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习惯
第22种习惯 思考(3)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建议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显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绘画神童周小松有一次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石鲁的山水画展。事先,爸爸并没有告诉小松这是一个个人画展。小松看了一圈后对爸爸说:“这好像是一个人画的,每幅画都好。”
爸爸有些奇怪地问小松:“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
小松回答:“布局好,气魄大,大胆,用笔也好。”爸爸满意地笑了。
一般的孩子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小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跟爸爸平时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是分不开的。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
建议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例如,让孩子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就会发现平时盛饭的碗可以用来当乐器,平时装热水的暖瓶还可以用来煮粥,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不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建议五:让孩子来处理问题。
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不要一味地包办,应当与孩子一起讨论、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分析、归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15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施展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的这种培养。
从咿呀学语时起,父母就很注意培养施展动脑的习惯。
父母去商店买油盐,就带上了小施展,让他去看售货员打算盘,做计算。很快,施展对奇妙的阿拉伯数字感到了兴趣。回到家,父母便教他学简单的加减法。
过春节,父母忙着做汤圆,母亲问施展:
“数一数,做了多少个?”
“28个!”施展一一数完了,响亮地回答。
“再做几个,每人才能吃到10个汤圆呢?”母亲启发他。
“再做两个就够了!”
当施展再长大一些,父母就让施展独自到店里买油打醋。每次买东西回来,施展报账一清二楚。就是这种让施展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的思维习惯,并使他顺利地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了一名15岁的大学生。
学习的习惯
第22种习惯 思考(4)
建议六: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者推理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让孩子拓展思维的领域。
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及,这些知识帮助他制定出元素周期表。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
建议七: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推理需要对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父母平常要对孩子解释一些概念性的事物。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的:
有个爸爸问儿子:“儿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儿子神气地回答:“我要当兵!”爸爸问:“为什么要当兵?当兵会被敌人打死的呀?”儿子一听,就说:“那我就当敌人!”这个孩子就是由于搞不清楚敌人的概念,作出了错误的推理。
要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题目。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父母可以多举一些类似的例子让孩子来做。这几种模式是:
一切生物最终都要死亡,
人是生物,
结论:人都要死亡的。
现在不是白天,就是晚上,
太阳还照着美丽的校园,
结论:现在不是晚上。
妈妈的年龄比我大,
姥姥的年龄比妈妈大,
结论:姥姥的年龄比我大。
铅笔、钢笔、圆珠笔都可以用来写字。
结论:铅笔可以用来写字。
我有一副太阳眼镜,
妈妈有一副太阳眼镜,
爸爸有一副太阳眼镜,
我家只有爸爸、妈妈和我,
结论:我们家每人都有一副太阳眼镜。
建议八:与孩子玩一些思维游戏。
一条鱼咬住了一个小孩子,孩子的妈妈哭泣着恳求鱼放了她的孩子。
鱼说:“你猜我会吃了你的宝宝吗?如果你答对了,我就放了他。”
妇人思考了一会儿说:“你想吃掉我的孩子!”
鱼兴高采烈地说:“如果我把孩子还给你,你就说错了,所以我可以吃掉你的孩子。”
孩子的妈妈立刻说:“不!如果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就表示我说对了,你该信守诺言将孩子还给我。”
被搞得糊里糊涂的鱼只好松了口,妇人抱起了孩子,飞快地逃走了。
这个女人的聪明就在于她发现鱼思考的前提与她思考的前提是不一样的,然后抓住鱼在逻辑思考上的破绽,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这种关于思维的故事能够训练孩子的逻辑推理,父母不妨在生活中给孩子也创造一些类似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的父亲为了让他保持安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父亲把他叫过来,拿出100元钱,对他说:
“只要你能猜中我心里在想什么,我就把这100元给你。”
“真的吗,爸爸?”小男孩高兴地问。
“当然是真的,只要你能猜中。”父亲得意地说。
父亲心想,这下孩子可以安静一段时间了。果然,接下来的几天里,小男孩安静地想着这个问题。
第三天,小男孩认真地对父亲说:
“爸爸,我猜到你心里在想什么了!”
父亲有点惊讶地问:“我在想什么呀?”
男孩说:“你不想把这100元钱给我。”
真是个聪明的男孩,他的推理是正确的,父亲只好把100元给了男孩。
学习的习惯
第23种习惯 想像(1)
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想像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高尔基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常被采访的记者围住,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 显示了非凡的智慧与幽默。
一次,有人问他是否需要给某个修建中的教堂安装避雷针。爱迪生回答说:“一定要装,因为上帝往往是很大意的。”
记者问他是如何想像上帝的,爱迪生回答:“没有重量,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的东西是不可想像的。”
想像也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再创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不是凭空产生的,想像所需要的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人的经验。无论多么新奇、多么古怪的想像,都建立在已有的信息基础之上。想像在发明创造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是惊人想像的实现。这个惊人想像的实现,使得航行在惊涛骇浪中的船只一旦遭受到灾祸,便可利用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由此拯救万千生灵。
电报在没有被发明之前,也被认为是人类的想像,但摩尔斯竟使这想像得以实现了,电报一旦发明,世界各地消息的传递,从此变得便利。
斯蒂芬孙通过想像发明了火车机车,使人类的交通工具大为改观,人类的运输能力也得以空前地提高。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说:“作为一个出色的理论物理学家,想像力很重要。一定要想像、假设,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但是这样可以使你接着往前研究。但是想像力需要可信来作支撑,他们需要确立大家已经接受的公理,然后悄悄地溜进这些公理中去,然后寻找新的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同时,理论科学家也必须忍受你当初假设的理论不能获得论证的结果,这样你就要怀疑过去的事情。创造力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你才可以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重新来创立一些东西。要让你的思想摆脱以前创立的理论,这才是最重要的。”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