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向使节们展示了缴获的各种武器,卡宾枪约50多支,还有些子弹、手榴弹之类。
多伊对塞拉利昂和古巴的指责是不负责任的。当天晚上,塞拉利昂发表声明,强烈抗议多伊的讲话,两国关系顿时处于紧张状态。古巴大使紧急约见外交部长伊斯特曼,要求利方出具在这次政变中有古巴军队和武器的说法的根据。伊斯特曼拒不见面。显然,多伊不负责的讲话,使利在外交方面处于被动。
将这次未遂政变平息后,多伊更加威风,他只要出动,全城都会知道——前有警车开路,后有护卫队,两旁摩托车有几十辆。其所要经过的路线,在半小时以前就〃路断人绝〃,沿路警察指挥,任何人不得通过。人们对他这种做法十分厌恶,只要听到他的警车尖叫声,无不侧目唾骂。
多伊被处以宫刑
多伊深知他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每天像坐在火山上一样,只怕火山爆发,故经常抓人杀人加强军事统治,企图以暴力维持统治。
在多伊的高压下,人们敢怒不敢言,但只要有风吹草动,人们会积极响应。
这一天终于来了。
第四部分:利比里亚篇 奎翁巴发动未遂政变(2)
1989年底,流亡国外的利比里亚前商业部副部长泰勒带领一支反政府军队从科特迪瓦攻入利比里亚东北部,组织了以吉奥和马诺族为主的爱国阵线部队,直向多伊的以克兰族为主的政府军发动进攻,人们揭竿而起,不少青年自动参加爱国阵线,爱国阵线部队迅速壮大,如秋风扫落叶般向蒙罗维亚进发,到1990年7月,已控制近90%的国土,并围困了蒙罗维亚。
1990年6月29日,泰勒经过周密准备,调兵遣将,兵分两路攻打首都蒙罗维亚。
泰勒手下的一员猛将约翰逊领导的不足千人的反政府军率先从西部攻入首都,占领了蒙罗维亚市大部分地区,使多伊龟缩在总统府内。正当约翰逊准备向多伊发动决战性进攻时,泰勒却因约翰逊擅自处置他手下的12名士兵与其闹翻。泰勒与约翰逊公开火并,这场推翻多伊政权的内战逐渐变成反政府军内部的权力之争和部族间的互相残杀。多伊为此而获得了喘息之机。
为了防止利比里亚战火蔓延,祸及邻国,西部的尼日利亚、加纳、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冈比亚,向利比里亚派出多国和平部队,出面进行调停。
8月25日,泰勒与约翰逊签订了停火协议,战火暂时平息。就在这时,几内亚总统孔戴派特使秘密来到总统府,面告多伊:〃孔戴总统愿意接纳他到几内亚避难。〃
对于孔戴总统的好意,多伊感激不尽,当即决定亲自同多国和平部队指挥官商谈,请他们为他出走几内亚作出安排。
9月9日清晨,多伊在近百名荷枪实弹的卫士簇拥下,离开了总统府,乘车前往多国和平部队驻地。多伊为显示总统的威风,和往常一样在车队前安排了一辆警车开道。〃呜呜〃作响的警笛声招来了约翰逊的部队。约翰逊指挥部队将多伊的车队包围在多国和平部队驻地门前。经过一番激战,多伊的卫队大部分被歼,小部分被俘。多伊在战斗中两腿中弹,被活捉。
多伊被俘,约翰逊喜出望外。当即下令把多伊押往郊区的一座军营,进行审判。
约翰逊用仇恨的目光瞪视着多伊,把手一挥,命令身边的士兵:〃把他的衣服剥光,就像他以前对待别人那样!〃
几名士兵立即剥光了多伊的衣服。赤身裸体的多伊瘫坐在地上,由于失血过多,他要求喝水,反政府军向他说:〃今天不但让你喝,还让你吃。〃几名战士用刺刀从他身上割下几块肉让他吃,接了一杯血,让他喝,他不张嘴,战士就用刺刀撬开他的嘴。向里灌往里塞。
审判开始了。
〃多伊!你执政期间,贪赃枉法滥杀无辜,你可知罪吗?〃
多伊没有答话。面对死亡,他恶狠狠地瞪着仇敌约翰逊。
约翰逊下令砍掉了多伊的十个手指。多伊的惨叫声在临时法庭内回荡。他因无法忍受剧疼,几度昏了过去。此时的多伊已经被折磨得满身血迹面目全非。
最后,约翰逊下令:对多伊施行宫刑,割掉他的生殖器!
随着约翰逊的一声令下,几个战士立即行动起来,多伊在惨叫声中慢慢死去。
多伊死后,其尸体被扔在军营院内示众。
一代〃杀人魔王〃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生命。
第五部分:附录 三大宗教的圣地(1)
耶路撒冷是世界宗教的中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朝觐中心——圣城。
犹太教圣地
全世界的犹太人把耶路撒冷视为其光荣历史的活见证和民族复兴的中心。传说旧城区内的摩哩山(圣殿山)岩顶曾是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准备杀子祭献耶和华之地。公元前1049年,犹太王大卫建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在此建了一座祭坛,其子所罗门继位后,费时七年建成所罗门圣殿(第一圣殿),成为犹太教徒朝拜和献祭的圣地。公元前516年,犹太人在被新巴比伦王烧毁的所罗门圣殿旧址上重建圣殿(第二圣殿)。公元70年,罗马帝国攻克耶路撒冷后第二圣殿被焚,只剩下一段西墙。目前,西墙长约52米,高19米,由27层大理石块砌成。西墙又称哭墙,相传罗马人烧圣殿时,有六位天使下凡坐在西墙下失声痛哭,泪如雨下,泪水渗入石缝,使这段墙更加坚固。65年后,罗马皇帝哈德良率大军镇压犹太人的反抗,圣殿遗址再遭劫难,但残存的西墙仍存留下来。犹太教徒认为,这说明耶和华未离开圣殿。从此,每逢安息日特别是犹太历7月9日晚至7月10日的赎罪日,犹太教徒便云集西墙,向耶和华忏悔祈祷。
基督教圣地
在基督教徒心目中,耶路撒冷是救世主耶稣基督受难和升天之地。耶路撒冷旧城有一条多罗鲁萨街,据传耶稣架着十字架沿这条街走向殉难地。因此,每年耶稣受难日,基督徒都抬着十字架沿此街走过,以示纪念。离这条街不远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建造的圣墓教堂,内有一大石板,传说是耶稣停尸处,耶稣死后葬于该教堂内,过了三天在墓中复活,四十天后由此升天,故圣墓教堂又称复活教堂。建于公元326年的马赫德教堂位于耶路撒冷以南小镇伯利恒的马赫德山洞附近,洞中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上刻一行拉丁文:童贞女马利亚之子耶稣在此诞生。
伊斯兰圣地
穆斯林认为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神秘夜行的目的地和伊斯兰教最庄严的圣地之一。在耶路撒冷穆斯林区内有一块伊斯兰禁地(即犹太人的圣殿山),犹太教的哭墙即为其西端的一部分,伊斯兰教称为〃飞马墙〃,相传当年穆罕默德〃夜行登霄〃时,曾将他的神马拴在这里。禁地南端是公元691年建造的阿克萨清真寺,相传为古代先知苏莱曼所建,该寺是仅次于麦加大清真寺和麦地那先知清真寺的第三大圣寺。公元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曾将其改为教堂,1187年,伊斯兰教徒收复耶路撒冷,重新修整。由于该寺建于犹太圣殿遗址之上,与哭墙相邻,穆斯林与犹太人对此一直有争议。禁地中部偏西是萨赫莱清真寺,因寺内的〃萨赫莱〃(阿拉伯语〃岩石〃)得名,该岩石南北长17?郾7米,东西宽13?郾5米,传说此石即易卜拉欣杀子祭祀真主之处,又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上七重天,寻求真主启示时的脚踏之石。
饱受战祸之城
耶路撒冷被称为和平之城,但自古以来这里就没有和平。无论是亚述人的入侵,还是新巴比伦国王对耶城的围攻,无论是塞琉古王朝对它的洗劫,还是罗马人将耶城化为灰烬,这一切都在耶城的胸膛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现在耶路撒冷的居民主要是穆斯林,也有基督教徒和少数犹太人。
19世纪后期,散居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兴起犹太复国运动,开始有组织地移居巴勒斯坦。因耶路撒冷旧城狭小拥挤,他们开始在城外西侧建房定居,逐渐发展成为新城。新城中居民几乎全是犹太人,而旧城中阿拉伯人则占绝大多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耶路撒冷成为英国托管地巴勒斯坦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因无法在这里维持统治,遂将巴勒斯坦交给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会议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该地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即以色列),同时将具有特殊地位的耶路撒冷作为国际城市由联合国直接管理。犹太人因为可以实现建国梦想,支持此项决议,阿拉伯人则反对在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建立〃犹太国〃。
1948年5月15日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约旦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以色列则控制着新城。战争中以色列宣布,由于阿拉伯人破坏了联合国决议,以色列〃恢复对耶路撒冷的权利〃。1949年12月,以色列在新城召开第一届国会,宣布从1950年起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首都,把政府各部(外交、国防除外)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联合国则于1949年12月再次通过决议,重申耶路撒冷国际化,反对任何国家占领。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于1950年宣布把耶路撒冷旧城和约旦河西岸并入约旦版图。这一行动当即遭到联合国的反对。
从此耶路撒冷分别由约旦和以色列占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19年。1967年〃六五〃战争爆发,以色列攻占了耶路撒冷旧城。6月28日,以色列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新城和旧城合并,自此,耶路撒冷完全处于以色列的管辖之下。
第五部分:附录 三大宗教的圣地(2)
以色列夺取旧城后,立即恢复并扩建犹太区,面积超过1948年以前。为便于犹太人祈祷,将哭墙附近50户世代居住的阿拉伯人房屋强行拆除,同时还拆毁一段古城墙,开辟出一个宽阔的广场。随着以色列政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