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司也是做通讯的,他们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现在的CDMA系统,但这样的大项目对资源的要求是很高的,虽然也赚了不少的钱,但仍然是个很难做成的事情。”熊泉选择在2002年离开了这家公司,但这段经历对他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这个公司他的角色开始从工程师转到了管理者。对于这个转型,熊泉当时还有些不情愿,“我在美国就是做工程师,把精力都放到了技术产品方面,而对公司的管理不是很熟悉。当时公司要求我去做管理,我还是比较犹豫的,毕竟感觉工程师做的是比较实在的事情,做管理就比较虚了”。
不过在当时领导的劝说下,熊泉还是转型了,而且到现在他都觉得这个转型是对的,对他很有用处。“中国其实不缺人才,而是缺把这些人才组织起来一起做成事情的管理者。所以现在我觉得,企业对海外回来的人并不是需要他们的技术,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回来的先进管理方法”。
其实熊泉选择回国,就是准备自己创业。在2002年他离开了回国后的第一家公司之后,也曾经想过开始创业。但是当时新经济的泡沫刚破裂不久,融资很艰难,而且他对市场也看不准。所以熊泉当时还是决定先工作,再找机会创业,这样他就到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59'第59节:企业实录(8)
“中星微就是做芯片的,我了解到了中国做芯片的过程,而且将上下游的关系也都建立了起来。”在对市场和产品有了了解的情况下,熊泉到2004年的时候感觉自己创业的时机成熟了,他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建立了弥亚微电子有限公司。
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熊泉多年以来积累下的个人信誉,和他做生意的人都比较信任他。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信誉的珍贵。弥亚微电子有限公司当时还是个很小的公司,但供应商都愿意把产品让他们来做,这就是对他的信任。“到现在有一家厂商令我记忆最深,当时这个厂家为我们生产一个部件,他们说其他的事情帮不了我,但可以给我一个比较优惠的价钱,还能让我45天后付款。这对于需要资金周转的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熊泉对信誉看得很重,就在45天快要到的时候,资金没有周转过来,他已做好准备用自己的钱去把这个款付掉,但还是比较幸运,美国的资金周转过来,按时把钱付了出去。
熊泉的信誉不仅仅体现在生意场上,还表现在他对企业员工的责任上。熊泉告诉记者,他创业这几年对自己没感觉什么压力,但公司的合伙人、员工和现在的投资者对他有很大的压力,因为他要对得起他们的投资和帮助。所以在创业几年的时间里,熊泉从来没有晚发过一天工资,用他的话讲,“就是这个公司什么都没得干,我也要给大家发工资。公司这么小的情况下,这些人愿意来这里干,就是对我的信任,这是我非常感激的。创业主要是我自己的事情,这个风险不能让大家来承担。”
信誉是熊泉始终坚持的,他认为靠信誉,弥亚微电子有限公司就能一点点做大。
人脉聚资金
和熊泉聊天是比较轻松的,他基本上是有问必答,而且都不假思索,是个特别直爽的人。
2000年就回国开始工作的熊泉,虽然回国之后并没有马上投入自己的创业之中,但他知道回来就是要自己干一番事业。在2004年的时候,熊泉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弥亚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首先是要有产品、有市场,还要有资金。这些方面对于一直在美国做工程师、回国后又做过项目管理的熊泉来讲,技术、产品和市场他心里有底,而且也能够把握,但资金却是个比较大的问题。
“为启动这个公司,我自己先投了20万美元。”已经在美国有些积累的熊泉首先将自己的钱赌了进去,他告诉记者,公司成立初期把资金寄希望于风险投资是不大现实的,风险投资没有看到你公司的产品和市场,他们不会轻易地给你投资。
当涉及对于当时把自己的钱投进去有没有担心时,熊泉很坦白地说,“做事情就要投入,比如精力的投入、全身心的投入等等。投钱也是投入,这样才能尽力去做事情。而且对于这个项目,如果你自己都不敢拿钱出来,那别人为什么要拿呢?”
但是,20万美元这笔钱太有限了,不过至少说明熊泉对这个事情的坚定信心。此后他开始面临的问题又是钱的问题,他开始着手从朋友和同学那里再筹集一些钱。“其实这个时候我也找过VC,不过只尝试了一个多月,后来就放弃了。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谈VC,要花很大的精力,公司也很难争取到好的价格;另一个,没有产品出来还是比较难说服投资者”。
熊泉的融资之路首先是从他身边的一个朋友开始的。“说实话,说服头两个投钱的朋友还是比较容易的。第一个投资的是我比较好的朋友,我和他说了这个项目后他刚好手上有钱,就拿了10万美元给我去用了。他也就影响到了后面的几个朋友,最后我筹集到了50万美元。”
对于朋友对他的投资,他到现在仍然深怀感激之情。他告诉记者,虽然这笔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这些钱放到其他地方也许随时可以拿出来用,流动性很强,但是给他了就是无限期的使用。虽然钱筹集到了,但是这些钱毕竟也不多,他说每次资金进来都只能支持3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熊泉当时还是有相当大的压力,但这个压力一直都是由他自己来承受,他从没有让团队感觉到有资金方面的压力。
'60'第60节:企业实录(9)
“马上就到了第三阶段,主要是和VC谈了。我们在2006年2月份就谈好了,3月底资金就进来了,是600万美元。本来我们打算只找300万的,但我们与投资者一拍即合,投资者对这个项目很看好,也希望对这个项目多投钱,所以从300万增加到了600万。”这笔钱的数额超过了熊泉的想象,对他相当重要,而且投资方还表示如果项目需要做大,还愿意追加投资。这正是他的公司要大发展的关键时刻,有了VC做后盾,他觉得自己可以放手大干了,他相信公司在一两年内就能够达到收支平衡。
当然,这笔投资来得并不容易。熊泉谈了很多VC,但大多无果而终,最终还是他的人际关系和他多年来的信誉帮他打开了VC的大门。
“其实你去和VC把技术讲清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说服他们的主要障碍是信任不信任你”,所以熊泉觉得谈VC,入门是相当关键的。“能谈下这个投资,最大优势是这个FUND(基金)的一个合伙人与我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有比较好的交情,而且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接触,所以在信誉问题上已经过了这一关了。下面就是项目在市场上有没有需求,这个就比较容易了,我们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项目的前景,最后他们就投了”。
熊泉认为这个FUND的合伙人是他的朋友这一点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是这个非常信赖他的朋友把他引荐给了这家VC公司的大老板。“这个老板的最大本事就是会看人。他来中国后,我有机会和他在中国吃了顿饭,就把这个项目和他说了,他觉得不错,就让我去找他们公司投资中国能源方面的FUND负责人了。”他说的这个FUND就成了最后投给他钱的基金。
熊泉也是幸运的,投资给他的基金是专门为投中国能源方面而设的,弥亚微电子公司成了这个FUND在中国的第一个投资项目。熊泉说,“虽然有朋友的引荐,但是谈判还是很艰难的,这其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让别人相信你,对中国公司的要求是与美国的公司一样标准的。幸好我们公司从一开始做得就比较规范,所以资金进来没有太大的障碍”。
实录24
芯原微电子:创业找准切入点
企业: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创业者:戴伟民
戴伟民在创办上海芯原微电子公司之前,在美国已有创业的经历,他创立了一家名叫Ultima公司,后来被Cadence公司合并。谈到回国创业的动机戴伟民坦言:“看到了上海代工厂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先进,我就想到公司在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戴伟民在创业之初就明确了芯原的定位是做“IC设计服务”,就是做IC设计公司和集成电路生产商之间的纽带。这就是他创业的切入点,因为在国内做IC设计的公司非常多,而IC设计服务公司却凤毛麟角,所以芯原的发展空间就很大。
其实,戴伟民拥有丰富的IC设计经验,但却无意把芯原做成一家IC设计公司,而是坚定地在幕后为IC设计企业提供代工服务。之所以选择IC设计服务是因为戴伟民看清了一种商业模式。一个芯片的产生首先要有IC设计,然后确定各元器件在芯片上的位置,再到代工厂去做流片。而做流片前必须给芯片厂提供一个标准单元库,标准单元库就是芯原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说,芯原将上下游的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戴伟民的一个比喻能更形象地说明IC设计公司、代工厂、芯原微电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做衣服,有人做设计,有自己的牌子,这就是设计公司;有人做工厂,专门加工,这是代工厂;而有人就提供布料,我们其实就是提供布料的。”
此时,芯原的盈利模式也已清晰地显现,为上游的IC设计公司提供的服务,除了可以收取设计费和标准单元库使用费外,如果产品获得成功,还有一定份额的提成。“只要有一家活了,我就活了”,戴伟民如是说。
芯原还与下游芯片厂建立了紧密的关系,IC设计公司到中芯国际去做流片,每片需要1000美元,如果通过芯原只要800美元。这样,芯原一方面给中芯国际等芯片商提供了客户,另一方面也为IC设计公司提供了优惠的价格。这种将上下游的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做法,也让芯原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
'61'第61节:企业实录(10)
戴伟民的“三步曲”是:在销售上,戴伟民对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