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吾人最后 之觉悟》,其中用“伦理的觉悟”的“最后之因”,压倒否定了章士钊在《甲寅》 杂志一再强调的“惟一的觉悟”即“政治根本之精神”:“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 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 最后觉悟。”
到了 1918年4月,《新青年》4卷4号以《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为标题,刊登 钱玄同写给陈独秀的信以及陈独秀、胡适的“附识”。钱玄同在来信中接续的 恰恰是陈独秀的“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及其“根本解决”:“先生前此著论,力 主推翻孔学,改革伦理,以为倘不从伦理问题根本上解决,那就这块共和招牌 一定挂不长久。(约述尊著大意恕不列举原文)玄同对于先生这个主张,认为 救现在中国的唯一办法。然因此又想到一事:则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 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 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 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针对钱玄同的极端言论,胡适于1918年5月2 9日以私人信件规劝说:“中 国文字问题,我本不配开口,但我仔细想来,总觉得这件事不是简单的事,须 有十二分的耐性,十二分细心,方才可望稍稍找得出一个头绪出来。若此时 想‘抄近路’,无论那条‘近路’是世界语,还是英文,不但断断办不到,还恐怕 挑起许多无谓之纷争,反把这问题的真相弄糊涂了。……我的意思以为国中
历史劲流中的胡适之1 187
学者能像老兄这样关心这个问题的,实在不多;这些学者在今日但该做一点 耐性的工夫,研究出一些‘补救’的改良方法;不该存一个偷懒的心,^我 老实说这种主张是偷懒的主张! ^要想寻一条‘近路’。老兄以为这话有一 分道理吗? ”
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继续批评想寻找“最后之因”的“根本解决”的“偷懒的主张”:“我们不去研究人 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 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得意洋洋地夸口道,‘我们所 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吧,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 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主义’的最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 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 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
这一次接招应战的是不久前在《新青年》“马克思号”中发表《我的马克思 主义观》的李大钊,他在经胡适之手编辑发表的读者来信《再论问题与主义》 中辩解说:“若在没有组织,没有生机的社会’ 一切机能,都已闭止,任你有什么 工具;都没有你使用作工的机会。这个时候,恐怕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 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就俄国而论,罗曼诺夫家没有颠覆, 经济组织没有改造以前,一切问题,丝毫不能解决。”
由于《每周评论》被查封,“问题与主义”之争中途夭折。直到1922年6月, 胡适才在《努力》周刊的“这一周”中回应说:“我们是不承认政治上有什么根 本解决的。世界上两个大革命,一个法国革命,一个俄国革命,表面上可算是 根本解决了,然而骨子里总逃不了那枝枝节节的具体问题;虽然快意一时,震 动百世,而法国与俄国终不能不应付那一点一滴的问题。我们因为不相信根 本改造的话,只信那一点一滴的改造;所以我们不谈主义,只谈问题。’’
比起胡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对于阿(?式自欺欺人的“根本解 决”,另有更加生动形象的戳穿揭破:“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 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
188 |良囷嘴崧
| ―政学两界人和事
人,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 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 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
自以为能够“普度一切人类”的陈独秀等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能够也 不情愿“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而只想寻找一条“近路”的“偷懒”之人。改 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对于市场经济及制度建设的重新补课充分证明:陈独秀等 人所寻求的一劳永逸的“最后之因”的“根本解决”,从来都没有真正实现过。现 实社会所需要的永远是也只能是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建设性改良和建设性 进步。
置身于历史劲流中的胡适,虽然有过左右摇摆的短暂迷失,却从来没有从 根本上迷失方向。这个根本点,就是他留学美国期间潜移默化的以人为本的大 同情怀和宽容心态,以及由此而来的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宪政民主的制度化 教育和制度化训练。从以人为本的层面上讲,人类社会的根本所在,就是每一 位个人永无止境的生命欲望和精神创造。只要有活生生的个人存在,人类社会 的所有问题就只能在不断创造、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不间断地动态解决,而不 可能一劳永逸地“根本解决”。以人为本、和谐宽容、自由民主的现代化文明社 会,归根到底就是以宪政民主的刚性制度来保障每一位脆弱个人既自私自利 又纳税付出的生命欲望和精神创造的人道社会。借用邵建的话说:“不止一次 有人指出:和谐的‘和’就是口中有粮,和谐的‘谐’则是人人都能说话。……21 世纪的今天,我们为‘和谐’而努力,就是为‘宽容’而努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 宽容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更须要宽容的制度。胡适和弘扬胡适的意义,正在于 此。”
《新青年》时代的戏剧论争
在世界戏剧史上,挪威戏剧家易卜生被公认为“现代戏剧之父”;他创作于 1879年的著名戏剧《娜拉》;更被推崇为女权运动的“独立宣言”。在中国现代 戏剧史上,旗帜鲜明地提倡“易卜生主义”,并且尝试性地创作第一部现代白 话戏剧《终身大事》的胡适,堪称是百年中国现代戏剧的第一人。在曾经志同 道合的《新青年》同人团队中,最早向传统戏曲公开挑战的是钱玄同,最为持久 地对传统戏曲及其演员展开文化批判的是鲁迅。
一、“易卜生号”与〃易卜生主义”
1918年1月,《新青年》杂志从4卷1号起改版“复活”为由陈独秀、钱玄同、刘 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轮流编辑的白话文刊物。在4卷4号的扉页中,用大 号字刊登了一条《本志特别启事》:“易卜生(札让记!!)为欧洲近代第一文豪,其 著作久已风行世界,独吾国尚无译本。本社现拟以六月份之《新青年》为‘易卜 生号’,专以易卜生为主体。除拟登载易卜生所著名剧《娜拉》(人0011 1101X86 ^ 全本及《易卜生传》之外,尚拟征集易卜生之著作,以为介绍易卜生入中国之纪 念。海内外学者如有此项著述,望于五月十日以前寄至北京东安门内北池子 箭杆胡同九号,本杂志编辑部,为祷。”
在4卷5号的扉页中,另有大号字的《本志特别通告》:“本报现以第四卷第 六号为‘易卜生号’,定六月十五日出版,特此预告。”在对于“易卜生号”的“简
^文栽《艺术百家》,2007年第6期。原标题为《〈新青年〉时代的戏剧之争》
190 良阖噶“I 二
I ^政学两界人和事
要目录”的“预告”中,还特别说明负责编辑该专号的是留美博士胡适。
在4卷6号即“易卜生号”的扉页中,同时刊登了两款《本社特别启事》。其 一是关于“萧伯纳专号”的预告:“英国萧(姓)伯纳(名〃(^。!^ 86111^涨⑽) 为现存剧作家之第一流,著作甚富。本社拟介绍其杰作于国人,以十二月份之 《新青年》为‘萧伯纳专号’,……”其二是“本社拟于暑假后印行《易卜生剧 丛》,第一集中含《娜拉》、《国民公敌》、《社会栋梁》三剧,此外并有胡适君之序 言,解释易卜生之思想。特此布告。”
尽管以“本社”即《新青年》杂志社名义预告的“萧伯纳专号”和《易卜生剧 丛》并没有成功出版,《新青年》同人对于“易卜生号”的重视程度,以及留美博 士胡适在同人及读者中间不可替代的号召力,却是显而易见的。
胡适的长篇论文《易卜生主义》刊登在《新青年》4卷6号的首要位置,文章 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易卜生主义”的创作方法:“易卜生的文学, 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1882年,他有一封信给一个朋友,信中 说道:‘我做书的目的,要使读者人人心中都觉得他所读的全是实事〈尺牍一 五九号V。”
中国现代戏剧史及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由胡适通过《易 卜生主义》一文完整系统地介绍进来的。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和现代戏剧史都刻意回避了这一历史事实。
在第二部分里,胡适主要介绍了易卜生戏剧所展现的家庭生活的阴暗 面,也就是他所说的四大恶德:一是自私自利;二是依赖性、奴隶性;三是假道 德,装腔做戏;四是懦怯没有胆子。胡适认为’《娜拉》一剧的男主人公托伐丨赫 尔茂,是这四大恶德的代表人物。
《娜拉》的英文原名是“人0011’ 8 901186”,意思是一个玩偶的家庭,剧中的 女主人公娜拉就是易卜生所说的玩偶。该剧最初由胡适和他在北大英文系培 养的优秀学生罗家伦合作翻译,与《易卜生主义》一起刊登于《新青年》的“易 卜生号〃。胡适的另一名学生潘家洵后来把这部戏剧翻译为《玩偶之家》。
娜拉是一位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