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的生母周贵妃摆出皇帝老娘的身份;派亲信太监夏时到会议现场宣布懿旨:〃钱皇后病废之人;不足称太后;应该独尊贵妃为皇太后。钱皇后无子;哪有做太后的资格?早该循宣宗朝胡皇后的先例被废掉了。〃
此话一出;群臣顿时炸开了锅。顾命大臣李贤得英宗亲口嘱托;又深知钱皇后的贤德;坚决反对周贵妃的主张:〃先帝遗诏已定;怎能随意更改!〃大学士彭时也立即表态支持李贤:〃列祖列宗与天地神灵在上;皇上既以孝治人;岂有尊生母不尊嫡母;〃。两个首辅开了头;群臣也纷纷附和。夏时和他背后的周贵妃终于敌不过众怒;败下阵来。
周贵妃原本想向儿子宪宗搬救兵;但在这个关系嫡庶之分的问题上;宪宗比浸透了老陈醋的娘要清醒得多;他反倒劝说母亲接受两宫并尊的事实。
对于周贵妃的仗势欺人;辅臣们都十分不满;想到钱皇后在为丈夫去世日夜悲伤不问世事;周贵妃却居然还分得出精神为自己争权谋势;群臣就更是一肚皮的气。于是在给两宫太后上徽号的时候;彭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两宫都称皇太后难以区别;因此该给钱皇后格外加上尊称以便区分。对于这项意见;宪宗立即表示支持;他的亲信太监覃包还特地向李贤耳语道:〃其实这也是皇帝的意思;只是迫于贵妃娘娘;不敢主动提出罢了。〃
天顺元年三月;即英宗去世两个月后;钱皇后被尊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被尊为〃皇太后〃。周贵妃对此也只能干生闷气。
经此一役;辅臣们都知道周太后不是个好相与的;预料到她终有一日会与英宗〃与钱皇后合葬〃的遗诏重起事端。于是;在为英宗兴建陵墓的时候;李贤和彭时就预先提出;要在地宫中同时营建三间墓室。
对于这个建议的内中玄机;宪宗和朝臣们都非常清楚。周太后也非常清楚。她绝不甘心死了还要在老公面前当钱太后的陪衬;哭哭啼啼地坚决反对。宪宗和朝臣们也不敢逼急了她;这事终于不了了之。
周太后虽然在太后尊号及待遇的事情上吃了个瘪;却并不肯就此收手。尽管钱太后从不与她争夺主宰后宫的权力;周太后也并不买帐。
成化元年七月二十一;遵照英宗的遗嘱;宪宗与吴氏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然而这位少年皇帝并不爱自己年轻漂亮的皇后;偏偏爱一个比自己大了足足十九岁的宫女万氏。万氏诡计多端又泼悍无比;吴皇后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在万氏的谗毁下;宪宗对吴氏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好感更是荡然无存;成婚仅仅一个月就决定废后。
对于儿子废后的要求;钱太后觉得毫无道理;表示反对。这时候周太后的意见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周氏在此时的表现也很值得回味——据野史记载;周太后本来也觉得吴氏没有过错;是个合格的皇后。然而由于钱太后表态支持吴氏;周太后便立即改变主意;坚决要和钱太后唱对台戏。
在心怀鬼胎的周太后和死心眼的宪宗母子俩一唱一和下;难撑大局的钱太后终于没能保住丈夫为儿子选中的吴皇后。可怜的吴氏仅做了一个月零一天有名无实的皇后;才十五岁年纪就被废居冷宫了。
由于在废吴后一事上;钱太后没有支持宪宗;宪宗对嫡母也遂渐心生芥蒂。成化三年(公元1467);宪宗晋封生母周太后的哥哥周寿为〃庆云伯〃;追赠周太后的父亲周能为〃庆云侯〃。对于嫡母家族的晋封;他却连提都没有提起(直到宪宗之子孝宗即位以后;钱太后的侄孙钱承宗才被封为〃安昌伯〃)。钱太后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了。她并不在意娘家的爵位;真正令她难以面对的;是儿子那张酷似父亲的脸上冷漠客套的表情。
成化四年(公元1468)六月;思夫成疾又抑郁寡欢的钱太后离开了人世;终于从苦闷的生活中解脱了。
按照英宗的遗嘱;钱太后应该是唯一一个能够与他合葬的女人。然而钱太后刚死;周太后就坚决反对合葬之说;要求儿子为钱太后另择墓地。而这;又恰恰证明了李贤和彭时在当初营建英宗陵墓时的先见之明。
此时的宪宗;对母亲已经十分倾向了;他和周太后一起想好了种种理由;才派夏时和怀恩召来一众辅臣;宣布要商议钱太后的丧葬事宜。
对于皇帝的鬼把戏;彭时立刻就识穿了。他不等宪宗开口就先声夺人:〃钱太后与先帝合葬礼裕陵;神主祔入太庙;这是先帝的遗愿;早就定了的事情;还有什么可议的?〃宪宗见不是话头;只得匆匆中断会议。
第二天;苦思了一夜对策的宪宗再次传召众臣重议此事;彭时不容皇帝分说;又把自己前一天的话复述了一遍。
宪宗被宰相一顶接一顶免费奉送的孝义大帽子砸得七窍生烟;想了一夜的借口也被砸完了;他只得干脆把后宫中的老底迳自兜了出来:〃你说的这些;难道朕会不知道吗?我只是担心钱太后一旦入葬;就会使朕的母后失去与先帝合葬的机会!〃
彭时见皇帝亮了底牌;反倒安心了:〃皇上对两宫太后都非常孝顺;早已是闻名天下的'圣德'之举。而要成全孝义之名;就不能不合乎礼仪。〃内阁重臣商辂也表态道:〃若不让钱太后祔葬;日后必将损害皇上的德名。〃大学士刘定之跟着敲钉脚:〃孝顺之道贵在守大义;而不是守长辈一时之命!〃
宪宗被辅臣们一通轰炸;眼前金星直冒。本来就有点口吃的他吭吭了半天;才好不容易冒出一句话来:〃连生身母亲的命令都不听了;还能算孝顺儿子吗?〃
听皇帝这样说;彭时很快就想到了曾经的计划;遂向宪宗建议:〃可以将钱太后葬于先帝之左;虚右位以待周太后将来。〃
彭时、商辂、刘定之随后又联名向宪宗上疏章:〃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为太后;诏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于义俱得。今梓宫当合葬裕陵;主当祔庙;此不易之礼。比闻欲别卜葬地;臣等实怀疑惧。窃谓皇上所以迟疑者;必以今皇太后万寿后;当与先帝同尊;自嫌二后并配;非祖宗制。考之于古;汉文帝尊所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祔长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祔太庙。今若陵庙之制稍有未合;则有乖前美;贻讥来叶。〃
然而对于这个方案;周太后坚决不肯接受。这份疏章没有得到宪宗的首肯;而是交由廷臣会议。
宪宗原本以为群臣能明白自己的主张;自己可以靠着〃人多力量大〃驳回辅臣们的建议;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建议竟得到了以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为首;共计九十九位与会廷臣的一致响应。
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果;夹在群臣和母亲之间的宪宗如风箱中的老鼠般左右为难;实在没有法子了;他只好向群臣撒无赖哀求:〃卿等所言极是;可是你们也该可怜可怜朕;朕多次向母亲请求劝慰;也没能得到母亲的依允。现在朕违背礼仪是不孝;可是违背母亲也是不孝;你们倒是给我想个法子?〃
对于孝得没了原则的皇帝;群臣深为不满;都激起一腔义愤之情誓要为孤苦无依的钱太后讨个公道。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当天就上疏进谏;第二天阵仗更大;以礼部尚书姚夔为首;四百七十名大臣联名的疏章摆在了宪宗的案头。都是为钱太后请命;要求让英宗夫妇合葬的。
在这样的刺激下;周太后更是勃然大怒。不管廷臣们说什么;宫中发出来的仍然是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面对周太后的一意孤行;大明群臣的牛性子再次发作。又过了一天;给事中魏元偕同僚三十九人;御史康允韶偕同僚四十一人;刚下早朝就集体跪于文华门外放声大哭;直哭得响震云霄;整个后宫都被笼罩在嚎啕声中。
心烦意乱的周太后要儿子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面对一脸苦相的皇帝连连叩头;拒不从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
在农历六月北京城的阳光下、在明晃晃的紫禁城青砖上;群臣从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开始跪起;一直跪到下午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哭昏晒晕了也不肯罢休。
看见群臣如此一致的誓死决心;宪宗再也顶不住了;周太后也万万没有想到钱太后在百官心目中竟受如此尊崇;她害怕再惹出更大的乱子;终于答应了朝臣们的要求。
七月;宪宗为嫡母钱太后正式上谥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并将神位祔入太庙;与英宗并列在一起。同时宣布钱太后将于九月与英宗合葬裕陵。
然而不甘心的周太后终于还是捣成了鬼。由于当初为英宗建陵时没有预留皇后合葬的位置;因此必须为合葬的钱太后以及未来合葬的周太后重新营建下葬墓穴;再从地下打通通向英宗墓室的隧道。在建墓穴的时候;周太后暗中授意经办此事的太监;将钱太后墓穴的那条隧道故意挖错;不但与英宗墓室方向错开足足数丈之远;而且在中途就把隧道堵住。而留给周太后的石穴则刚好相反;有一道宽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除此之外;在皇宫内供奉历代帝后神位的奉先殿内;周太后也不允许在英宗身边摆放钱太后的牌位画像。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三月;周太后老病而死;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她的孙子孝宗朱祐樘。周太后虽然为了取代钱太后在英宗身边的地位而出尽损招;但在照料孙子方面她还是非常尽心的。孝宗感激祖母的呵护;为周太皇太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合葬英宗裕陵。
在检阅裕陵地图时;孝宗惊讶地发现了裕陵地下的隧道隐情。他将此事告知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打算为钱太后打通隧道。并决定将周太后的牌位画像和自己母亲纪太后的牌位画像一起别祀于奉慈殿;而不是与英宗共祔太庙。
周贵妃一生都在为争取英宗的专宠而费尽心机;最终却仍然没有达到身后与丈夫一起共享子孙香火的目的。然而明孝宗打通钱太后墓穴隧道的想法;最终也因钦天监和阴阳师都认为会影响风水而不得不作罢。
〃生同衾;死同穴〃;英宗至死不忘的诺言;终于就这样化成了泡影。只有在儿孙祭祀太庙的时候;他的灵魂才能发现陪在身边的钱皇后。可是当灵魂返回长眠之地后;他等来等去;却只能等到一个周贵妃;怎么也等不来妻子的身影。只是周贵妃就算能让自己的尸骨与丈夫长相厮守;难道就当真能够对丈夫生前只投注于钱皇后的爱情完全释怀;能够了却自己在丈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