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暗访十年-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些诗歌一样的语言。
10年前的阿香有很多梦想,她说她几乎每天下午下班后,都会独自来到工厂后边的草地上,在那里静静地坐着,望着夕阳西下,望着天边的火烧云,还有远处起伏而飘渺的山峦。她在想:山那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有时候,飞机从头上上的云层间穿过,阿香痴痴地望着,看着飞机消失在遥远的天边,阿香总会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坐上飞机?
10年过去了,阿香还在做着坐飞机的梦想。
我说,我小时候和她一样,不过我们那里是山区,我也经常站在村口的崖畔上,望着层层叠叠的山峰,想着山那边的世界。我们那里很少有飞机从空中飞过。每次有飞机出现,大人小孩都会追着飞机跑出很远。



发布日期:2009…10…2823:05:12
看到很多朋友的留言,我非常感动。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好,有这么多的朋友关心支持,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
祝愿大家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很开心,很幸福。


发布日期:2009…10…2900:19:27
那天晚上我们谈了很多,我觉得我很长时间再也没有说过那么多的话,可能由于共同来自外地,共同在这座城市漂泊,一下子让我们之间没有了隔膜,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外乡人”;我们又有两个相似的名字,一个叫“打工仔”,一个叫“打工妹”。
我们还说起了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候我们那里很穷很穷,我小时候好像很少吃饱过,那正是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七十年代,孩子们的主食就是红薯和玉米面。上初中的时候,我是住校生,每周只能回家一次,背着一布袋的红薯和玉米面馒头。冬天的时候,玉米面馒头又干又硬,结着一层冰渣,都能把狗砸死,而我们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却连这样恶劣的饭食也吃不饱。后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能吃饱饭了,我们也能吃上了麦面馒头,我那一年的夏天个头一下子窜高了十几厘米。那年秋天去外公家的时候,外公抱着我又悲又喜:“我娃以前恓惶的吃不饱,现在吃饱了,个头长这么高了。”
那时候的我是农村户口,阿香是城市户口,那时候的工厂比农村要好很多倍,阿香说那时候她从来没有过挨饿的感觉,她是穿着天蓝色的裙子和白色衬衫,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读完小学和中学的。
那时候我们的信仰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最终消灭“三大差别”,即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
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有几个来自几百里外的煤矿上的孩子,他们都穿着料子衣服,吃着白面馒头,说着我们羡慕的普通话。他们几个人是一个小圈子,他们从来不和我们农村孩子在一起,甚至连我们正眼也不多看。他们有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他们的父母是煤矿工人,我们的父母是农民;他们的家乡在城镇,我们的家乡在农村。巨大的差别让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人,却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后来,我看了这几年一些优秀的电影:《站台》、《阳光灿烂的日子》、《孔雀》、《青红》……这些电影都在反映那个特殊年代里的城镇年轻人的生活,他们的迷惘,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挣扎。可是,有谁会关心那个特殊年代里农村年轻人和农村孩子的生活,他们的痛苦更深,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城市人的迷惘、痛苦和挣扎都是幸福。他们才是坠入最彻骨的寒冷和黑暗中的一群人。
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一部反映那个特殊年代农村生活的电影啊。


夜半时分,广场上的人渐渐少了起来,大街上的车辆也愈来愈少,喧嚣渐渐淹没在了浓浓的夜色中,空气似乎变得纯净凉爽,有背着行李找工作的人,还有提着塑料编织袋的拾荒人,慢慢聚集到了广场的连椅上,他们躺下去,在这里度过一个安谧而满足的夜晚。
阿香轻轻地唱起了小时候的流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泉水叮咚响》、《熊猫咪咪》……她唱得很动情,我看到暗淡的路灯光下,她的眼角泪光闪闪。
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惆怅。
阿香后来在东北结婚了,她的丈夫是工厂的生产能手,一直在追他。结婚后,他们生活很平静,有了一个孩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也许会一直按照已定的轨道前行。可是,那年,工厂实行改制。改制后的工厂变成了公司,公司成为了厂长的私有财产,一直做宣传工作的阿香遭遇了下岗。
再后来,丈夫在公司有了相好的,有一次阿香回家时,在床上捉到了赤身裸体的他们。丈夫跪地求饶,但是阿香意志如铁,她坚决离婚,把房子留给了丈夫,背着一个包裹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南方。
南方的生活并不像她设想的那么美好,这些年她做过各种工作:保姆、商场收银员、传呼小姐、服装厂员工。最后因为服装厂拖欠工资而离开了。
阿香说,她现在最想看到的是故乡的火烧云,漫天燃烧,蓬蓬勃勃,而在南方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景象。可惜她没钱回家,每年春节的时候,她身上的钱,还不够买一张开往东北的火车票。
我也说起了我的生活,我家中的窘况,我孤苦的母亲和生活困苦的弟弟妹妹,还有我以前在北方那座省城做记者的情景。那时候,我住在城中村,村口有一家买汤圆的小店,每天夜晚我回家的时候,都能看到那家小店的火炉上煮着一锅汤圆,汤圆漂浮在水面上,散发着浓香,一元钱八个,八个一碗,可惜,我每次吃那一碗汤圆,都要犹豫再三。


阿香和我一样,这些年来怀揣着一个个梦想,而梦想又一个个破灭。旧的梦想破灭了,新的梦想又会诞生,我们怀揣着梦想,在这个城市顽强地生存着,拼搏着,咬牙坚守着。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退路。
阿香说:“我已经回不去了。”
我说:“我也回不去了。”



发布日期:2009…10…2900:34:07
作者:lomothrawen回复日期:2009…10…2900:11:36
哎,怎么说呢。
楼主是写得不错,的确品格正直而且为暗访而数次冒险很值得敬佩。
一句话,楼主是个义士。
但楼主在描绘自己的悲惨时,字里行间都透着激愤和自大。很典型的70后愤青。有太多的事楼主看法太片面了,因缺乏了解而武断。很多事情麻烦你先google一下资料再下结论,现在信息都很开放,互联网一族也许没你这么愤青没你这么正气凛然,但我们知道的东西比你广博得多。

说些大是大非,大概又会被楼主的粉丝围攻。
仅举两个比较实在的例子吧:

你听的所谓《ss闪电部队在前进》其实不是军歌,而是法国一个乐队的一张专集的主打歌叫《themass》。
真正的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战歌叫panzerlied(直译为“坦克之歌”??)作者vonoblt。wiehle,作于25。juni1933,


羊胎素是真的有,不都是10元一只的蒸馏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您阅读并指点。
我也不确切知道羊胎素是什么玩意,网上搜索的都是溢美之词,美容院的广告居多。我只能如实转述一位药厂厂长的话:“人胎素,羊胎素,胎盘多肽,都是美容商家编造出来的名字。”
我宁愿相信这位厂长的话,不能相信网上的话。
我只把自己见到的如实写出来,确实是10元钱一针的玩意,只卖给我10元,至于怎么认为和判断,那就因人而异了。

至于那首歌曲,是我孤陋寡闻。
再次谢谢您。


发布日期:2009…10…2900:37:52
作者:幺傻的小弟回复日期:2009…10…2822:04:58
作者:骑猪去打劫回复日期:2009…10…2810:43:13
关于乞丐这一部分想问问幺哥,在很多城市都会看到年纪很大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躺在马路上,旁边总有个年轻人跪在一旁边磕头边乞讨,也会写着说因为父母病重无钱看病等种种原因,我上次在上海最繁华的人民广场附近看到这样的情形,夸张的是那个年轻人在狠命地发疯磕头,磕出很大的响声来,头都在流血,当然这个情形很少遇到,难道这些也是乞丐演的双簧?
…我也遇到过,是不是旁边躺了一个老人家,貌似已经去世了?或者病重?然后一个年轻人在旁边磕头?我在很多大城市都看到过啊。。。。估计是同一伙人所为。。。
———————————————————————————————————————————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很多,但是头磕出血来的,倒没有见过。
大多数乞丐都是假装的,也许会有一些个别的真乞丐。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是如何从乡下运到城里的?


发布日期:2009…10…2900:40:12
作者:sunnydreamland回复日期:2009…10…2721:21:32
幺哥,请教你一个问题,关于报社的:
比如说,报社记者撰稿了一篇有关地方政府强征农民田地搞建设,然后报社把这篇稿件传真给当地部门,就是要看他们如何反应,要么不想被报道就去报社花钱消灾,要么不理睬的话,报社先放在自己的网站新闻上,然后打电话告诉对方去看,施加压力,再看他们什么反应……
这种现象有吗?小报社就是这么做的,还是说这种所谓的报社是在打着幌子欺骗?
——————————————————————————————————————————————————
确实有这种无良报社,不过这样的报社很难持久。


发布日期:2009…10…2900:43:29
谢谢梁烈童鞋,也谢谢所有劝我小心别加qq的朋友,有你们的支持,我一定好好写,多多揭露骗子的勾当,让更多人不上当。


发布日期:2009…10…2901:25:40
作者:沉嫣回复日期:2009…10…2901:02:24
这个社会有很多的阴暗面,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