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鲁迅与易培基的合作与交往| 89
辛亥革命后安徽独立,易白沙、高一涵等革命党人召集青年学生组织青 年军,致力于平息战乱、维护省城安庆的社会秩序。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 易白沙奔走于湖南、安徽之间,劝说湖南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起兵讨 伐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与章士钊、陈独秀、杨昌济、高一涵、 刘文典等人共同参与《甲寅》杂志的编辑与撰稿工作。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 年杂志》并于第二年改刊为《新青年》,易白沙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在该刊 发表的长篇论文《孔子平议》等文章,认为“中国二千年尊孔之大秘密”,就在 于历代统治者“利用孔子为傀俑,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为了打倒思 想学术上的专制主义,他明确提倡“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由竞争而进”,表现 出了强烈的民主意识’从而率先启动了对孔门儒学的反思批判。1917年,易白 沙回到长沙,与易培基一同担任长沙县立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的文史教员。
1918年北洋军阀与湖南军阀混战期间,易培基、易白沙兄弟赶往第一师 范组织学生武装护校。由于校中原有的六十支步枪没有子弹,毛泽东急中生 智,带领同学持菜刀上山砍伐毛竹制作梭镖,从此得到易培基的赏识。
1918年夏天,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毕业后一度到北京游学,半年后回 到长沙任修业小学历史教员。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湖南督军张敬尧召集学联代表训话时因出言无 状而触犯众怒,毛泽东等人乘势扩大风潮,发起罢学驱张运动,得到易培基、 方维夏等前辈师长的大力支持。易培基、毛泽东等人先是到衡阳联络谭延闾 的湘军以及吴佩孚的北洋军,然后又一同率领学联请愿团前往北京,1920年1 月28日在北京发动了一场很有声势的游行请愿行动。一个多月后,张敬尧在 舆论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逃离长沙。
1920年6月,前湖南都督谭延闾率领湘军回到长沙,配合湘军驱逐张敬尧 的易培基,又积极协助谭延闾筹建湖南教育学政委员会,任委员长及第一师 范学校校长。19 21年,易培基被谭延阊聘任为省长公署秘书长兼湖南省图书 馆馆长。受到易培基器重的毛泽东,也于1920年秋天被任命为第一师范附属
90 |氏因嚆
| ―政学两界人和事
小学主事,1921年下学期开始又被聘为师范部二十二班国文教员。
1920年9月9日,毛泽东、易礼容等人创办的文化书社开业,易培基亲自为 书社题写社名,并且邀请姜济寰、方维夏、朱剑凡等社会名流出席开业庆典。 文化书社前后维持了七年时间,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创办文化书社的同时,毛泽东与方维夏等人还于1920年秋相继组织马 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俄罗斯研究会。易培基再一次出面联络当地政学两界的著 名人士担任发起人,以此吸引青年学生。两个研究会的会员以第一师范的教 师和学生为主,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的熊瑾玎、何叔衡、陈 章甫、郭亮、周世钊、夏曦、肖述凡。1949年之后,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毛 泽东向老同学周世钊表示说:“我那时能在一师范搞教育,还能在军阀恶势力 下宣传马列、组建党团,多亏易培基先生这个后台老板硬哟! ”
二、女师大风潮中的易培基
因为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批孔文章而闻名于世的易白沙,一度离开长沙 到天津南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19年又从上海回到长沙,独居祖先墓 庐和岳麓山僻室两年。其间编写《帝王春秋》一书,列举几千年君主专制的丑 陋恶习,被孙中山称赞为“从历史事实,唤起知识阶级诛锄独夫民贼,可谓严 于斧钺矣”。1921年4月底,易白沙只身一人潜赴北京实施谋杀活动,因军警戒 备森严难以得手,只好南下广州要求孙中山“组队赴北方杀贼”。孙中山等人 劝他“宜文章报国,不必赴险”。他顿感绝望,遂于1921年端午节渡船赴明代名 儒陈献章故乡新会县陈村蹈海自杀,时年35岁。
1922年,赵恒惕联合北洋军阀进攻谭延阖,谭延阖败走广州。遭受赵恒惕 排挤的易培基,于1923年南下广州,先在谭延闾的湘军中担任总司令部秘书 长,随后又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顾问。
1924年国立广东大学成立,易培基被校长邹鲁聘为教授,并以遴聘教员、 采购书籍的名义长驻北京,与苏联公使加拉罕就庚子赔款的分配问题进行谈
鲁迅与易培基的合作与交往| 91
判。易培基在北京期间,拿着汪精卫的介绍信与国民党人士广泛接洽,并且与 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吴稚晖、顾孟余、徐谦、丁维汾等人一道,积极推动被孙中 山称之为“党化教育”的南北学潮。
1924年10月,直系第三军军长冯玉祥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秘密达成停战协 议,在北京政府教育部长、同盟会元老黄郛的配合下发动“北京政变”。易培基 在李石曾、顾孟余等人的推荐下,出任黄郛摄政内阁的教育部总长。黄郛摄政 内阁解散后,易培基以汪精卫代表身份出任以李石曾为委员长的办理清室善 后委员会委员,后来又通过女儿易漱平与李石曾的侄子、北大法文系教授李 玄伯(宗侗〉之间的婚姻,结成同党加裙带的亲密关系。女师大风潮得以发展 壮大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国民党元老李石曾为首的法日派,想让易培基取代 杨荫榆的校长职务进而推行“党化教育”。与鲁迅、周作人兄弟同属“某籍某 系”^浙江籍北京大学国文系一的国民党人士马叙伦、沈尹默、沈兼士、 马幼渔、马廉等人,都是法日派的重要成员。鲁迅在许广平被校长杨荫榆开除 学籍后,开始公开参与女师大风潮,从而与李石曾、易培基等人站在了一起。
1925年8月1日清晨,被学生驱逐出校的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在警察及支 持者的拥护下回到学校,与住校学生发生冲突。部分学生趁乱出校奔走联络, 招来大批外校学生与社会人士前来助阵。8月2日,北大、燕大等五十多所学校 的代表开会声援女师大,由李石曾代理校长的中法大学还专门成立各校援助 女师大临时委员会,随后改称“女师大教育维持会”,由易培基出任会长。8月6 日,章士钊在国务会议上以学生“不受检制,竞体忘形,啸聚男生,蔑视长上, ……学纪大紊;礼教全荒”为由,提请通过停办女师大令。消息传出,女师大学 生于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由学生公举12人,教员公举9人共同组成校务维持 会,鲁迅当选为校务维持会会员。
1925年8月8日下午,女师大校务维持会初步进行职责分工:一、校务行政 主任马叙伦;二、总务主任周树人、李泰棻;三、教务主任文范村、沈尹默;四、 事务主任陆滋勇;五、斋务主任郭剑秋。9月21日,被教育部明令解散的女师 大,在离鲁迅住宅不远处的阜成门内南小街宗帽胡同举行开学典礼。在此后
92 |良闽嚷來
| ^政学两界人和事
近半年的时间里,女师大校务维持会的实际工作,由鲁迅、许寿裳、马幼渔、郑 奠等人具体负责,在幕后负责决策和筹款的,是李石曾、吴稚晖、易培基、沈尹 默等人0
1925年11月28日,北京市民学生数万人举行大规模示威运动,高呼“无条 件收回关税自主权〃、“驱逐段棋瑞,枪毙朱深”等口号,先奔段祺瑞住宅示威’ 之后又捣毁焚烧章士钊、朱深、李思浩、刘百昭等人的住宅,致使章士钊等人 避居天津。11月30日,女师大学生趁教育总长章士钊离部、校长胡敦复离校的 机会,在马幼渔、鲁迅、许寿裳等人率领下,回到已经改组为“国立女子大学” 的石驸马大街旧校址,涂掉章士钊亲笔书写的“国立女子大学”的招牌,重新 挂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牌,并于当日以学生自治会名义发布复校宣言: “我们为了援助被压迫的同学,与维持正义与人道,我们不得不取消章士钊所 办的监狱式的女子大学,而恢复我们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面对女师大已经复校的既成事实,段祺瑞执政府于1925年12月24日明令 恢复女师大,并于12月31日改组国务院。教育总长章士钊改任国务院秘书长, 教育总长一职则由女师大教育维持会主席易培基接任。
1926年1月13日,教育总长易培基接受鲁迅、许寿裳、陈启修、马幼渔等 14人的联名提议,到女师大兼任校长之职。这一天恰好是女师大学生于1925 年1月13日发表“反杨宣言”的周年纪念日,持续一周年的女师大风潮至此告 一段落。
在由许寿裳主持的女师大校长欢迎会上,鲁迅和许广平分别代表校务维 持会和学生自治会致欢迎词。自称“党同伐异”的鲁迅对于易培基赞美有加: “欢迎校长,原是极平常的事,但是,以校务维持会欢迎校长,却是不常有的。 回忆本校被非法解散以来,在外有教育维持会,在内有校务维持会,共同维持 者,计有半年。其间仍然开学,上课,以至恢复校址。本会一面维持,一面也无 时不忘记恢复,并且希望有新校长到校,得以将这重大的责任交出。现在政府 居然明令恢复,而且依了大家的公意,任命本校的教育维持会正主席易先生 为校长了。易先生的学问,道德,尤其是主持公道,同恶势力奋斗的勇气,是本
鲁迅与易培基的合作与交往| 93
会同人素来所钦佩的。当恢复之初,即曾公推为校长,而易先生过于谦退,没 有就,但维持仍然不遗余力。同人又二次敦请,且用公文请政府任命,这才将 向来的希望完全达到。……所以今天的盛会,实在不是单用平常的欢迎的意 思所能表现的。憾自己不善于言语,就只能将以上的一点话,作为欢迎词。
接下来,许广平也在欢迎演说中表示说:“今天易先生来当我们的校长, 实在是我们学校向光明之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