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对毛病很多的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来。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能容其所短。短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方面,越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显。例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多胆小怕事等等。另一方面,错误和过失是人所难免的。因此,如果对贤才所犯的小错也不能宽恕,就会埋没贤才,世间就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向汉武帝的奏疏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鱼就养不活;对人过于苛求,则不可能有朋友。用人识才也是如此。
其实,任何人才有其长必有其短,识别人才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可以短掩长。倘若识人,只注意某一个侧面,而这一侧面又正好是人才的缺点或短处,于是就武断地下结论,那么这种识才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大批人才将被抛弃和扼杀。孔雀开屏是非常漂亮的,倘若一个人不看孔雀那美丽的羽毛,只看到孔雀开屏露出的屁股,就武断地认为孔雀是丑陋的,那就实在是有失公允了。
□ 用人所短,越干越糟
毫无疑问,最糟糕的企业领导就是漠视下属的短处,随意任用,结果就会使下属不能克服短处,而恣意妄为。也就是说,一位不能够明白下属短处的领导,也不能够明白下属的长处,这是善于洞察下属的企业领导力戒的用人误区。
如果说,只看到下属的短处而将他抛弃的领导好比瞎了一只眼睛的盲人,那么只使用下属的短处的领导则好比瞎了两只眼睛的盲人——成了一个真正的瞎子!
对于搞企业的人来说,用人所短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企业遭殃,或破产,或倒闭。
人之才性,各有长短。宋代司马光总结说:“凡人之才性,各有所能,或优于德而强于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这是现代企业领导的最基本的管理才能。假如你是一位企业领导,对待如下不同类型的下属,应当采取不同的用人之道,使他们克服短处,各有特长,为企业发展增添人力资源。
1.知识高深的下属,懂得高深的理论,应少举明显的事例。
2.文化低浅的下属,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应多举明显的事例。
3.刚愎自用的下属,不宜循循善诱时,可以用激将法。
4.爱好夸大的下属,不能用表里如一的话使他接受,不妨用诱兵之计。
5.脾气急躁的下属,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须简要直接。
6.性格沉默的下属,要多引导他说话,不然你将在五里雾中。
7.头脑顽固的下属,对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顶牛之势,应看准对方最感兴趣之点,进行转化。
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位企业领导用人的前提是如何察人”的问题,做到既要察人所长,用人之长,又要察人所短,因人而用。
对一个人才来说,性情为人也许是天生的。但作为领导人却能够“巧夺天工”地运用他,使之能够既显其能,又避其短。以下是10条用人的经验之谈:
1.性格刚强却粗心的下属,不能深入细微地探求道理,因此他在论述大道理时,就显得广博高远,但在分辨细微的道理时就失之于粗略疏忽。此种人可委托其做大事。
2.性格倔强的下属,不能屈服退让,谈论法规与职责时,他能约束自己并做到公正,但说到变通,他就显得乖张顽固,与他人格格不入。此种人可委托其立规章。
3.性格坚定又有点韧劲儿的下属,喜欢实事求是,因此他能把细微的道理揭示得明白透彻,但涉及大道理时,他的论述就过于直露单薄。此种人可让他具体办点事。
4.能言善辩的下属,辞令丰富、反应敏锐,在推究人事情况时,见解精妙而深刻,但一涉及根本问题,他就说不周全、容易遗漏。此种人可让他做谋略之事。
5.随波逐流的下属不善于深思,当他安排关系的亲疏远近时,能做到有豁达博大的情怀,但是要他归纳事物的要点时,他的观点就疏于散漫,说不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这种人可让他做小部门主管。
6.见解浅薄的下属,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当听别人论辩时,由于思考的深度有限,他很容易满足,但是要他去核实精微的道理,他却反复犹豫,没有把握。这种人不可大用。
7.宽宏大量的下属思维不敏捷,谈论精神道德时,他的知识广博,谈吐文雅,仪态悠闲,但要他去紧跟形势,他就会因为行动迟缓而跟不上。这种人可用他去带动下属的行为举止。
8.温柔和顺的下属缺乏强盛的气势,他去体会和研究道理就会非常顺利通畅,但要他去分析疑难问题,他就拖泥带水,一点也不干净利索。这种人可委托他执行上级意图办事。
9.喜欢标新立异的下属潇洒超脱,喜欢追求新奇的东西,在制定锦囊妙计时,他卓越出众的能力就显露出来了,但要他清静无为,却会发现他办事不合常理又容易遗漏。这种人可从事开创性工作。
10.性格正直的下属缺点在于好斥责别人而不留情面;性格刚强的人缺点在于过分严厉;性格温和的人缺点在于过分软弱;性格耿直的人缺点在于拘谨。这几种人的性格特点都要主动加以克服。所以可将他们安排在一起,借以取长补短。
看来,如何做到先知人后用人,是考验现代企业领导是否合格的重要环节。当然,真正有头脑、有眼光、有胆识的现代企业领导力戒用人混乱,从而使企业能够顺利发展,时时充满人气,给企业带来良性运作。而那些用人之短的领导,缺乏真正领导下属的才能,恰好是走进了管理人才的误区,这一点,应当力戒之,否则会给企业带来恶果。
□ 留人三则:放心、诚心、热心
求安是人生的根本要求,中国人一个“安”字,代表多少安慰与欣喜。孔子希望我们用“患不安”来消减员工的不安,因为“安”乃是激励的维持因素。然而,员工不可能完全达到安的地步,不安只能消减,无法消灭。
员工的求安,主要考虑同仁与环境这两大因素,而两者互动,因此产生愉快的工作环境、可以胜任的工作、适当的关怀与认同、同仁之间融洽与合作、合理薪资制度与升迁机会、良好的福利、安全的保障、可靠的退休制度,以及合乎人性的管理等等需求。
安则留,不安则去,乃是合理的反应。员工的求安程度不同,认为大安、久安、实安、众安的才会安心地留下来。认为小安、暂安、虚安、寡安的,虽然留着,心中仍有不安,必须设法予以消灭。
安的反面是不安。公司不能做到“有本事就来拿”,过分相信甄试及测验,以致不知如何识才、觅才、聘才、礼才、留才、尽才,员工就会不安。家族式经营并非不好,但是如果不敢相信外人,不能容才、用才,构成员工“留也不是,去也不好”的不安。管理者不了解真正适合中国人个性的领导、沟通、激励方法,不能人尽其才,也会引起员工的不安。
当然,公司的经营方针不明确、缺乏技术开发能力、劳务政策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或者不能重视整体发展,都是员工不安的诱因。
不安的象征,最具体的,莫过于高层不放心、中层不称心,而基层则不热心。必须设法做到高层放心、中层称心、基层也热心,才是真正安人的表现。
我们不妨把员工分成四种,归纳为下述四种形态:
稳定型认为工作胜任愉快,而工作环境也相当良好的,自然身安心乐,称之为稳定型,是因为这一形态的员工,多半会稳定下来,不容易见异思迁。
矛盾型认为工作胜任愉快,而工作环境则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去留之间相当矛盾,时常犹豫不决。
游离型认为工作环境相当良好,不过工作则不能胜任。遇到有更合适的工作机会,就可能离职他去,所以称为游离型。
滚石型工作不胜任愉快,对工作环境也诸多不满。在这种情境下,实在很难安心工作,以致骑驴找马,一有机会便准备跳槽。
矛盾的员工,觉得工作相当理想,舍掉十分可惜。但是在工作环境方面,则有许多不安,例如照明不佳、通风不良、交通不便、噪音太大、空间太小,以及用餐不方便、安全不放心等等,使员工觉得内心非常矛盾:“走,可惜;留,难过。”
这时候我们应该把员工的不安,区分成为个人的或集体的两大类。个人的个别解决,集体的则由公司统一予以改善。
消减工作环境方面的不安,可以按“马上能做的,立刻解决;过一段时间就能改善的,宣布时间表;暂时不可能的,诚恳说明困难的所在”的原则,逐一改善或说明。只要员工觉得合理,自然会消减不安的感觉,使自己改变形态,从矛盾型变为稳定型,因而安心工作了。
游离型的员工,认为工作环境相当理想,可惜工作很难胜任,当然谈不上愉快。
工作的胜任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业绩及工作满足。员工的个别差异,正是主管指派工作时必须考虑的要因。员工的特点如果配合工作的特性,例如成长需求较高的员工,给予比较复杂的工作,而成长需求较低者,则不妨调派比较简单的重复性或标准化的工作。
实施在职训练,乃是使员工由不胜任而胜任的一种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轮调,则是增加员工工作变化性的有效方式。变化性加大,可以降低对工作的厌倦程度,是工作的横向扩大。工作丰富化在垂直方向有所延伸,增加员工的自主责任,使其获得更为完整的满足。工作改善,自然减少员工的游离感,促其趋向稳定型。
滚石型的员工,由于工作与工作环境俱不合适,因而身不安心不乐。这种心态如果不予改变,就会造成不做事、光捣蛋的滋扰分子,令人头疼不已。
人事部门最好和他谈谈,不必直截了当地指责他,用一个中国人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