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桌子上的人生时钟此刻正指向下午2点24分。已经48岁的年纪,却才走到下午2点30分……在即将步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每当觉得自己毫无建树而心生懊恼时,我总会抬起头看看自己的人生时钟——距离一天结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呢。记得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者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第5节:学历对你的影响会有多久(2)


大多数成功人士并非出身名校

在读研究生时,我曾担任过首尔大学行政研究院所运营的国家政策课程助教一职。这门课程是面向最高决策者们开设的,历史悠久、权威度高,因而吸引了很多成功人士前来进修。具体来说,这一课程的入学资格是这样的:“国会议员、政府和各机关三级以上的公务员、军队将领、政府投资部门的首长及部长、言论机关的高级干部、私企老总和要员、社会团体的领导者,以及其他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士。”

通俗点说,这里集合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所谓成功人士。这门课程的竞争率一向很高,因此,每到报名的时候,作为助教,我就要十分忙碌地整理应试申请。在制作申请者一览表的时候,我着实吓了一跳,因为名单上几乎没有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人士。我也是在高中的时候,就听着“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才能成功”的话一路走来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我脑中的思维定式。所以,名单上成功人士的学历在我看来就格外意外和刺眼。

当然,那时正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优秀人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学历不高的人会有相对高一点的成功几率。其实,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情况也同过去差不多。在法律部门和医院等领域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的专门职位上的人士基本都毕业于名牌大学,但领导着社会以及组织向前发展的处于顶尖位置的人却大部分毕业于非名牌大学,有的甚至都没有大学毕业。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所不知道的名牌大学的局限

首先,我要指出,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士身上有一种保守倾向。这是他们的局限所在。因为,无论是在组织发展还是自己创业上,要想达到顶尖位置,必须要具备随时完全奉献自我的精神,一种愿意豪赌一把的精神。但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不具备这种精神,他们往往精心计算着自己的学历所理应获得的最大收益,在一定范围内,保守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

其次,无论现在多么重视学历,但若要获得成功,除了毕业于名牌大学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关键性因素。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情况也大同小异。某份报纸上曾经连载过题为《杰克?韦尔奇夫妇的成功忠告》的报道,其中有一个题目是“MBA只能起一年作用”,内容是说,在名牌大学获得MBA学位,往往意味着能够获得好的职位和高收入,但实际上,这一学位的光芒顶多维持一年,之后就与学历无关了,只有在公司取得成果的人才能得到升迁加薪。那些期待值很高的MBA高材生反而会因为不能适应公司内部快速的变化而迅速沉沦下去。

在亚洲,名牌大学效应也不会持续太久。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非常有优势,一旦就业之后,能否取得成功则取决于能否玲珑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否在业务上拔尖。当然,这是一个十分重视人脉的社会,经常可以听到抱怨同校师生之间相互照应优先提拔的不公平之声。但如今,好的公司的人事部门会对这些进行严格管理,所以,类似的问题也不是很大。
以学历取人,从组织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对于新进职员,没有任何相关信息能够证明他们日后能将工作处理得如何。为了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就必须拿学历等其他信息来进行筛选。可是进入公司后,一切就不同了,随着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各类指标和资料的不断健全,学历之类的代理指标价值就失去了起初的意义。

总之,学历在你就业的时候也许很重要,但它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却不会长久。况且,如今的公司开发出许多深层的面试,正努力淡化学历对一个人的评价造成的影响。

大学只是培养竞争力的起点

可能那些急于找到工作的人还是会抱怨,在同等条件下,拥有好的学历不是仍然很重要吗?但从人生长远规划来看,就业本身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况且,要想成就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成功人生,需要具备多种知识,包括沟通力、领导力、责任感、诚信感、业务处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数不清的条件,大学的专业出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你现在要开始准备学历以外的东西,大学只是培养你竞争力的起点而已。

大学不过是起点,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为,这意味着你十几年所做的努力变得一文不值了。可实际上,人生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保障,那些所谓的保障只会让你在起跑线上占据一条看上去更有利的跑道而已,这并不能保证你会因此拿到冠军。

当然,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也可能意味着曙光。明白了这句话就可以走出失败的阴影,合上已经走过的人生,翻开新的篇章。
第6节:择业十诫——与内心的渴望同行(1)



择业十诫——与内心的渴望同行



选择工资少的地方。

不要选择你想去的地方,选择需要你的地方。

选择看似没有升迁机会的地方。

不要选择一切条件具备妥当的温床,而要选择一片处女地去开垦。

不要选择大家挤破头想去的地方,而要选择谁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选择看似毫无希望的地方。

选择看似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地方。

不要只做红花,要甘当绿叶。

父母或妻子、未婚妻誓死反对的地方才是你最该去的地方,不要回头。

你选择的地方不应准备着王冠,而是有断头台在等着你。

以上是庆南居昌高中的“择业十诫”。每当我读到以上十句诫命时,就仿佛有一股电流击过身体,精神一下为之亢奋。这些诫命都不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等于是放弃优越的生活,向着艰难前进。作为一名老师,哪怕有勇气将其中的一句诫命传授给学生也是了不起的。

做讲师,还是去名企

不久前有一位A博士来找我。一年前取得博士学位后,他便辗转于各大院校从事讲师的工作,过着平静的生活。不过,近来有一家大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想将其吸纳,这家企业承诺了丰厚的报酬,而且自身也有着优良的企业文化,对人才有很大吸引力。A博士本人之前的理想是要成为教授,但周围人并不认同他的想法,都全力劝他去这所企业,生活中突然多了这样一个选择,A博士感到十分犹豫和苦恼,这就是他来找我面谈的缘由。
第7节:择业十诫——与内心的渴望同行(2)


近来有关大学助教和讲师自杀的消息层出不穷,社会舆论甚至认为讲师是当今最危险条件最恶劣的职业之一。我做过两年的讲师,一路走来,深知这一工作的艰辛程度。对年轻的博士来说,假如一学期讲三门课,每月的收入也才只有25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假期要停课,没有收入,保险之类的福利更无从谈起。平时遇到一些特殊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还要承担起教学之外的许多琐事。最近,虽说出现了博士后以及讲学教授制度等新措施,年轻的博士们的待遇算是有了很大改观,但对于曾经投入大量学费与时间才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来说,这种待遇还是有些屈才,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然而对于讲师(博士)来说,相比恶劣的薪资待遇以及劳动剥削,更让他们苦恼的是达到成为教授这一目标的机会实在很渺茫。大学医院的住院医生和司法研修院学生的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也不是很好,但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是因为他们只要跳过这一踏板就能成为正式的医师和法律从业人员。大众普遍认为,这种程度的牺牲是必要的,生活暂时的惨淡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成就梦想的几率很高。

但讲师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从讲师成为教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教授的编制本身就不多,要等到自己从事的专业出现教授职位的空缺,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即使出现了空缺职位,众多排队等候者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堪比孤岛求生。用“最终可以成为教授,暂时先忍忍吧”这种话来安慰自己,实在有些自欺欺人。

现实如此残酷,我实在不忍心劝说A博士拒绝大企业的邀请——那个企业可是许多人都很向往的地方,机会实在难得。但我咬着牙向他说了这番话: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究竟多么渴望成为教授?符合你专业的职位究竟何时才能出现?这个谁也无法保证,在这之前,你的生活一直都安定不下来。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一心一意只想教书,并且有信心跟随自己的激情,那么,你可以拒绝这次机会,再作等待。”

我看到A博士一直紧咬着嘴唇,看上去很为难,他表示要回去再考虑一段时间。可第二天,他就来找我了。“我已经拒绝了那家企业的邀请,我要精心准备,等待属于我的时机的出现。”

在很多人看来,这真是一个愚蠢的决定。那家为他提供顾问一职的大企业,是年轻人都无法拒绝的理想之地,这样“可靠”和“稳定”的职位,理应接受才对——在公司积累实战经验的同时,等待教授职位的空缺,才是看似最合理的决定。

但A博士与我都深知,一旦踏入公司的大门,就很难有时间再去写论文,更不要说积累讲课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与教授这一目标职位渐行渐远。A博士有许多下海的前辈,也曾抱有先进公司再等待以后任教的心态,但现在大多都已经放弃了成为教授这一曾经的理想。
第8节:择业十诫——与内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