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而言之,岁月也可以成为真正公正的法官。有的人在一时一事上可以称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共事时间长了就会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为人、他们的人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 心”,说 的就是 这个意思。如 此长期 交往,长期观 察,便会达到这样的境界:知人知面也知心。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当某朋友对你,尤其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中施以援手。
话又说回来,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尽管代价高、时日长,又过于被动,然而其可靠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结论。因此我们说:激流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当今最要提防口口声声以你的“利益,,为重的人最糟糕的受骗莫过于此。为货物质量所欺,不如为货物价格所骗。这种事最需要审慎明察。辨货与识人是有区别的。能洞察他人气质,分辨其性情是一门伟大的艺术。研读人性,应如精读一本书一样读透。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禧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禧太后势力。作为慈禧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荣禄(慈禧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侍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深夜密访袁世凯。
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 昂地说“:只要 皇上下 命令,我一 定拼 命去干。”谭嗣 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
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 样!”谭嗣 同着 急地 说“:那我 们现 在就 决定 如何 行动,我马上向 皇上报 告。”袁 世凯 想了想 说“:那 太仓促 了,我指挥 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心计多端善于看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 搭上了 。如 今他更加 相信这次争 斗还是慈禧 占了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慈禧怒气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瀛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天最后失败。谭嗣同、林旭、刘人士和官员 。变法经过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
变脸的小人不可使用,也不可不知。他们惯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慈眉顺目,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在你 春风得意时,即使 不久前还是“狗眼 看人低”,马 上便会趋 炎附 势,笑容 堆面,而当 你遭 受挫 折,风 光尽 失后,则 会避 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甚至会落井下石。袁世凯这类奸雄式小 人,为 邀功 请 赏,飞 黄 腾达,更 不 惜 让人 掉 脑 袋。
观人于微而知其著
你要以敏锐的观察与良好的判断力穿透对方表面的慎重与矜持。要测度他人,需要有极强的判断能力。知道人们的品德与气质比知道石头和草药的品质与特性要重要得多。这是人生中至关微妙的事情。辨别金属可听其音,辨别人可听其言。言辞能透露人的品格,行为能透露人的东西则更多。在这方面欲有所获,需要极其小心谨慎、深刻的观察和鉴别能力。
魏文候手下有员将领叫乐羊。有一次乐羊领兵去攻打中山国。这时,恰恰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王就把他儿子给煮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人肉汤。乐羊悲愤已极但并不气馁,毫不动摇,他竟然坐在帐幕下喝干了一杯用儿子的肉煮成的汤。
魏文候知道后,对堵师赞夸奖说“:乐羊为了我,吃下他亲生儿子的肉,可见,他对我是何等的忠诚啊?”堵师赞回答说:一个人连儿子的肉都敢吃,那么,这世上还有谁他不敢吃呢?”
乐羊打败了中山国,凯旋归来时,魏文候奖赏了他的功劳。但是,从这开始,总是时时怀疑他对自己的忠心。
魏文候这样做不无道理,乐羊的自制力过于吓人,非老谋深算之人不能为之。堵师赞的说法更有道理,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以小见大,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
日本曾有这样一个传说,永禄时期,力量最雄厚的是北条氏康,他称霸于关东地方。有一次,北条氏康在战场上同长子氏政一起吃饭,可以想象战时的饭食是很简单的,只有米饭汤。然而,氏政吃着吃着又往饭里加了一碗汤。此事北条氏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马上产生了联想,为什么氏政连自己饭量有多大都没有数呢?从吃饭吃到一半时又泡一碗汤看来,至少可以认为氏政是个没有多少远见的人。北条氏康的担心,日后不幸变成了事实。三十年后,氏政终于因为缺乏远见,被丰臣秀吉的大军围困,同弟弟氏照悲惨地战死了。称雄一时的北条氏从此日趋灭亡。
依据此“行为内在一致性”原理,可产生以下办法鉴定某些言行的真正内涵:你可以发现,论断他人的人,往往有狡诈的心机,而改革形势,往往是需要人帮助的人。就因为这样,他们才想让世界改观。当邪恶压迫着一个人,对他来说,处理他人的过错,是较轻而易举的。就因为这样,那些说你活该的人,他的咒骂,等于是允许邪恶在他自身的存在。当一个阿拉伯妓女改过自新了一夜,她要求警察逮捕所有的妓女。这种女人的心愈是狠毒,她就愈易于对准她的同伴。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从一个人的言谈,就足以知悉他的心意与情绪,但是,若对方口是心非,就令人猜疑了。这种人往往将意识里的冲动与欲望,以及所处环境的刺激,修饰伪装后,以反向语表现出来,令人摸不清实情。
例如,偶遇个性不投的朋友,往往投出社交辞令客套邀约“:哎 呀,哪 天 到 舍 下坐 坐 嘛!”其 实 心 里 的 本 意 可 能 是“:糟糕,又 遇上 了,赶 紧开 溜 为妙!”这 种与 本意 相反 的 行为,往 往造成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为求自我安慰,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因 循 成 习。
)爱发牢骚是一种不能言传的骄傲和自大,不满意他人在某方面超越自己。如“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牢骚。发牢骚者大多自视清高,当现实中无法保持他们这种优越地位时,就借发牢骚来宣泄。
恶意责备的人多半是想满足自己的支配欲望和自尊心。他们常爱抓住别人的毛病小题大作,横加指责,这种人对他人尖酸刻薄,自尊心较强,具有支配他人的愿望。
)说话好诉诸传统的人大多思想保守。这种人不管什么新事物一出现,都好用传统的东西作为评价标准。这类人多数是经验主义者,其思想保守、僵化,也表明了其顽固不化的心理。
)说话好看风使舵的人大多无原则性。在生活中,许多人说 话时是 以听话对 象为转 移的 。他们自己 没有一 定 的主见,完全 是“看人 下菜”。契柯 夫称这 种人 为“变色龙 ”,他 通过同名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活画出了这种人看风使舵的嘴脸。这种人真理没个准儿,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朝令夕改,
食 言 而 肥。
)说话暖味的大多数喜欢迎合他人。这种人说同一句话既可作这样解释,又可作那样解释,含糊其辞,这种人处
圆滑,从不肯吃亏,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如何利用别人。
经常对他人评头品足,论长道短,说明他嫉妒心重,心胸狭窄,人缘不好,心中孤独。如果他对诸如别人不跟他打招呼之类的小问题耿耿于怀,说明他在自尊心上受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些人常以领导的过失或无能为话题,则表明他自己有想出人头地,取而代之的愿望。
有人在说话时极力避开某个话题,这说明他在这方面有隐衷,或者在这方面有强烈的欲望。比如当一个人的心中对金钱、权力或某异性怀有强烈的欲望时,很怕被别人识破,于是就故意避开这个话题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