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坚持认为,百度不能再坚持过去那种单单为门户网站做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的商业模式了,因为如此一来,一年之后甚至以后百度的利润空间将没有大幅增长,还有亏钱的可能。他强调,百度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流量,而流量必须要自己做终端。而董事会则从原则性出发,坚持要从原来的商业计划书出发,认为李彦宏的做法很冒险。因此,双方谈判陷入了僵局。
会议僵持了3个多小时。据说,李彦宏当时发怒了,还说过了像〃我他妈的不做了,大家也都别做了,把公司关闭拉倒〃之类的话。有人这样描述道,李彦宏终于爆发了,〃啪〃的一声,猛地将手机重重地朝桌上摔去。李彦宏发怒的时候,喜欢摔自己的东西。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大家惊呆了。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尴尬的沉静。所有人都被李彦宏的气势镇住了,决定让他去试一试。董事会对他说:〃不是你的论点,而是你的态度打动了我们。〃在办公室外的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大吃一惊:〃从来温文尔雅、沉稳的Robin怎么变得这么慷慨激昂?〃
第11节:登高望远…远大抱负与稳健发展的结合(11)
2001年9月20日,百度正式推出了竞价排名业务。第一天的竞价排名收入仅仅是1?9元!第二天也仅3元多,但第三天超过了10元,第五天超过了200元。以后就逐渐地出现了层级递升。李彦宏的慎重尝试开始尝到了甜头。2002年;百度的收入仅1050万元。2003年;百度宣布赢利。2004年,其营收为1?109亿元,净利润为1200万元;每年的营收增幅达225%。
尽管李彦宏向董事会拍桌子,摔手机,逼迫董事会同意他做竞价排名,但是他心里也是没谱的。〃我一心想将公司做大,出卖技术做不大,就要找别的出路,新出路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总比做看着就不行的事情强。〃现在看来,李彦宏在最初推出竞价排名的时候是有些冒险的成分,可是也不完全是冒险。因为,在他看来,不转变就是等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抗争,寻找活路,虽然这条活路看起来还不清晰,还很模糊,但却是唯一之路,别无选择。
关于李彦宏对竞价排名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尝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海归〃为了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而进行的一次勇毅、大胆的奋进和追求,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体现了他独具慧眼的深刻的商业洞察力和判断力,显示了其持重、认真的选择智慧和对前途、对个人以及投资者的高度责任感。因为,不转变就不可能发展壮大,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而转变虽然存在很多未知因素,但是它在别的公司已经有一些类似的成功的和可参考案例。所以,可以说,李彦宏在2001年推行竞价排名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在未知和变数中的谨慎持有和把握。简言之,就是李彦宏在一种未知和充满着无数可能的现实性的心境下自信地寻找未来。虽然,在和董事会的对决中,李彦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刚毅,可是在这种果毅之中,李彦宏却承受着来自董事会的充满惊愕的期待和以效果来验证的巨大压力,因而也体现了他的隐忍和承受能力。
多年后,随着竞价排名业务的纵深发展,百度在经营链条上时而出现一些不稳定状态,因此到了2008年,李彦宏正式重新审视这个已经让他7年多来赚得盆满钵满的竞价排名。虽然竞价排名已经在市场上根深蒂固,但是随着质疑声的不断增多,李彦宏已经感到它快要陷入发展的瓶颈,因此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于是李彦宏下令进行凤巢系统的研发,试图用以取代备受质疑的竞价排名。2009年4月到2009年12月1日的这段时间,是百度的凤巢诞生的过渡期。就像2001年推出的竞价排名一样,这次李彦宏同样遭到了下属的集体反对。下属们都一致认为这样的行动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是李彦宏还是非常坚定地表示一定要进行全面切换。
第12节:登高望远…远大抱负与稳健发展的结合(12)
其实,下属所担心的事情不是李彦宏没有考虑到或者忽略了,而是他一切事情都考虑到了,也完全料想到一切可能和后果,但是作为公司的决策者,他必须看到比别人更多更远的事情,要站在比一般管理层更高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在他看来,虽然切换凤巢可能会面临很多风险,但是为了百度的长远的和终极的利益和目标,必须进行切换以求得百度的根本发展,这样才可以显示出百度商业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所以,坚决而果断地推行那些已经作了充分的预见和判断的方针和决策,才是体现一个领导者和掌舵人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这些也显示了李彦宏的持重智慧。
案例3·进军日本
2006年7月,百度正式宣布进军日本市场。此举成为继百度上市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布局。在与竞争对手的激战中,李彦宏选择了专注于中文搜索市场这一具有自己强项和优势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只满足于做好中国市场,而是他养精蓄锐,等待时机,谋求有更大更宏伟的举动。可以说,坐拥中文搜索市场,放眼亚太乃至全球,才是李彦宏的终极愿景和抱负。
早在2008年10月6日,李彦宏在接受《新闻稿在线》记者采访时说道:〃我对国际上的搜索引擎是非常熟悉的。一开始我就没想把百度限定在中国市场。现在我们在中国赢得了70%的市场。我认为瞄准海外市场已经水到渠成。〃可见,李彦宏很早就有了进军海外市场的抱负。他继续说道:〃我认为日本市场是很有吸引力的。有若干个理由。第一,日本互联网市场比较庞大。日本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互联网渗透率达到70%。作为一个搜索引擎公司,我认为日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第二个,雅虎和百度虽然在日本搜索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但是它们都不是日本公司。就好像百度一样,它们在日本是外国公司,技术也是从国外带领的。因此,百度和这些公司在日本进行市场竞争时,没有先天的弱点。第三,中国和日本有很强的地缘纽带关系,两个国家的员工很容易交往。比如说,我们北京一个员工前往日本出差,三个小时就飞到了。另外,日语和汉语在语言学上有共同的特点。在中国市场运营一个搜索引擎长达八年后,我们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认为这些经验可以用于日文搜索引擎。在很早阶段,百度就很注重到中国、日本线民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和美国线民的很大不同……〃 另外,他也曾经多次在媒体面前表示,只做好一个中文搜索市场的第一还不能证明自己是最强大的,而是必须在多个市场、在不同市场上做好才证明自己。
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布局,进军日本不是李彦宏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良久的准备。他是从语言特点、市场潜力、消费者习惯、产业特点等几个因素通盘考虑而做出的选择,虽然在《李彦宏的百度世界》里,这些被描述成了一种〃大国崛起的冲动〃,其理由是2005年中国大地发生了诸如〃神六〃成功升空等强盛气象以及2006年《大国崛起》纪录片的热播。
第13节:登高望远…远大抱负与稳健发展的结合(13)
其实,百度进军日本选择的时机和背景就是2005年百度成功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由于上市而在国际资本市场拥有响亮了的品牌知名度和拥有足够的资金,为百度进攻日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百度上市之前,李彦宏这些宏伟的抱负只是作为一个战略谋划的携带成分默无声息而隐忍地进行着。
2002年底,百度史上有名的〃闪电计划〃大功告成,因而2003年之后李彦宏就可以开始考虑百度的战略级的事项。在当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崔珊珊提出关于百度要到国外发展搜索业务的提议被李彦宏否决,但是当年他就做过一次韩国考察而排除了该国市场。2004年,随着上市筹划事宜稍显轮廓,李彦宏开始尝试将百度国际化战略计划提交到董事会。此时,李彦宏知道谈国际化显然还不现实,将计划提交董事会只不过向投资者表明百度对前景的自信。2006年〃五一〃,他还对越南市场做了一次考察,终究放弃考虑。同一个月,暗暗地小规模地贴出会中、英、日、越语的搜索工程师的招聘启事。此时对于敏感的媒体的疑问,李彦宏还是非常谨慎,依旧坚称:〃百度只专注于中文搜索。〃
在考察周边市场的那段日子里,李彦宏对日本市场的考虑已经成熟,但是他依然没有声张。直到最后,有一天和任旭阳一起吃午饭的席间才谈起这个问题。他说:〃这件事要分成三步走。听到的意见越广泛,前期的调研越充分,就离正确决策越近。〃于是,当年6月,李彦宏、王湛生、任旭阳3人一起去日本考察,先后拜访了日本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乐天、第一大SNS公司Mixi等10多家互联网公司和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随后还专门咨询了我国海尔、联想等七八家大公司的国际化经验,请教了高盛分析师。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10多年萧条低谷之后,2004、2005年开始出现了稳步回升和发展的势头,同时,互联网的渗透率达到70%以上。回国后百度切实进入了日本项目的报告、评估、讨论和决策阶段。在任旭阳整理了调研结果之后,李彦宏又组织了项目小组展开了讨论和论证。讨论中李彦宏分析了未来五年的形势,并提出了2012年划洋而治的计划。虽然李彦宏对日本项目决策已经了然于胸,但是在最后决策阶段他还是问任旭阳道:〃前期听取各方意见后,你的判断是什么?〃由于任旭阳是掌握情况最全面的人,因此他在这个项目上发挥着最大的作用。在任旭阳的建议下,最后在2006年7月的总监会上,李彦宏宣布了进军日本的计划。
2007年3月20日,百度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