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领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做人做事做领导-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之,不要居功自傲,而要谦逊以求自保、谦逊以求进取,这总不是一件坏事。 

运用好“方圆”之理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仕途,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有在学校时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有在学校时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第24节:运用好“方圆”之理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见到穷凶恶极的罪犯窜入老百姓的家里,杀人越货、绑架无辜或逼人做质的时候,被害人是怎样委曲求全,先以圆滑诚恳的语言赢得罪犯的信任,而伺机在罪犯不在意或误认为在他的挟迫下真的与其合作的时候,出其不意地逃脱报案或径直击败罪犯。这其实是外圆内方的最好案例。试想,假如面对凶狠的罪犯,暴跳如雷,罪犯不先砍掉你的脑袋才怪呢。只有把“方”用“圆”先掩盖起来、包藏起来,装出很诚实的样子,利用笨拙的诚实稳住对方,充分地运用对方的怜悯之心,使对方不加害自己,才会为以后施展擒拿罪犯的计谋赢得时间和条件。 

这种外圆内方的办法,在历史上早已有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我。”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难。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嫉忌,从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成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总之,人生在世,运用好“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做事灵活变通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因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他的政治理想,于是54岁时离开鲁国,带着弟子们游说列国,其间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家,他“遁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过匡国时被匡人拘禁五日;过郑时,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一生跑来颠去,始终不被君王们重用,孔子叹息道:“尚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如东周乎!”经过了14年的周游生涯,68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临死之际他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这位“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的孔子,一生四处碰壁,屡屡不被重用,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关键是他忽视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客观环境,而他的“仁礼”之类的政治学说对于治世没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各国国王及诸侯希望的是一种能使国家迅速强大,足以称霸天下的法术思想,而孔子的这种思想恰与君王们的想法背道相反,所以像李悝、商鞅,包括后来的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更契合君王诸侯们的想法,所以孔子屡屡碰壁也就不奇怪了。 

一个人在社会中,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就、有一定的贡献,那你就不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固想法。既然不可为、无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早点觉悟,立即止步,这样才不致于浪费你的时间、精力、感情,避免出现到了最后两手空空的结局。 

孔门弟子孟子,和孔子有差不多的命运。他也曾力图在当时的战国推行他的政治学说“仁政”,可是当时各国国王都梦想着成为天下的霸主,实行“霸道之治”,孟子的“王道之治”根本就没有市场。虽然各国国王都把他敬若上宾,可并不想采用他的政治学说,于是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感叹:“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最后也只能和弟子们著书立说,以求其思想发扬光大。 

人面对社会,只能去适应。太强的主观能动性经常会使一个人迷失自己,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包括社会环境和各种条件,就像人类盲目地想“改造自然”,最后却毁坏了自然,使人类自己遭到更大的报复。这是荒谬可笑的,到头来终会发现自己在整个社会面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微小到如同地上的蚂蚁。 

当然,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英雄人物,觉得自己天生是改造社会的人,天生是领袖人物,所以他们经常会作出一些常人不敢做的事情,当时当地似乎是成功了,但以历史的眼光来说却是大败而归。 

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人,以为自己是天下的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居然干出“焚书坑儒”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正所谓“不可为而为之”,而且又觉得比较成功,可他真正成功了么?他的始皇乃至万世的梦想,不过到了二世便土崩瓦解了,这能算是成功吗? 

仔细分析现实中那些在事业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味钻牛角尖的人,会发现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 

1.这类人极其自以为是,甚至到了自负的地步 

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作为是极其正确的,既然自己的正确,那别人的就是错误,或者至少是有不足的地方。包括孔孟这样的圣人,在论述自己理论学说之时,不忘记指责他人理论的错误或不足。孟子就曾对“霸道之治”提出严厉的批评。而秦始皇以及后来的“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无非都是一意孤行地要堵上别人的嘴巴,其结果是越堵越难以堵上。 


第25节:做事灵活变通
某青年,一直相信自己是个文学创作的天才,从高中时期便迷恋于文学艺术,对其他的一切学科都以不屑的态度对待,数理化成绩总是不及格。可是他在文学上却始终得不到承认,他的文学青年梦既辛酸又漫长。现如今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依然笔耕不辍,自认为有一天会像卡夫卡一样扬名世界,岂不知他这个四处碰壁的文学梦何时才能苏醒? 

2.这类人一厢情愿,忽视周围的客观现实 

认为自己正确,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你那一套到底符不楙合现实状况呢?单凭主观愿望而死钻牛角尖,你必然是要四处碰壁的,就像死钻牛角尖的人最终会困死在象牙之塔里一样,顽固的结局必然是失败。 

3.这类人不会灵活变通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意孤行,明知不可为而为,费尽辛苦,却一点效果没有,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人。既然没有什么结果,那还是及早变通为妙,不会变通者必然死路一条。 

如果你在事业上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的那类人,那你最好“放下屠刀,……回头是岸”。 

(1)不妨换个角度考虑。当你钻入牛角尖,越往前走越黑时,你首先应对你的选择提出问题:路线对吗?方法对吗?为什么越来越窄?此种情况你可以假设一下:用另外一种方法,走另外一条路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