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样不会想到;这个自己麾下的小兵将在若干年后成为皇帝;他更不会想到;自己将面临一次惊心动魄的惨祸。
三、郭雀儿的姻缘帐
一介马夫成了皇帝;世上比这更传奇的事情只怕也不多。然而这事业虽然壮阔;却不如他的婚姻经历;那才真正算得上是离奇。
郭威生于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字文仲;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龙尧)人。他的父亲名简;在后晋时曾经做过顺州刺史;不幸死于刘仁恭之变。父亲死时郭威还是个幼儿;好不容易才随着母亲王氏逃得性命;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投奔亲眷。王氏本是富家主母;经不起家破人亡与风霜饥寒的双重打击;死在了逃难的路上。小郭威便被潞州一家姓常的人家收留了下来;这才得以长大成人。还有一种说法;讲郭威本姓常;因母亲改嫁郭家才姓了郭。郭简夫妇死后;郭威由姨母韩氏收养(或说常氏故人收养)。长大后郭威在身上刺了一只飞雀;又被人称为〃郭雀儿〃。
十八岁时;郭威应征入伍;当了潞州节度使李继畴的亲兵。一年后李继畴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杀;郭威也被贬为马夫。总算他识得字能写会算;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就算是难得一见的文化人了;不久后得到了提拔。尽管躲过了马棚;却仍然还是个〃马步军使〃、〃侍卫军吏〃;身份卑微。那时恐怕没几个会想到这个养马的小官儿会有登基称帝的一天。
郭威由一介马夫成了皇帝;世上比这更传奇的事情只怕也不多。然而与他的事业过程相比;他的婚姻经历才真正算得上是离奇。
天成初年(公元926);二十二岁的郭威与邢州同乡柴氏在洛阳结为夫妻。
对于柴氏;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略;说她之所以嫁给郭威;只是因为长辈重视同乡情份。只可惜柴氏还没来得及为郭威生下亲儿女就去世了云云……
但在野史杂记上;柴氏与郭威的姻缘却要丰富浪漫得多。照这种说法;柴氏原本是后唐庄宗的嫔妃;庄宗死后;她因年少无子被明宗遣归。阴雨连绵耽误了行程;在馆舍居住时她偶遇郭威;对他一见钟情;认为郭威气度样貌迥异常人;不顾家人的劝阻;非要带着自己从宫中带出的财物嫁给他不可。(又一个仙女带着金子奔向穷小子啦)。郭威性情虽然粗枝大叶好勇斗狠;结婚后对妻子却是言听计从。柴氏心爱侄儿柴荣;与郭威成婚后也长期将侄儿养在身边;郭威因此将柴荣收为养子。柴氏去世多年后;郭威成了后周太祖皇帝;他没有忘记妻子在自己落魄时给予的恩情;将柴氏追封为〃圣穆皇后〃;将柴荣确定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也再没有册立过其它女人为皇后。
如果说柴氏的〃改嫁妃嫔〃身份还有待商榷的话;郭威的第二任妻子杨氏的经历就好确认得多了:她也是一位改嫁的妃嫔。
要说杨氏的人生经历;先要说她的第一任丈夫王镕。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当年就是因为想去投靠王镕;才会到杜家庄避雪;并就此与杜四娘子结为夫妻的。
王镕祖上本是回鹘人;被唐朝的镇州骑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姓了王;传到王镕时已经是第八代;更是姓定王了。王家世代在镇州担任军职;早先还只是世袭骑将;打第五代祖开始升为世袭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十岁时继承了父亲王景崇的地位;成为第七任节度使兼常王郡王。经历百年风雨后王家的声望已达极盛。当时已是唐末;各路诸侯虽然都眼馋镇州这块地;却因为多数人还多少给王家几分情面;王镕虽然不懂更不敢打仗;却也一直有惊无险地割据一方;后梁太祖朱温和后唐庄宗李存勖还先后将女儿分别嫁给王镕的两个儿子;称之为〃赵王〃。王镕虽未正式称帝建国号;却也俨然享有帝王之尊。
杨氏是镇州真定少尹杨弘裕的女儿;因为美貌而被选入赵王宫中;成为王镕的嫔妃。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十二月;王镕被养子张文礼所杀;杨氏在一片混乱中流落民间;嫁给一个叫石光辅的人为妻。没几年工夫石光辅也死了;杨氏又成了寡妇。杨氏二度守寡时;郭威的结发妻子柴氏已经早逝;郭威这时正在后晋王朝的太原留守、河东指挥使刘知远手下担任〃侍卫亲军都虞候〃之职;听说杨氏貌美贤淑;便将她迎娶为继弦妻子。然而杨氏与郭威也没能白头偕老。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7);杨氏逝于太原。广顺元年(公元951)九月;称帝后的郭威追封杨氏为〃淑妃〃;当时杨氏的父亲仍然在世;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兼真定少尹;杨氏的哥廷璋则被封为右飞龙使。
郭威还有两个妻子张氏董氏;她们都是在杨氏嫁给郭威后;陆续来到郭威身边的。而从她们的履历表来看;她们与郭威的缘份都起源于杨氏;因为她们都是杨氏的镇州同乡;而且都与杨氏有同病相怜的人生经历:少年守寡。
张氏是镇州真定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记曾任成德军节度使判官、检校兵部尚书。父亲张同芝则在王镕任上做谘呈官、检校工部尚书。王镕死后张家也一蹋糊涂。前来平定镇州之乱的军队中有个叫武从谏的禆将;他见张氏年幼可爱又无处归着;便将她带回自己在太原的老家;做了儿子的养媳妇。后晋天福中;郭威的杨夫人去世;张氏的武家丈夫也早已亡故多时;郭威便将张氏娶为第三任妻室。
董氏初到郭威身边时的身份与柴氏杨氏张氏都有所不同;她并不是以妻子的身份嫁给郭威的;只是一个妾室。
董氏是镇州灵寿人;只是个底层小吏的女儿;镇州之乱发生时她只有七岁;在混乱中与家人失散;被一位不幸刚刚夭折了一个女儿的潞州牙将夫妻收养为女;倍受宠爱。董氏十三岁这年;好心的牙将夫妇将她送回了亲人身边。由她大哥董瑀作主;嫁给后晋一个官员刘进超为妻。不久辽国灭了后晋;刘进超被掳身亡;董氏寡居洛阳。
辽国皇帝耶律德光虽然掳走了后晋石氏皇族;对后晋的土地却没能维持多久的统治;很快就在中原各路兵马自发的反抗打击下北返;耶律德光自己也命丧归途。消息传到太原;郭威做为太原留守刘知远的亲信;立即大力劝说上司称帝。刘知远当然也不会让这个大好机会白白溜走;他更没忘了自己与汉朝皇帝是同姓。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后汉皇帝;改当年为天福十二年。就在当年;刘知远率大军返回后晋京城汴梁(开封);郭威也随行左右。
返京途中路过洛阳时;郭威听说亡妻的同乡好友董氏新寡无依;便将她聘纳为妾;带着她一起返回了汴梁。
由于郭威在后汉开国之际立下大功;刘知远投桃报李;委任他为枢密副使。
刘知远虽然有称帝之命;福份却并不厚;在皇位上仅仅呆了一年左右就死了。他与郭威关系很好;有通家之宜;临终时还对郭威托以腹心;让其掌控后汉兵权;与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人一起辅佐自己年仅十八岁的儿子刘承祐。郭威便又荣升枢密使;由于他礼下敬客与士卒同甘苦;在军中极有威望;时常带兵出征。赵匡胤也就是这样加入了郭威的兵士群中。
四、后汉王朝混乱的权力组合
(乱世中;郭威成为后汉王朝的开国功臣;然而他遇到了一群毫无章法可言的合作者。终于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权力怪圈。)
加入郭威的军队不久;赵匡胤迎来了他转变人生的又一个机会。
赵匡胤的机会;其实是郭威的惨史。而这事则说来话长。
郭威在刘知远身上押的赌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直到刘承祐刚登基时;看起来他当初的决定也还算是非常正确的;按一般话本小说的结局所云;就该加上〃从此君正臣贤;上下齐心;天下升平〃的话儿收尾了。然而真实的历史往往比皆大欢喜的说书故事要残忍得多。历朝历代的顾命大臣辅佐少帝;多数最后都会陷入功高盖主、主动抑或被动地谋权篡位的怪圈。刘承祐与他的辅佐大臣们之间的关系发展也未能幸免于此。
顾命大臣中除苏逢吉外;都是提着脑袋打了一辈子仗的武将;而在这群武将中恐怕也只有郭威还略通文墨懂些人事;史弘肇杨邠王章等人是一丝也不明白打天下与治国家之间的区别、更不明白什么叫做君臣之道的。几个老粗倒也未见得就有什么不轨企图;但是做出来的事却让人不敢领教。
史弘肇做了辅政;掌管禁军及京城治安;将他阵前治军的手段也在京城中依葫芦画瓢地施展起来;审起案子倒也简单;不管是口角斗殴;还是小偷小摸;甚至于偶观天象;无论事大事小事真事假;只要给他知道;也不用审问;都是一个杀字解决所有问题;砍起人来如切肉斩瓜。如此一来;京城里治安倒也大好;居然路不拾遗起来;这当然不是因为老百姓都想为京城增光添彩;而是不管无赖抑或良民;都被吓得不敢动弹。
史弘肇还有个特点;就是毫无来由地讨厌读书人;在这方面管财政的王章与他志同道合;认为读书人不晓世事毫无用处;下令拿不堪军用的敝败物资充当文官的俸禄。负责办理此事的官吏已经揣摩上司的意思将这些物资提高估价下发;王章还觉得便宜了文官们。又编派出许多新的收税花样;而且对于违反规定的老百姓不分轻重统统处死。
同样反感文官的辅政大臣还有杨邠。他脑子里的〃治理国家〃;只限于兵多将广钱粮充裕即可;诗书礼乐乃至处事之道都统统忽略不计。
在对待皇帝太后方面;这几位辅政大臣的态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常言说〃一人得道;(又鸟)犬升天〃;刘承祐母子既然当了皇帝太后;自然也想让自己的故旧亲朋沾些光彩;自己也培养些亲信。然而这些任命几乎都被杨邠史弘肇给拦了下来:太后的弟弟李业想当宣徽使;太后和皇帝亲自向执政大臣说情;也得不到通融。皇帝的亲信如聂文进、郭允明、后匡赞等人的晋升也被一压再压。众人因此对执政大臣们满腹怨恨。——其实他们应该庆幸才是;因为太后有位故人之子;只不过想谋个军职;居然就被史弘肇给杀了。有这位倒霉蛋比着;还有啥可说的。
辅政大臣们权势熏天;该管不该管的闲事也都统统管起来;连刘承祐的后宫之事都横加干涉。
刘承祐曾经赏赐锦袍玉带给伶人。该伶人倒也醒事;知道史弘肇才是管事的老大;反倒主动跑去向他道谢。谁知史弘肇并不领情;大骂道:〃士卒守边苦战;犹未有以赐之;汝曹何功而得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