,每个人的存在对他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人们会感到孤独无助,而这正是人类感到焦虑的真正原因。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第一个基本的心理冲动便是与我们的周围世界形成一种固定的人际关系。首先是与父母形成固定的关系,随着年龄的成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接着与爱人、与朋友、与同事形成了固定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科学上的新发现告诉了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才能理解这个世界。将事物隔离起来,孤立地看待这个世界,是无法正确地理解万事万物的。物理学中的原子也只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中才显示其意义。比如,碳原子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是木炭;而以另一种方式联系起来,则是金刚石。无论我们走进那个学科的实验室,我们都会发现,万事万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原子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相联系才形成了丰富的自然界。一个孤独的、与世隔绝的人,会破坏既有的价值标准。人只有处在相互联系中,才具有巨大的建设性力量,才会带来个人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环境的安定。
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人类已经认识到,不是个人创造了社会,而是社会造就了个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18世纪的思想家们认为,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既定的心灵世界,人的思想是天生的。凭着这种天生的能力,个人参与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而约翰杜威和乔治赫伯特米德批判了这种观点的荒谬之处。他们认为,人的性格是具有可塑性的,社会的语言文化和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