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有方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创业成功有方法-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为入驻张江已有7年时间的吉尔生化的总经理,园区内众多企业的兴衰,周敏已看了太多。用她的话讲:“在我们现在的办公大楼里,我看过了很多公司的进进出出,与吉尔生化同一时间段入驻张江的企业如今存活下来的已经寥寥无几。对于众多初创的企业来讲,能够挺过前三年已属不易。”因此现在的周敏更强调管理,控制企业的风险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回想起创业之初,周敏既是总经理,又身兼销售员、仓库管理员、出纳员、出口报关员等数职,现在她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实录20
银晨智能:全凭一张脸
企业:上海银晨智能识别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张青
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会场。大门打开时,监控摄像头正对东方。此时太阳刚刚升起来,在这种强逆光情况下,一般摄像机拍摄的人脸都是黑的,根本无法进行识别。承担身份鉴定这个艰巨任务的银晨智能公司,当场采集数据,训练算法,顺利完成任务。“这就是用自主研发技术的好处,”董事长张青感慨,“用别人的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难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很难用到最好。”
凭着先进的技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银晨科技开始了产业化进程,银行智能销售系统的大额销售量为大规模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银晨科技推出全新的市场理念,与诸如安防、监控、门禁系统等传统领域相结合,成功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到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过渡。公司现已在1300多个银行网点安装产品进行试点,成都公安局人脸识别照片数据库也首次达到了800万人。2005年企业开始销售系统集成软件,2006年企业开始销售核心部件的模块。
如今无论在技术研发还是在产品应用上,银晨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人脸识别领域,银晨科技获得了国家专利12项,被受理的专利申请16项,拥有的软件著作权12项。董事长张青自信地说,到2010年,市场预计将达到260亿元的规模,其中核心技术就占到50亿—80亿元的规模。
矢志不渝“识别”梦
当了20多年兵,见证了中国军队短暂的商业化历史。穿着军装管理了6年军队控股的上市公司,张青任董事长兼总裁。2000年军队不准经商,企业脱离军队,张青欣然脱下了军装。他“已不适应军队的体制和要求,在部队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绝不允许犯错误”,这其实与创新是截然不同的文化。技术出身的张青很早就尝试高科技研发,申报自主知识产权。他深深体会到,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难免犯错误,而这恰恰与部队的文化格格不入。
就这样,这位曾比别人早5年破格提拔、前途非常好的军队干部,毅然放弃部队的生活,去圆他的科技创新梦。在美国9·11事件还没发生前,他和他的团队就坚信人们对安全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因此到处寻找增长点,为未来作准备,希望可以开创一个事业,一个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事业,甚至在整个科技发展史上留下足迹。
从部队的上市公司,转为地区级企业,他们坚持看好“人脸识别”这一项目,为此而留下来继续进行该项目。他们不但进行投资,还运作、增发,融资1?65亿,想继续做银晨公司这个项目。
结果这个项目被一位民营老板购并。好在这位民营老板知道张青一直在运作这个项目,力邀他加盟。就这样连换三种体制,张青仍然与他的项目在一起。“什么是幸福?”张青自得其乐,“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并能由此谋生,就是幸福!”他在新的体制下,又开始一次创业。
“我们做的事没有书本介绍,没有经验可借鉴。而这恰恰吸引我们,如果有人做过,我们可能就不做了。”如今张青总结,“自己身上的确有这种乐于创新、探索的好奇心,和一直专注一个目标的特征”。

'55'第55节:企业实录(4)

  过去的识别技术是根据你有什么,例如钥匙、卡;发展一个阶段后,是根据你知道什么,例如密码;再往后发展,就是根据你真正是什么来识别,例如指纹、人脸、声音、DNA、虹膜等等。
考虑到国家、社会公共领域对安全技术的战略性需求,银晨科技自成立之初就选择了“人脸识别”这一新兴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领域,这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因为直到9·11事件发生后,全世界才开始高度关注此类技术。从此,银晨科技踏上漫漫创新路。
人才是创新之源,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当时根本就没有成熟的技术人才可用。银晨公司知难而进,决定自己培养人才为己所用。7年过去了,公司的人才储备在技术更新和领先技术掌握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研发人员占总人数一半以上,硕士占到30%以上。
不仅如此,银晨公司还祭出另一法宝——与科研院所合作。2000年4月,“中科院计算所—银晨科技人脸识别联合实验室”成立。该实验室拥有以国家“863”计划“306”主题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高文教授为核心的人脸识别领域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包括3位教授、1位研究员、1位副研究员、1位博士后、8位博士研究生和6位硕士研究生,这为银晨科技在人脸识别核心技术研究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银晨公司还积极主动了解用户需求并及时反馈给实验室,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自1999年开始从事人脸识别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产品开发起,银晨科技就制订了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领先并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经过六年多的积累,如今无论在技术研发还是产品应用上都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产品“银晨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和“银晨嵌入式人脸识别器”分别获得了上海市2004年度和2005年度重点新产品。同时,凭借其产品的优秀性能,“人脸识别出入控制系统”还获得了2005年上海工业博览会银奖和第七届中国国际高交会优秀新产品奖。
2001年,银晨公司做了一个技术上的大胆决定——让产品脱离Windows系统,从PC平台移植到DSP(数字信号处理)平台上,这在当时看似的“异想天开”,被银晨用4年的执着钻研变为美好的现实。这一利用DSP平台的“人脸识别”系统,是全世界首家推出的人脸识别专用嵌入式应用系统,不但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大提升,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下降,这为日后大规模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2002年入驻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使银晨公司这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园区如鱼得水。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上海市科委、信息委、浦东新区纷纷给予研究经费支持,前后共扶持资金近千万,帮助银晨解决了研发经费不足的难题,并试行政府首购制,使银晨的产品有了应用平台,使银晨的产品市场越来越大,销售业绩一直保持着80%以上的增长,企业真正开始做大做强。
实录21
新生源:“诞生”与“重生”
企业:上海新生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业者:任军
30万元创业,5年时间发展成为医药集团,合同金额2?66亿元,资产价值已达4?4亿元人民币,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的发展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目前研究开发中的新药项目共52项,以国家治疗用生物制品一类新药为主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32项,拥有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62项,已获得一类新药临床批准9项。新生源同时还有20多个创新药物正在开展国家治疗用生物制品一类新药的临床研究……“十年磨一剑”的新药研发在新生源成了“工业流水线”。新生源凭什么异军突起,而且动力十足?
因体制创新而“诞生”
每一次提及新生源的创业,新生源创始人、董事长任军总要重复一遍那个让人耳熟能详的“30万元”的故事。尽管与任军的感恩心态不同,但每一个采访者几乎都要转述这个“老”故事,因为这个故事让体制创新解放创造力的巨大作用不言自明。

'56'第56节:企业实录(5)

  1998年6月,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因其有18条具体措施,而被简称为“18条”政策。在这个第一部促进成果转化的地方政府政策性文件中,第一次明确鼓励科技人员参与技术要素分配。
1999年,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宋后燕成为“按技术要素分配第一人”。她的课题组因转让“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成果,按照“18条”第四条规定,获得304万元转让收益。宋教授一人就拿到120万元分红,任军作为项目第三完成人,分得30万元。
其实用到这30万元,已是2年后的事了。与其说“18条”给了任军创业资本,不如说“18条”给了任军创业理念和机遇。
“科研成果只有产业化,才真正有意义。”为此,宋后燕教授亲自“下海”出任项目转化公司的总经理,全力投入产业化运作。作为弟子,任军责无旁贷地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中。就是在这家上海实业医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任军从一个“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一个企业决策者。从生产经营、GMP建设、市场营销,直到公司总经理,一番历练下来之后,任军深切感受到高校课题组和企业之间的巨大差别。
“通过课题组完成新药研发是非常难的,因为研发力量主要是学生,而学生的流动性太大。”任军解释说,“经过两三年,学生熟悉了研发项目也快毕业了,新的人又得重新培养,研发连续性根本无法保障。”而企业的问题则是一厂一药,很多企业只有一二个品种,使得高额的产业化成本无法分摊,风险极大。
对科研和企业都已熟悉的任军坚信自己能走出一条扬长避短的新路。“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做一个品种不行,那么就发挥我们在科研上的强势,多做几个新药研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