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取他,而且还拿着策划向A这位好朋友炫耀说自己捡到了一个宝。策划这个圈子其实并不大,A拿了稿子看来看去,总觉得风格像极了自己那位下属。一调查,果不其然,于是A极力争取,说自己手下人的稿子就应该归自己这边,B则说他投给了自己,所以是自己的。两个人越吵越升级,因此还冷战了很长时间。
很多人的理想是在圈中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无压力无阻力,朋友帮衬贵人提携,这自是最好不过。但圈子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争斗,一旦卷入其中,要脱身就绝非易事。
事物要从两面看,虽然带给我们帮助与爱的是周围的圈内人,可相互切磋和提携,但你身边也有几个人是值得琢磨和提防的。因为无论你的产业有多大,人脉有多广,你一生所面对的,说到底都是自己身边的圈中人。稍个不留意,一场最难打的战争就可能在你身边上演。
看正剧或历史剧的人都知道,皇帝是一国之君,应该也是最具人脉、拥有最多圈子的人,可他们大多数是非正常死亡。《中国历代帝王传》中帝王的死法有16种,依次为:臣杀、兄弟互杀、宦官杀、子杀、叔杀、父杀、外公杀、岳父杀、兵杀、俘杀、自杀、病杀、母杀、妻杀、祖母杀、寿终。在这16种死法中,中国的皇帝有一半以上是被自己身边的人害死的。欧洲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帝王在死亡形式上,也与中国帝王相似。
有的学者认为人脉学存在“二律背反”。也就是说,人脉理论看似颇有道理,但是,运用哲学的辩证分析,就会发现人脉圈子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致命的破坏力量。我们总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很多时候,圈子却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给你带来无形的资产,同时也会潜藏无形的危机或有形的矛盾。要知道,就算是一个再和谐、再完美的圈子,都不会没有冲突和矛盾。就拿投资来说,没有一个投资者会以个人好恶或者感情作为投资的基础,做投资要理性,不能靠关系好坏;同样,在圈子中生存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凭借感情因素意气用事。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10)
矛盾是圈内常态,认清了这一基本事实,我们就可以在圈子中当一个“和平主义者”,尽量少被战火波及。
首先,结交朋友应该根据彼此投缘的程度,确定一个双方都觉得安全的距离,一般的朋友距离可远一些,生死之交和道义上的朋友距离可近一些。但关系再好,彼此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双方感觉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过短。过分关心别人,包办别人的事,只会使对方感觉腻味、厌烦。同时,距离太近涉及他人的隐私,往往容易惹祸上身。
其次,要注意以下几点:联谊时刻,公事勿谈,别对办公室内的任何人和事作褒贬评价;提醒自己别太抢风头;维持良好形象,别期待和老板共享太多;和异性交往,不要恃宠而骄,要“以德服人”;和异性同事相处要一碗水端平,暧昧桥段尽量避免;注意搜集他人特有的词语库,范围涉及体育赛事到电子产品到拉风机车;别在同事面前炫耀你的圈子资源;在死党圈中要做到:用放大镜看优点,用望远镜看缺点;不要兴高采烈地在办公室里向众人强调你们亲切的友谊;别让圈子封闭,让其他同事加入。
做到以上几点,你会发现自己周围会少一些炮声、多一些掌声,少一些炮火、多一些焰火。在圈子中,就不会再被一些无妄之灾轰得体无完肤了。
别让职场圈变成大圈套
不管一个人有多少个圈子,职场圈总是不会少的,这是当今社会活动最多的圈子,也是压力最大、人际关系最复杂的圈子。只有了解圈子文化,聪明地运用职场小圈子,圈子才会成为你乐享其成的起点,而不是让你日后悔不当初的圈套!
不管一个人有多少个圈子,职场圈总是不会少的,这是当今社会活动最多的圈子,也是压力最大、人际关系最复杂的圈子。在职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小圈子,经历、学识、思想、生活习惯的不同都可以成为那条分界线。
办公室小圈子的确有其迷人之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持。其中之一被学者们称为“工具性社会支持”。小圈子中的人彼此熟悉,沟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协助,完成工作任务。另一种则被称为“情感性社会支持”。工作上遇到挫折,小圈子中的伙伴会比家人更容易读懂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安慰,减轻工作及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记得公司开张不久,新进的一批人当中,有几位是和我同一大学毕业的学弟学妹,这让我在工作中偶尔对他们会有些照顾。有一天一位赞助人开玩笑地跟我说道:“黄总,你的学弟学妹们都形成一个小圈子了,你要小心其他人造反哟。”这让我满面通红,连连点头——的确,工作中的圈子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怎样处理工作圈子,真得好好把握。
职场圈就好似一个无形的场,人脉、信息、经验、秘籍都可分享,你有诸多的学习机会,也有选择和营建“圈子”的自由。某些层面,圈子的大小和质量,甚至可以关乎你长期的职业曲线。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金箍棒一划,出现一个闪亮闪亮的圈子,好让唐僧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但是,唐僧也就失去了相应的自由。在职场中,我们也是有意无意地在地上画一个圈,让自己在某个安全而固定的范围内活动譬如自己业已熟悉的小圈子。但经常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陷在圈子里出不来,圈子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圈套。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11)
很多人看职场小说就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办公室是圈子最多也是是非最多的地方,而圈子与圈子间总会爆发种种冲突与矛盾,让人看得胆战心惊。《圈子圈套》、《杜拉拉升职记》等小说中就有很多小圈子钩心斗角的情节,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更是复杂。很多人成也圈子,败也圈子,卷入办公室圈内争斗,就可能成为一场战争的牺牲品。
在我的朋友圈子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如果要颁发“终极好人奖”,那就非老胡莫属。但老胡最近却很烦恼:他原本是公司的技术骨干,肯吃苦,专业知识过硬,在公司中却因为卷入派系争斗成了“夹心饼”。公司的老总和副总一向不和,老胡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决定任何一边都不掺和。但两个领导似乎都对他不满意,总是换个角度,换套说法地挑刺。没办法了,老胡就决定找个靠山,就选择了当初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老总,加入他的小圈子。在工作中,老胡对老板的吩咐言听计从,而副总批评他时,老总就会挺身而出为他“主持正义”,老胡第一次体会到“被人罩着”的感觉。可好景不长,不久,老总就被调到其他地方去发展,留下他一个孤零零地待在公司。而副总“被扶正”,想来是不会给他什么好果子吃。老胡说最近只要去公司就感觉后背凉飕飕的,大概自己在公司待不久矣。
2001年的时候,我刚开始第一份工作,那时候办公室就有这样一些圈圈,有已婚妇女组成的“毛衣帮”,来自北方的“北方狼”,喜欢打牌、搓麻将的“逍遥派”……那时候我对圈子学问也不懂,不过领导是一位老乡,所以经常告诫我不要在办公室拉帮结派,不要加入“小圈子”。
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现在想起来才发现那个时候的自己想法多么的单纯。为什么很多大公司、大企业明令在办公室中不许拉帮结派?就是因为办公室“内耗”是很多企业不团结的根源。第一份工作时的情形正是如此:两个“小圈子”的人彼此之间互不理睬,井水不犯河水,在工作时极其不配合。当时我抱着好玩的心思加入了“逍遥派”,却遭到来自“毛衣帮”和“北方狼”的抵制,无论做什么事他们总会找理由打击你,讽刺你,那时候的我其实一点都逍遥不起来。
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将近十年过去了,那第一次的挫败也被深深地刻在心里。有很多管理者忽视或排斥圈子的存在,就像一提起帮派就会深恶痛绝一样,这样的滋味我曾感同身受。但时日渐长,我也能够怀着一个更客观、更透彻的态度来对待职场圈子。
可以说,制造派系是人类的本能,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圈子就会有派系。如果人为地把非正式组织推到正式组织的对立面,就可能使小圈子成为正式组织中高功率的内耗发源地。在职场中,圈子无处不在,而且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曰,“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是做“圈地运动”中的既得利益者,又或者一朝“圈子”变“圈套”,一不小心套死了自己,置身现代职场,君子或小人,功力差别只在分寸之间。
比较聪明的做法是:进入一家单位,首先需要清楚公司内部的人际网络结构,包括自己所在部门以及整个单位内总共存在多少“圈子”,其中的构成关系如何。在初期,对所有的圈子都抱持友好态度,但不要立刻站队。其次,要清楚在这些圈子中哪些圈子是主流的占优势的圈子,或者说哪些圈子是实权派的,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我建议,如果上司所在恰好是公司的主流圈子或者分属实权派,那么不管从短期利益还是长远的发展来看,自己在平时的行为方式以及关键事件的表态中应尽可能地符合这个圈子的利益,使自己尽快接近和融入这个群体;如果很不幸,自己的直接上司所处的是个弱势圈子,并且被主流圈所排挤,那么自己就需要评估自身的职业规划了。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12)
在考虑清楚后,若你决定要加入小圈子,掌握以下的原则就能让你应对自如:第一,分享信息,而不传递评论。即使是兴趣圈子,工作同事聚在一块儿,也不可避免地会聊到公事。这时候只能交流一些各部门的客观信息,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