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更换率、任职届数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领导干部定期更换制有如下主要内容:“在选举党的机关的
时候,应遵守经常更换其成员同时又保持领导的继承性的原则。
在每次例行选举的时候,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的成员至少更
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一般最多只能连续当选三届。某些党的
活动家,由于他们享有公认的威信,具有高度的政治品质、组织者
第 199 页
品质和其他品质,可以在更长的时期内连续选人领导机关。在这
样的情况下,有关的候选人在不记名(秘密)投票方式下至少有四
分之三的参加者投票赞成方可当选。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边
疆区委会、州委会的成员在每次例行选举时至少更换三分之一;党
的专区委、市委、区委、基层党组织的党委会或支委会的成员至少
更换一半。同时,这些党的领导机关的成员可以连续当选,但最多
不得超过三届。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可以连续当选,但最多不得超
过两届。全体大会、代表会议、代表大会根据政治品质和业务能
力,可以更长期地将某一工作人员选人领导机关。在这种情况下,
至少须有参加投票的四分之三的共产党员投票赞成,方可当选。
由于期满而不再是党的领导机关成员的党员,可以在以后选举时
重新当选。
”①
任期制的确是赫鲁晓夫的一个重大举措。根据任期制,赫鲁
晓夫时期的干部更新率是相当高的。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央委员
的更换率,二十大为,二十二大为年当选的中
央委员
人,到
年二十二大只有
的人继续当选。中
央部一级领导干部在这个时期更换率高达。基层党组织
书记的更换率最高每年更换
。根据苏共
年的统计,在
党的州委员会和加盟共和国第一书记中,担任这一职务不到三年
的占,党的区委会和市委会的书记,工作不到三年的占
。干部大规模更新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使干部知识化专业化
水平有了提高。据统计,年,半数以上的集体农庄主席和
的国营农场场长受到专门教育。到
年,在边疆区和州一
级,有的工业书记、的农业书记受过高等教育。不
过,赫鲁晓夫的这一着棋也产生了负效应。它明显侵犯了干部们
的特权,在干部中产生了强烈的不稳定感。受这一条款打击最重
①《苏联共产党第
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00 页
年召开一次,因而任何中
央委员或中央主席团委员的最长任期都有
的是中层干部。因为党的代表大会每
年之久,而区委、市
委和州委的改选按规定每
年举行一次,因此这些机关及其下属
组织中的任职期限最多只有
年。这导致了这层干部的不满,是
促使他们起来推翻赫鲁晓夫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赫鲁晓夫改革了任期制,却没有触动斯大林时期形成
的变相任命制。这使得改革不配套,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
机制。所以有人把赫鲁晓夫称做“穿歪鞋走路的人”。
第三,改组党对国民经济的领导。赫鲁晓夫和苏共不觉得党
直接管理经济有什么不对。在他们看来,关键在于要管得具体和
科学。只是从这个角度认识,苏共才认为,旧的党组织形式在某种
意义上已成为党领导生产的障碍。苏共认定,为“保证对工农业
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应当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自下而上地改组
党的领导机构。
根据这一思路,年
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决定对党
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全会认为,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条
件下,党的作用无比增长,对国民经济的领导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具
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必须过渡到自下而上地建立党的领
导机关的原则”
“,自下而上地改组党的领导机构”。这项改革的
具体内容是:在边疆区、州的范围内成立两个独立的党组织领
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在苏共中央和各
加盟共和国中央则成立相应的中央工业生产领导局和农业生产领
导局。为了解决具有全共和国意义的问题和协调两个专业局的工
作,在加盟共和国的党中央选出中央主席团。这一改革的中心内
容是为了便于对经济进行直接的具体领导,仅仅按生产的原则建
立党的领导机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党的机构要兼管某一地区的
全部行政和生产工作。在原各级党组织基础上分别设立领导工业
的党委和领导农业的党委后,党组织被人为地分成了“工业党”和
第 201 页
“农业党”两个部分。
这种设置使领导工作完全乱了套。它至少带来了如下问题:
第一,造成了难以克服的不协调。集体农庄自然归农业党委管,随
之而来,农庄里为它们提供服务或加工农产品的工厂党组织和党
员也要归农业党委管。与此同时,既为农庄农场、也为城市提供师
资的师范学校,以及既为工业、也为农业提供用品和服务的工厂则
要归工业党委管。一旦涉及双方的问题,只有两个党委进行协调
才能解决。第二,机构不可避免地臃肿起来。跟着两个党委的建
立,也建立了两个苏维埃执委会。下面的附属机构随之产生:两个
卫生局,两个教育局,两个财政局,两个文化局,甚至还有两个民兵
指挥部等。各州党政机关和干部的数目大量增加,工作程序更加
繁琐。两套机构运作不是给工作带来了效率,而是使官僚机构相
互扯皮的现象更为严重。米高扬在回忆录中谈到这种情况:一个
人要办工作证或其他证件,需要乘车到设在很远的生产管理处去;
一个人病了,由于管辖部门不同而不能就近治疗;在某个地方居
住,但所属单位不在本地,享受附近的文化设施就要受到限制;甚
至有了事情也不能找不是本系统的民警;等等。
用这样一个所谓重大措施来加强党的领导,其效果只能适得
其反。
改革,还是沿袭?
如果说,在上面所述的若干方面,赫鲁晓夫想改变斯大林时期
的某些做法,却没有找到更科学的替代物的话,那么,在另外许多
方面,赫鲁晓夫则完全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其思路仍然是
斯大林式的。
例如,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问题上,赫鲁晓夫和苏共没有得
出新的结论。正是在批判斯大林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依然
第 202 页
对斯大林工业化和集体化路线持充分肯定的态度。他强调:“试
设想一下,倘若年指望靠‘印花布的工业化’、依靠富
农的右倾政治路线在党内取得胜利,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那
我们就不会有强大的工业,不会有集体农庄,我们在资本主义包围
下就会手无寸铁、束手无策。
”当然,赫鲁晓夫也对斯大林的某些
过火行为进行了纠正。例如,他指出,由于农业领导中的缺点,违
反了物质利益的原则,农业的发展速度显然落后于工业发展和居
民对日用品需要的增长速度:年到
年,工业产量增加了
倍,农业总产量只增加了
。因此他提出要重新确定一系
列重要原则来保证农民的利益,如“在集体农庄内,除主要的具有
决定意义的公有经济外,每一个集体农户都有权保有小规模的经
济作为个人财产”;提高畜产品、马铃薯和蔬菜的征购和收购价
格,并降低义务交售的定额;等等。他甚至认为,斯大林时期的粮
食收购政策带有“余粮收集制的性质”,对农村经济起着破坏作
用。
在用行政命令方式领导经济方面,赫鲁晓夫没有离开斯大林
的基本观点。国家制定计划,农民完成计划,仍然是赫鲁晓夫思考
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所以,到后来农业形势稍有好转的时候,特
别是
年和
年农业取得大丰收之后,他就头脑发热了,一
味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当高指标变成了对各级党组织的死命
令后,弄虚作假的现象便愈演愈烈。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梁赞
州的州委书记拉里奥诺夫,为了迎合赫鲁晓夫,提出了比计划要求
更高的指标,保证州内各农庄将肉类产量提高
倍,其中国营农场
提高
倍,出售给国家的肉类增加
倍。为了达到目标,州党委下
令,不仅肉用牲畜,而且奶牛和种畜也一律宰杀。从农民手里买牲
畜,只打欠条,不付现金。各农庄和国营农场在这种强大压力下,
不得不到别的州购买牲畜,然后低价卖给政府。其他州起而仿效。
梁赞州通过这类办法完成了高指标,拉里奥诺夫为此获得了社会
第 203 页
年,梁赞州黔驴技
穷,再也无法完成任务,拉里奥诺夫被迫自杀。
在对农民的基本估计上,赫鲁晓夫的偏见与斯大林一脉相承。
他说过
“:说实话,如果我们主要指靠个体交售者,那就等于承认
自己无能。如果拥护这种‘理论’,这种‘理论’就要掉过头来危害
集体农庄,危害集体农庄制度。
“”一再强迫集体农庄庄员发展自
己的个体经济,一再要求他们向国家交售畜产品,这终究不是个办
法。应该首先发展并且主要是发展公共经济。”
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然而,到
所以,当农业状
况稍有好转时,他便雄心勃勃,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提出建设大
农场和农业城的计划,急于向更高的生产关系形式过渡,这显然是
对斯大林单一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要“到
年苏联建
成共产主义社会”。
年苏共二十二大宣布,苏联已经进入了
全面进行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
不能否认,赫鲁晓夫在政治运作的合理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在斯大林时期,内务部的权力甚至高过了所有党的机关,横行于斯
大林一人之下、所有机构之上。赫鲁晓夫削弱了这种势头。他把
内务部和克格勃的权限规定在进行犯罪调查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