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谢军执后手,若再丢失,让齐布尔达尼泽领先2分,以后的对局恐怕就很难下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使谢军的情绪处在了最低潮。夜已很深了。领队、教练、医生迟迟不肯离开谢军的房间。谢军不愧是一位具有坚强意志、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棋手。她想起妈妈平时的鼓励:“要想成为大赢家,就应该不屈不挠,奋斗到底!”意识到越是在这时刻越是不能“软”,更不能失去信心,她坚强地对大家说:“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努力拼搏。后面的棋,我一定要稳着下,尽量避免再出‘晕着’。教训往往比经验更宝贵。还是那句话,我要赢她。”
高手对弈,既是棋艺的交流,也是意志、毅力和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较量。谢军分析自己的危机后,便以更大的勇气和信心投入以后局次的拼搏。其后又连下两盘和棋,第11局经过34回合的殊死拼杀,谢军获胜,夺回了领先权,益发增加了她夺取桂冠的勇气和信心。
在决赛中,谢军由于布局没走好,让齐布尔达尼泽先掌握了主动权。当谢军局势处于险境时,她冷静得像个铁人,从容应对。在只要错走一步就输棋的情况下,她连续走了20多步准确而精妙的着法,最后下成和棋,取得了极为宝贵的0。5分,提前结束了这场被誉为“世纪之战”的世界冠军争夺赛。
(本文是尔东根据《中国体育报》、马年华《谢军之谜》等文章摘编)
阅后感悟
阅读重点推荐:
“谢军之所以棋下出来了,与她的自信和宽阔的胸怀密不可分。心胸狭窄,将个人得失看得过重的人,是绝不会成为谢军的!”
“要想成为大赢家,就应该不屈不挠,奋斗到底!”
你觉得还有哪些可以作为阅读重点呢?不妨将它找出来。
编者心声:
梦想成功却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谢军的成功告诉我们,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必须从真诚的热爱开始,用执著的追求贯穿始终,用惊人的毅力去攻克前进路上的道道难关,用意志的火焰烧毁前进道路上的荆棘,用宽阔的胸怀去化解奋斗历程中的所有苦涩与辛酸,用非凡的自信去应战所有的对手。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一定还有更深更好的感受,请赶快记下你闪光的想法,时时提醒自己,将来你必成大器。
龙瑾:财富(1)
我离开高三生活已经大半年了,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沉淀下来酿成了一壶酒。酒是清澈透明的,别人看去,或有时自己不经意的看,是什么也发现不了的,只有独处地斟上一杯,细细品来,才会又走进那段时光。而酒又是在慢慢挥发着,总有一天会被自然吸收得一干二净。想想,自己虽不是天才神童,但高考还是收获颇丰,如果真有一天忘却了于己于大家都是一件可惜的事,所以此时又提起笔来,自斟一杯,边品边写出以下的文字。
学习——无可非议的是我高三生活的主题。高三期间,我好像也很多次的给别人介绍过学习经验,但每次都只能讲出一段时间的一点点体会。现在来写,虽然距离那种学习已经很远,但当时的心理,当时的方法的变化,如今都看得一清二楚,可以连贯起来,作为以后考生们的借鉴。
高三年级提前了两周开课,这使我一步入高三就嗅到了“火药味”。第一周里,重庆市的气温从38℃一直升到了42℃,而且居高不下,一连三天将我们烤得心烦意乱。然而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仍趴在“热乎乎”的课桌上做着习题,仍在湿热的空气中大声念着外语,仍抓紧夜间微微的凉风在路灯下背历史……因为我们脑子里有个概念:我是高三学生了,我应该对自己负责。是的,一进高三就必须树起这样的信念,这才是支持你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专心复习的强大动力。
9月初,学校进行了摸底考试。对于我们这些刚复习了两三周的学生来说,显然难度太大,大有把我们考“趴”了的意思。当时觉得学校很无聊,因为最高分才420多,我390多分也排在第六,这又考出了什么呢?后来才渐渐悟出来,学校就是要让我们有一个紧迫感、危机感,不要以为身在外语学校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上大学(我们校连续四年升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一目的显然是达到了,我针对我的390多分想了很多。外语144,考了1996年高考题,看来比较稳定;语文、历史、政治没有及格,说明基础知识还差得远;数学分极低,看出自己对高三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淡忘,复习工作任重而道远。经过这样分析,我对自己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既没有因为分数过低而丧失信心,也没有因为题目难度过大而不去考虑这次考试结果。我始终承认这次考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整个高三阶段“当头炮”的地位。考试之后,我为自己定了一个短期的目标:在前半学期要进入年级前三名。
在这段时间里,我没有想太多的过去或将来,眼光放在当前,踏踏实实地学新课,做归纳,做比较,做小结。史政两科都需要继续学新课,但课时较以前多得多了,我有了足够的时间一边学一边牢牢地掌握下来。这样从一开始就紧张起来,实际上为以后的总复习既打好了基础又节省了时间。数学则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忆高一、高二的内容,主要从概念角度,将最基础的东西条理化,并通过练习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外语和语文两科老师主要都加了许多课本外的东西,当然是直接针对高考的。有很多好的经验和知识就在老师讲话间不经意的滑过去了,所以也需要极认真地听讲,根据自己的需要吸取营养,否则几个月下来,你甚至会觉得外语、语文课很空洞,什么都学不到,这是非常可惜的。
可以看出,那段时间我是相当务实的,有一点做一点并且要做好一点,没有去做很多参考书,也没有请家庭教师补课,我认为只要在学校里认认真真地学,你会得到几乎所有你想要的东西。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中考试我就拿到了年级第一,后一次月考又得了全年级第一。这个成绩对于我的努力是个充分的肯定,当然也因为达到了自己第一个小目标高兴了好一阵。但我缺乏考虑的是我拿第一其实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旦深入到实际,我的底子还是比较薄。首先,我的俄语考了140多分,比其他英语考生都能多出七八分;语文,难度不大,并没有拉开我和一些语文尖子之间的距离;史政则仍处于阶段性复习阶段,并没有综合性跨越性的题目(政治也没有时事题),所以我当时的水平还可以与人一争高低;数学是我最喜欢的,我平时费了大量时间换来了高分,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这些都是重庆市第一次联考后我痛定反思所想的。1997年1月,我们参加了重庆市第一次联考。这次联考的范围较之以前任何一次考试都大了很多,于是我就如后来所想的那样“必然”的失败了。我从第一名的飘飘然被一棒子打醒,落到年级第四,全市仅第十。还未等我回过神来,在接下来的一次成都考题测试中,我继续下落到第六。
我进入了高三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那几个星期,我几乎每天都在想原因,想出路。在一遍又一遍的发问然后沉默的循环中我日渐消沉下去,弄不清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是结束还是开始。我逐渐陷入高三混乱、矛盾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看上去我每天如往常一样的忙碌着,学习、工作、娱乐、休息……可实际上我自己明白地知道我没有一个方向,没有清晰的头脑,所做的一切只是在无谓的循环着,没有任何意义。老师、家长、同学不止一次的提醒我,帮助我,我也在努力去摆脱这种低谷带给我的摇摆不定的心情。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了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他正是联考中全市第一的获得者。经过对他的分析,我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的语文分数很稳定,这得益于其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优异的写作水平,而我的语文则极易被拉开距离,基础部分扣分多,阅读写作都只在中等偏上,尤其写作,尚欠缺“议论”的功力。他的数学更是极少波动,尤其对高考难度的题目的解答既迅速又准确,我则更多的偏重难题,除了在有难度的解答题上有优势外,其他方面都无过人之处,而高考一般不会出现难、偏题目,实际上我在这一科上只是尚能自保。此人史政功夫更是厉害,可谓“精通”,在我们女生既无兴趣又无研究的时事方面而他更显出了优势。相比之下,我对史政尚停留在记忆层次,没有花过大功夫去深究它们的内在规律、层次,当然我也体会不到融入其间的乐趣。外语尚可自慰,但差距是越来越小了,一般被挤在了5分左右。就是在这种“不公平因素”下的竞争中我仍然输得很惨,的确让我深刻体会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辛酸。
龙瑾:财富(2)
在我从这位同学身上发现了若干优点的同时,我也把他作为我赶超的目标。其实“赶”的成分大大超过了“超”的成分,因为我在很多方面确实都比较弱,所以我就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或定太高的目标,只要我能一步步接近这位同学的水平我就认为自己是进步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同学们看到了一个更努力、更投入、更上进的我。当然我为了我的目标付出了很多:我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就利用星期六下午放学后和星期日上课前的时间多看四五个小时的书;我的外语能拉别人5分左右,我就要继续保持并力争扩大优势;数学题的选择上更多的体现“实在”,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中档题上,旨在提高速度和精确度;尝试着多接触时事资料并联系时事解政治题。我以我独到的见解融合历史教材,找出其中隐含的解题线索或前后联系;我也常通过自己的思路“出其不意”的解出数学题……其实,高三复习是很自由、很放得开的,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