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我看到〃孙长珍小妹妹的眼睛已经完全看不见了。
昨天,燃灯助学基金会的张阿姨在电话里告诉我。
我是去年秋天到贵州去看《帆轩四小》的时候,见到长珍的,那一天虽然早说好不要有欢迎的仪式,但家长们仍然穿着苗族传统的服装,唱着歌,递给爸爸一杯又一杯他们酿的美酒。几十个小朋友则摇着小小的红旗子,欢迎我和当地教育官员的来到。
每个小朋友都露出纯真的笑容,我跟他们一一握手,在低年级的小朋友中,握到一个高个儿女孩子的手,她没有笑,茫茫地看着正前方。我细看,发现她两只眼睛的黑眼珠都是白的;只有左眼,在一片翳障之间,略略有些透光的地方。
〃你的眼睛怎么了?〃我问她。
〃快看不见了。〃她小声地说。
〃还能读书吗?〃我又问。
她没答。
〃有没有去看医生?〃我再问。
她隔了好几秒,才挤出两个字,又因为乡音很重,我没听懂,还是在一旁的校长补了一句:〃她说'没钱!
我当时没有多说,进教室听小朋友致欢迎词,跟校长老师们讨论建校的事情,接着在门口合影。可是我心里一直惦着的,是那个半盲的小女孩。
临走,小朋友又排队送我,我特别在队伍里找,找到〃她〃,问她的名字,知道她叫孙长珍,今年十一岁。
然后,爸爸蹲下来,蹲在她的面前,拉着她的手,对她说:〃没钱,没关系,叔叔帮你找医生。
我坐的车子,驶离校门,开上那崎岖不平的乡间小道,校长和几位老师走到车边挥手。我又摇下车窗,对校长说:〃叫长珍放心,我想办法为她治。
隔天我去了遵义,再隔一天,飞去北京。但是已经拜托贵阳西西弗书店的朋友,把长珍带去贵阳眼科医院检查。
报告立刻传到我手里,但不太乐观,说她只剩左眼还有零点一五的视力,双眼角膜都有白色混浊,虹膜与角膜都有粘连,瞳孔又被牵拉变形,眼底则无法看得见,还不知道网膜的情况……我不死心,回台湾之后,又请北京的曲阿姨,把长珍的检查报告拿去著名的协和医院,医生看了也摇头,说虽然可以角膜移植,但是不能恢复视力,因为长珍眼疾已经拖了五六年,有了弱视,又可能有〃继发性〃的青光眼……回到纽约,我立刻把这消息告诉燃灯助学基金会的朋友。多令人感动啊!燃灯的张温洳阿姨不但在今年春天亲自去了贵州惠水,还带了医生,再为长珍检查。
只是,去的医生也摇了头。
〃长珍立刻就哭了。〃张阿姨回来说:〃我也好伤心,可是能怎么办呢?所以给了她一些钱,安慰她。
我和你妈妈还是不死心,向美国医生请教,开医院的王绪伯伯说把病历给他,他去找眼科医生研究。
只是,检查报告都太不完整了,没有很详细的说明,也没有清楚的照片,单凭那简简单单几行字和一张普通大头照,医生很难判断。
就在这时候,也就是昨天,我们得知:
长珍已经完全失明。
难道她就此一生都再也看不到了吗?难道我们就放弃了吗?
许多朋友说:这世上需要救治的人太多了,我们可以去捐建更多学校,让更多孩子能读书,不必为一个孩子花那么多钱。
但是,我也想到台湾的慈济上人,帮助长江水患的灾民重建家园,有人问她为什么那么做时,她说〃只因为我看到〃。
是的!孩子!
只因为我看到,只因为我们知道,只因为她是我们捐建的帆轩四小的学生,在这茫茫人海中,我们居然能相遇,有这样的缘,我们就该尽力。
昨天,我想了一夜,决定把长珍接到北京,再做一次详细的检查,能换角膜就换,即使不能保证成功,也要试一次。
孩子!
〃只因为我看到!〃这是一句多简单又意味深长的话啊!如果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只因为他看到〃,就去帮助那需要帮助的人,即使每个人看到的只有一两个人,加在一起,不就是全人类帮助全人类了吗?
孩子!我多高兴啊!
今天傍晚,当我跟你说长珍小朋友的事,你先低着头听,隔了一阵,抬起脸说:
〃长珍什么时候去北京检查?我也想去看她。
说话,作文要有〃思想方法〃。
无论说话、写作、采访,先想〃人地事时物〃,再加上动态、声音或色彩,好了!
写作一点也不难!
昨天当我建议你练习〃即席演讲〃的时候,你皱着眉头说:〃我不是不会讲话,只是比较慢,要先想半天,才能说得好。〃所以今天给你上中文时,我指着窗前的芭蕉树,叫你以《芭蕉》为题,作个〃短讲〃,而且为了训练你的反应,我连一分钟都不让你准备,立刻要你开口。
你说了,虽然没有结结巴巴,但才说几句,就停住,说〃想不出什么好讲的〃,使我觉得有必要教教你说话和作文的〃思想方法〃。
对的!那是〃思想方法〃,你会发现当你知道了方法,就什么主题都难不倒你了。
那方法不是由我发明,而是我在做电视记者时学到的,也就是掌握〃人、地、事、时、物〃的重点。
好比今天《芭蕉》的题目。
〃人〃是你和爸爸。
〃地〃是窗前。
〃事〃是种芭蕉。
〃时〃是种的时间和不同的季节。
〃物〃是芭蕉。
于是,你可以说:
今年春天,爸爸在窗前种了一棵芭蕉,没几个月,就长得高过了窗子。大大的芭蕉叶,逆光看去,绿得像是翠玉;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叶子上,滴滴答答,疏疏密密,那节奏真美得像音乐。但是秋天,才冷几天,芭蕉的叶子就一一变黄,先是黄得艳,好像枫叶一般,接着则成了焦黑的颜色。爸爸说:〃一叶生,一叶焦〃,那枯了的叶子就像烧焦的一般,所以称为〃蕉〃……我说芭蕉枯了怎么办呢?眼看这芭蕉就要死了。爸爸则指着树根说〃别操心!你瞧,这下面不是已经有小苗长出来了吗!老的还没走,小的已经生了,这芭蕉就像人哪……回头看看这篇东西,不是把〃人地事时物〃全放进去了吗?再加上色彩和声音,画面就一下子生动了起来。
好!现在让我们再以《大雁》为对象,把〃人地事时物〃和〃声音〃放下去,作个短文〃人物〃是我。
〃地〃是湖上。
〃事〃是大雁来了。
〃时〃是季节的变化。
〃物〃是大雁。
你几乎只要执照顺序,就能组合出一句话:
〃我看到湖上飞来许多大雁,就知道冬天要来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想像和色彩,就能变得更丰富夜里听见窗外传来嘎嘎嘎嘎的叫声。早上推开窗,发现原来空空荡荡的湖面,一下子多了许多大雁,它们都是脸颊上有块黑的加拿大雁,夏天的时候到北方繁殖;夏天过去,小雁长大了,开也变寒了,就一起再飞往南方过冬。
这里的湖,是它们过境的地方,只会待上两三个礼拜,它们就要再一次地远行。所以每年我只要看湖上大雁的来来去去,就能知道春天来了、秋天到了。
我最爱看黄昏时雁群在天空练习飞翔,它们一边飞、一边叫,好像彼此呼应着〃要跟上哟!别飞丢了哟!〃于是我猜,很可能是雁爸爸雁妈妈在叮嘱孩子,孩子又回答爸爸妈妈〃放心!我会小心的。
我更爱看夕阳中雁群降落,它们早早就开始不再振翅,慢慢向下滑翔,落到水面的刹那,又把翅膀高高抬起,啪啪猛拍。接着水上激起一片波纹,斜斜地映着晚霞,闪出点点金光……不是简简单单,无论你用写的、用说的,都能引人入胜吗?
为什么?因为首先你没有忽略〃人地事时物〃,又用大雁的叫声、振翅、滑翔、波光和晚霞,使画面变得生动。
所以写文章不难,人家叫你即席致词也不难,只要你依照那个思路思考下去,就能一气呵成。
好!让我再考你一个稀奇的题目吧《传真机》
请你以《传真机》为题,说一段话。
想想,〃人〃是谁?是〃你〃!是爸爸!是妈妈!
〃地〃是放的地方!传真的地方!
〃事〃是传真。
〃时〃是什么时候传!何时买的机器!
〃物〃是传真机!文件、图片!
现在,你先别往下看,想想自己能不能编出一段?
如果仍有困难,就让我举个例子我们家很早就有了传真机,爸爸说有传真机,许多事情都变得方便了,文件、图片,以前都要用寄的,现在即使隔着太平洋,也能一两分钟就传到手上。
传真机放在爸爸书房,因为跟我的房间只有一墙之隔,所以我常可以听到传真机答答答答的声音。爸爸在台湾的时候,总在夜里传信件给我,我躺在床上,一听见传真机响,就会想〃那不是传真,而是爸爸在说话〃。就会想,明早醒来,又会有一封爸爸给我的信,躺在书桌上……孩子!你说,不是非常冷门的题材,你也能应付了吗?
〃人地事时物〃,这是记者写新闻稿时,必须列入的内容。一个粗心的记者很可能写了一大篇运动会的报导,记录了一堆得奖名单,却因为忘了写那运动会的地点,而成为败笔。
一个展览的新闻,把展品介绍得天花乱坠,但是如果忘了写展览日期和开放时间,也可能造成很大的问题。
记住!
无论说话、写作、采访。先想〃人地事时物〃,再加上动态、声音或色彩,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有好的地基和建材,再加上漂亮的装潢设计。
听我说这么多,你还觉得即席演讲和写作有多困难吗?
好好选书读,要知道读了一本坏书,也就浪费了能读一本好书的时间。
你要知道,负一和正一的差距,不是一而是二。
正一与负一之间许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美国的爱情电影,片名不记得了,但是对其中饰演记者的史宾塞·屈赛却印象深刻。
剧中史宾塞爱上一个新闻系的女教授,跑去旁听她的课。女教授考试,先把新闻重点告诉学生,再要学生写成新闻稿。
史宾塞没两下就完成了,交上去。
女教授笑笑,认为史宾塞一定是开玩笑,但是当她拿起来,看一眼,就怔住了。接着宣读那篇新闻稿给全班听。
才几句话,就念完了,但是在那不足百字的文稿当中,史宾塞已经把所有新闻元素都清清楚楚地传达出来。
我看电影时年岁还小,不懂,心想什么文章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