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层的自我管理:职场360度 刘平青 -》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职场中层的自我管理:职场360度 刘平青 --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朝代更替,就如韭菜一茬一茬。宋代的养士则是中层力量向下层延伸扩散的过程,是建立在真正的中产阶层的基础上的,而这时的中产阶层包括知识分子、商人、中级官员、下级官员、地方精英。此时的“士”已然不是单纯的儒家读书人,“士”本身变成同时具有几种社会性格的人物,把社会的各方面关系牢牢地收束到一个阶层,环环相扣,成为一个庞大复杂到民间和官方都分不清的中层组织。 

失败的教训,同样可以从朝代更迭中得到佐证。秦代的缺失源自中层与下层的疏离,自下而上的反秦起义不言自明;东汉的缺失在于上层与中层的断裂,从而下层无人照管,乱成一团;明清的缺失在于中层与下层的割裂,钱权结合,八旗当道,下层的贤才难以为继,中层成为自私谋利、以官获财的大集团。可见,什么时候中层能够发挥坚凝的作用,什么时候朝代就兴盛;否则,衰败只是时日问题而已。 

如图1…2所示,从周代上层的凝聚,到宋代一层层的变化,可以看到如此庞大的中华公司之所以维持很久,就是靠中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史长河中,中层植根于土壤,少数家族和贵族集权把持社会大权时,中层就如霜后草根,潜伏力量,等待春天的到来。而新的朝代就如春风一般,中层很快会破土而出,焕发生机。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到旺盛的中层生命力及其对朝代兴盛的历史作用,正如一个强大的现代公司之所以强大,不仅仅是依靠一位神机妙算的董事长,而且是以中层为骨血的组织架构体系;另一方面,中层在历史上成长的艰难性至今仍发人深省,小草固然能构成葱绿的美景,但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四季可以更迭,但一个组织的制度和文化要有延续。 


真正的竞争对手(4) 
不时的运动或斗争,带来的不仅是中层社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普遍缺失,更是价值观的迷失。在这样的组织里,“坚凝”仅仅是一种期盼而已。 
历史长河中的中层与企业的中层是相似的。企业的上中下三层的相处之道也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中层一方面要将自己的下层,也就是员工,凝聚在组织体系里面,另一方面则要主动融入到组织的核心周围,并通过自己触角延伸至组织之外,从而发挥向上向下“坚凝”的作用,成为组织重要的一员,实行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层作为组织一员的价值所在。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发达时,中层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反之,中层找不到合适的土壤。中层与组织的关系就如同骨血与机体的关系。 

二、天助自助者也要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要有耐心去忍受不能改变的,更要有一颗透亮的心去分辨,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基于中层的已有、未有、将有,使自己成为得道多助的一方。 

中层并非“保险箱” 
小李经历了新人期之后,由于各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被提拔为部门经理。然而,小李自认为作为部门经理就是进入了保险箱。一方面,他保持着入职时候的处事习惯,对于上级布置的任务均按部就班地完成。思考方式和新人时期无异,甚至不愿意再谨慎思考太多同事相处的问题,颇有高枕无忧之感。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渴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提拔,觉得通过押宝一样的拉帮结派就可以使得自己在升职上有所保障。在较为棘手的几项工作中,他也寄希望于比较亲近的几位同事的协助,以期一劳永逸。可是,事情不如人愿,小李在一次重要任务的实行中出现了大的差错,加之经过多年的中层生涯仍旧毫无升职迹象,他心灰意冷地递出了辞呈。自认为怀才不遇的碰壁,然后频繁跳槽(仍旧寄希望于领导的发现、埋身于组织内部的派系斗争),最后小李被事业的瓶颈留在了原地,每况愈下,开始埋怨际遇的不公平。可以看出,中层其实也是顾虑多多,只有与时俱进地管理好自己才能开辟出一条明朗而踏实的道路。 

(本案例由笔者调研整理而得)首先要摆正几个观点: 
◎ 中层并非继新人期之后就安全◎ 厚积薄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修炼自己,不用过多指望别人古话说得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以说,中层境遇的逆顺,关键在于自己的“道”合理与否。 
中层就是组织的“中坚”。中坚的处境,不外乎“上压、下顶、左攻、右挤”(见图1…3)。有些人始终耿耿于怀,抱怨高阶的压、基层的顶以及平级的攻挤,弄得情绪不好、无心办事。这种怨责,根本无济于事。 

其次,要在心态上调整过来。因为上压、下顶、左攻、右挤,都是十分自然的现象,要认为“本来就是这样,有什么稀奇”,这样才能自然心平气和,才能合理地把握。 
为什么要上压?想想看,站在上面的人,如果不用力向下踩压,怎么知道下面紧密不紧密?可见高阶催促、质问、施压,目的在于了解中坚有没有尽力,能不能确保成果与品质。 

为什么要下顶?理由其实简单:他如果不顶,迟早会被上面压死。中国人很会哼哼唧唧,有一点病痛,呼叫老半天。上级交代部属做一些事情,部属往往叫苦连天。其实,会呼叫才不会被压死,这乃是一种“预先警报系统”的装置。书包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真正的竞争对手(5) 
一位部属,当主管交给他工作时,丝毫不知叫苦。主管心里必然认为他的工作负荷还轻,于是再找一件工作给他,这时部属依然不知叫苦。主管再次交办工作,才发现他没有来上班,住院治疗去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需要这一类的保全系统。不过,“时”的掌握与调整,十分重要。叫苦得太早,就变成“狼来了”,弄得自己信用破产,有朝一日被活活累死也是活该;叫苦得太迟,一发出声音,紧跟着就挂急诊,显然和自己过不去。主管的心情,环境的变化,以及事情的缓急,也是考虑的要素,不应一成不变地依照固定的标准发出警报。 

左右攻挤,也是理所当然。既然平时都鼓励竞争,就无法避免平行单位的彼此攻挤。反过来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意无意地攻挤同事呢? 
如果自己都免不了如此,又哪里怨得了别人? 
认清现实,平静理喻,在此基础上设法改变才会客观有效。得道多助的时候,“上司会对我赏识”、“部属会对我谅解”、“平行单位会乐于支援”也是有可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阴阳,有阴便有阳。 

高阶对中坚,可以施压,也可以赏识。中坚干部受到高阶的赏识,如同适时解压,可不再承受上级的压力。 
有时,高阶主管一看到某些中坚干部,马上追问、催促,甚至责问、挖苦,弄得中坚苦恼不堪。相反,有时看到某些中坚干部,却笑容可掬,再三感谢,要他也休息一下,不要过度劳累。这不是“不公平” 

,而是“合理的不公平”。因为这些中坚干部已经够用心、够尽力,老板除了表示慰勉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好说的。 
中坚要解除来自上方的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修治自己,好好表现自己。至于部属方面,也会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基层对中坚的反弹会减到最低,甚至会出现“不顶”的现象。 
中坚如何对待基层,才会出现不顶呢?有人认为如果基层心服口服,自然不顶。这种念头固然正确,却未免过于理想化,事实上很难做到。有人认为中坚要让基层敬佩,就可能不顶。这种情况也不容易实现,因为中国人不轻易敬佩他人。中国人通常只佩服两种人:一种是外国人,一种是已故的中国人。凡是活着的中国人,很难让人服气。中坚干部不太可能做到让部属敬佩,也用不着这样苛求自己。中坚干部获得基层的“体谅”不但比获得部属的敬佩要容易得多,而且对实际工作的帮助也很大。只要基层员工体谅中坚主管,顶的力量就会大幅度减低。至于左右平行的志愿,必须居于平等互惠的条件,才能够成立。若是自己处处想占便宜,时时要求别人支援,却从来不支援别人,不但左攻右挤的局面会持续,而且力量也会越来越大。 

要获得平级的支援,其实比得到上级的赏识和下级的谅解更难,因为上下之间多少有一些顾及,不敢做得太过分。而平行的单位不存在这个情况,大家一般大,谁怕谁?往往明争暗斗,十分伤神。但是也由于此种关系,可以借由自己积累的资本和筹码撬动部门之间的力量,在某些业务和观点上形成合力。 

管理的依据是利弊而不是是非。一把手站在权力的顶端,他们面临的是大局莫测或是你死我活的环境。因此,这些开创者或守成者的思维方式是与众不同的,特别是他们的决策思维更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书包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真正的竞争对手(6) 
他们做出决策,特别是关键决策的依据不是社会道德中的是非曲直,而是利弊得失,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有时候把指望全部寄托在上级身上,就如同豪赌,往往是不靠谱的。记住,自己的事在别人那里永远不是最重要的。 

市场上的竞争激烈,上司们的“日理万机”,下属们忙于“一线”。 
也许别人无暇为中层提供更多支持,此时自我管理就成了自身脱离困境的法宝。谈到自我管理,简单的理解就是去主动管理。成功管理者的秘诀就是今天做明天的工作。只有自己有所准备,才能应付自如。 

管理者要主动做好自己的本分,学会管理自己和上中下级的关系。 
充分的准备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包括从心态到资料,从对自己的态度到与他人的关系。这样,当需要时,他们就会积极地给予帮助。 
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能运筹帷幄。 
必要的物质准备。如果文件摆放得井井有条,就可以在几分钟内迅速查找到所需信息,以避免不能轻易地找到所需物品而放慢甚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