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被易地复制。道理很简单,国外的成功证明了市场需求是实际存在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通过借鉴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因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暂且不论风险投资商们所总结和应用的具体规律是什么,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既然风险投资商们热衷于用商业计划书而不是用骰子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说明成功创业一定有规律。
实际数据也证明,风险投资商对创业规律的把握和应用是相当出色的。据《中国创业投资回报研究》(1994—2005)披露,在接受调查的62支创业投资基金中,投资回报率高于40%的基金有7支,介于20%~40%之间的有17支,在10%~20%之间的有19支,而低于10%的有19支。
正是基于这样的诱人回报,2006年的前11个月,国内风险投资总额已经接近17亿美元,高出去年投资金额57?5%。而且创投机构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大幅上涨,从2005年的1?4亿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5?8亿美元,涨幅惊人。(数据来源:《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年度研究报告》)
连续创业者的“连续”验证
另一个有趣的证明是连续创业者现象。
在美国,连续创业者(Serial Entrepreneur)已成为专属名词。中国人比较熟知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就是典型代表之一。1976年的愚人节,他在养父的车库中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在被迫离开苹果电脑公司后,他二度创业,并将公司命名为Next(下一个),其后他又投资电脑动画制作公司皮克斯(Pixar)。如今皮克斯一跃成为动画王国——迪斯尼的最大个人股东。
在国内,当携程(股票代码:CTRP)、如家(股票代码:HMIN)相继登陆纳斯达克市场时,人们才开始感叹连续创业者的本事。沈南鹏、季琦和他们的创业伙伴在1999年创办携程旅行网,3年后成功上市;2002年创办如家快捷酒店,5年后再在纳斯达克上市。如今,沈南鹏创办红杉中国,投身风险投资;季琦则在2005年创办汉庭连锁酒店,准备第三次向纳斯达克发起冲锋。
其实国内的连续创业者不乏其人,只是人们对这一现象关注还不多而已。比如曾先后6次创业,5次拿到IDG投资的王定标;再如做成3721,又做奇虎的周鸿祎等等。最让人啧啧称奇的连续创业者也许应首推史玉柱,从汉卡到保健品再到网络游戏,他连续创业横跨多个领域,产品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性,堪称创业奇人。
连续创业者凭什么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像流水线一样生产着成功企业?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创业有规律,而他们找到了创业的关键所在。
我们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调研结果支持了这一推断。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常兆华、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戴伟民、迈德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秦杰、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尤崎等都是连续创业者。他们一致认同创业成功者有共通之处,创业确实有规律。他们在创办现在的企业时都确信一定会成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如今这些公司都已获得巨额风险投资,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即将上市,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案例分享他们的经验。
'4'第4节:规律有多重要(1)
我们的研究
什么叫创业成功?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成功本来就有不同层次,评价的角度不同,对成功的定义自然也不同。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创业者获益退出就可以认定为成功;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获得稳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认定为成功;从产品角度来看,产品达到并超过盈亏平衡点就可以认定为成功。其实,相对于企业的生命周期而言,任何成功都是动态的、相对的。即使大家公认的成功企业,如可口可乐、微软等,也不能确保未来不会失败。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既然我们的研究目的不是纯学理的,而旨在对创业者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我们采取了“逐级验证,宽进严出”的原则。在对案例进行统计时,我们首先选取那些被公认为成功的企业,如盛大、微创、振华港机等。然后是那些发展势头强劲并已获得风险投资或具备稳定盈利能力的企业,如展讯、芯原微电子、新波生物等。之后,扩展到那些规模不大但稳定而持续成长的企业。我们发现,无论在哪一个层面,创业成功者都有着高度相似的特征,而且整个创业过程也有诸多相同的规律。
在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集中采访了五十余家位于张江的企业,对前期研究结果进行验证。事实再次证明,这些规律确实存在。
创业成功无疑需要很多要素,而一个失误就有可能导致失败。这就像水桶,有一个漏洞水就可能点滴不剩。所以很多人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改写后用于创业——成功的创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创业各有各的失败。
而我们的研究发现,那些创业失败者常常是倒在相同的地方。对失败者的自我总结进行统计,发现排在前两位的原因分别是没有充足的资金和项目选择错误。在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了成功者的经验后,多数创业者感慨:他们如果早知道这些规律,也许就会渡过难关,起码不会重蹈覆辙。
我们因此确信,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学习的。
规律有多重要
别做失败的70%
据报道,我国创业企业1年存活率不足30%,平均企业寿命不足3年。而在创业环境较好的发达国家,创业企业当年存活率高达65%。对于如此巨大的反差,我们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在日常的采访和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众多创业者对创业的基本规律,甚至基本常识都缺乏了解。
就在我们研究工作告一段落,着手撰写这本书的时候,一位远在湖北的创业者打电话来求助。这位创业者在一个名叫武穴的小城市从事媒体工作。他发现每年城里都有四五千对新人结婚,小到请柬、喜糖,大到钻戒、家装,有着可观的婚庆消费市场。如果能做一个主题团购,他相信既可以帮助新人节约资金和精力,又可以为合作商家增加销售。而他自己也可以通过商家的返点获得佣金。形成客流后,将来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婚庆公司获得更高的利润。
因此,在去年他筹措了几万元开始创业。他成功地说服了17家商家成为他的合作伙伴,签订了颇为优惠的团购价格后,他开始投放广告。在服务了五对客户后,这位创业者面临资金窘境。现在已苦苦支撑半年,如果再筹不到资金,就要关门大吉了。
他打电话来,希望能寻找天使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商,让他把项目进行下去。
对于融资额度、如何使用资金等问题,他如此作答:至少需要二三十万。他需要一间“像样”的办公室,以提高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还要几个人手,因为他唯一的合作伙伴迫于压力已经退出;还要再投放些广告,半年来几乎处于停业状态,以前的广告早失效了。
这位创业者的错误非常常见。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对自己的项目缺乏基本测算
简单的测算也许并不精确,但足以让创业者了解自己的处境。以这位创业者所做的5个订单来看,每对新人通过团购消费在2000—3000元之间,而创业者平均每单获得200元左右的服务费。即使能够获得25%的市场占有率(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假设),也就是说有1000—1250对新人采用这一团购服务,创业者每年收取的服务费也不过20余万元,还没有扣除场地成本、人力成本和广告等推广成本。即使这是一个未来有发展空间的商机,创业者也该谨慎评估自己到底能撑多久。
'5'第5节:规律有多重要(2)
2? 盲目使用资金
按照创业者的“计划”,即使获得资金也会再次陷入困境。这是很多创业者因“资金不足”而失败的真正原因。创业成功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少用资金多用脑”。一个“像样”的办公室一定要自己花钱租吗?广告一定要花钱投放吗?有没有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替代方法?尤其是在创业初期,会有很多当初没有预计到的花销,所以一定要绞尽脑汁寻找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实在想不出来,也要尽力用分享未来收益的方法,以减少前期的现金投入。
要知道,陈天桥开始做《传奇》这款游戏的测试时,从服务器到带宽都是说服供应商免费试用的;史玉柱当年做汉卡时,电脑是赊的,广告款是以软件版权抵押的。如果他们也信奉“没钱就办不成事”,那在创业的头一个月他们的公司可能就倒闭了。
3? 对风险投资缺乏基本了解
对风险投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源于此。不作测算,随意报价只是表现之一。这样的常见低级错误不下10种,我们能够在80%以上的商业计划中见到这种情况。这也是我们认为创业者缺乏创业常识的原因。
在创业早期,天使投资主要有3个来源,就是业界戏称的3F,即家庭(Family)、朋友(Friend)和傻瓜(Fool)。即使是傻瓜,也是因为受到高回报的诱惑而冒险。像上面提到的这位投资者的项目,投入二三十万,即使按照乐观测算,本钱两三年都未必收得回来,这种情况只有家人或朋友才可能出资相助。退一步讲,即使每年盈利二三十万,风险投资商也不会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讲,无论项目大小,都会有一个审慎调查的基本工作量。时间如此宝贵,他们根本不可能在一个不到百万元的项目上浪费精力。毕竟,不会有人会停下车去捡路边的硬币的。
起死回生的建议
如果没有后续投资,而这位创业者又想继续运作这个项目,该怎么办?
其实,这位创业者应该发掘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借船出海。
在我们接触的团购或导购的创业案例中,很多创业者最初遇到的困难是发展商户。所谓团购或导购模式,简单地讲,就是通过聚集并引导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