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事。他们威胁说,如果不把费多尔丘克撤职,他们就集体辞职。为了不妨碍工作,
费多尔丘克上调为内务部部长,并同时授予他陆军将军军衔。接替克格勃主席之职
的是他的副手、59岁的维可托·米哈依洛维奇·切布里科夫。他与其前任不同,是
一位精力充沛的行政首长,在总部深受尊敬。切布里科夫的官运开始于党的机关,
1967年调到克格勃干部局任局长,1968年起任克格勃副主席。
安德罗波夫当选为总书记,这给核导弹攻击间谍战注入了新的活力。1983年年
初,苏联盟国的几个间谍机构也加入该行动。在伦敦,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安全部给
了这一行动很大援助。2 月,驻北约各成员国首都的克格勃负责人接到指令,要进
一步监视来自西方的核威胁。总部错误地认为,年底前将在西德部署的“潘兴一2”
导弹,会把俄罗斯的军事目标置于它的直接威胁之下,导弹从起飞到击中目标的时
间已缩短到4-6分钟,而在这段时间内苏联领导人还来不及进人防空洞呢。然而,
克格勃的电报中却没有提到已经瞄准西欧的SS—20苏联导弹。在二月份给古克指示
中曾有这样的蠢话:总部对西方、尤其是对英国的生活不甚了解。同时,古克被告
知,英国“增加供血量并提高供血价格”显然是准备发动核战争的一个重要征兆;
要求古克立即向总部报告了供血价格的各种变化情况。显然,第一总局不知道,英
国历来都是无偿献血。总部荒谬地认为,教权主义分子和资本主义分子在英国的阴
谋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是便给古克如下指示:研究获得有关教徒和银行家制造
事端的情报的可能性。
在进行核导弹攻击间谍战的过程中,总部不断地给克格勃在北约各成员国首都
的情报机构下达任务。像驻其它欧洲国家首都和北美的情报机构一样,伦敦情报机
构也接到命令、要他们定点请数汽车的数量、所有政府机关大楼和与核武器有关的
军事设施晚上亮灯窗户的数量,并把所有的变化及时上报总部。情报机构必须设法
弄清政府官员和他们的家人准备撤离时走的路线、方向和交通工具,并要制定计划,
监视他们离开前所作的准备工作。古克觉得这有点过分。虽然他在报告中还不得不
赞扬总部这些漫无节制的要求。但古克却把核导弹攻击间谍战方面的大部分工作,
都推给了负责日常登记的年轻军官,这个军官甚至连汽车都没有(即使他有汽车,
没有外交部的允许他也不能离开伦敦)。
1983年2月25日,总部命令在美国的3个情报机关制定“积极行动”计划,不让
里根在1984年11月的总统竞选中获胜,因为总部确信里根不会放弃首次核打击。尽
管在日内瓦正在举行控制军备的谈判,但没有迹象表明能够达成任何协议。因此,
不管是谁在总统竞选中获胜,共和党的人也好,民主党的人也好,都比里根本人获
胜要好。在美国的克格勃间谍负责人,应该与其它政党候选人的竞选班子建立联系。
在美国以外的克格勃负责人也接到命令,要寻找机会在美国安插间谍。所有这些接
触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搜集情报破坏里根在竞选活动中的威信,并通过新的渠道
把搜集到的丑闻散布出去。同时,在北约各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所有情报机构都竭
尽全力,广泛进行“里根就是战争”的宣传。总部为各地间谍机构制定了五项积极
行动提纲,以使里根的对外政策威信扫地。这五项提纲针对的是:里根的军国冒险
主义;挑起新一轮军备竞赛;支持全世界的镇压制度;企图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在
北约成员国间制造紧张关系。上述提纲还涉及到里根对内政策方面的问题:歧视少
数民族;当局贪污受贿;与军工企业“态度暧昧”。
对外情报机构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充斥世界报刊的大量的反对里根的证据归为
己有。实际上,他们的战果还非常的微薄,至少在北约各成员国的情报机构,还没
有一个能够把“里根就是战争”这个总部赋予很大意义的口号推广开来。在总部暗
中准备颠覆里根政权时,总统本人却在公开号召所有美国人“祈祷拯救生活在苏联
极权制度黑暗中的人们”。3月8日,在奥兰多和佛罗里达州召开的一年一度的福音
会会员民族联合会代表大会上,里根诚心诚意地公开说。苏联领导机构是“现代世
界的罪恶荟萃地”。
两周后,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美国的核威胁
规模扩大了。这块太空防御盾牌的目的是,将苏联导弹在向美国目标发射的过程中
将其拦截击毁。
为了从吝啬的国会获得拨款,里根当局开始了形式活泼的电视广告攻势。电视
屏幕上是美国(而非欧洲)小孩动人可爱的小脸,他们在星光下安详地睡着。刚开
始,总部认为“星球大战”计划太不现实(后来总部改变了自己的这一观点),但
是,在总部看来,“星球大战”计划耀眼的防御证明:里根越来越相信,美国能够
在核战争中获胜。
罗纳德·里根的同盟者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连任竞选时,总部也想尽一切
办法去攻击她。无论在联合王国本土还是在国外,克格勃都开始了对付撒切尔夫人
的“积极行动”,实际上这次行动从1979年她第一次在竞选中获胜后马上就开始了。
只是许多次“积极行动”策划不周密,因此也就没什么成效。戈尔季耶夫斯基曾亲
自参加了一次行动,那次他利用了后来升为克格勃奥斯陆负责人的列昂诺夫·马卡
罗夫于1973年招募的、丹麦间谍阿诺·赫尔洛夫·彼得松,此人在克格勃内有一定
的影响。彼得松是一个心地忠厚的左派知识分子、他对金日成、波尔波特和穆阿迈
尔·卡扎菲这样的反帝英雄钦佩不已。1973年到1981年间,他和马卡罗夫、斯坦尼
斯拉夫·切布托克、瓦季姆·乔尔内、弗拉基米尔·梅尔库洛夫合作得很成功。他
一般不轻易同意按照克格勃军官给的题目撰写文章,但在A 处替他用英语写的抨击
性文章上却签上了自己的名,因为他的文学修养远远低于自己的政治修养水平。
彼得松和克格勃合作的第一项成果是他于1979年写的题为《冷战骑士》的抨击
文章,他把撒切尔夫人称作“领导欧洲反苏斗争的十字军骑士”。显然,总部很为
自己的“作品”骄傲,但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明显的错误,如,说保守党内阁成员雷
吉纳利德·莫德林格“似乎是右翼工党分子”。文章毫不犹豫地指出,撒切尔夫人
亲自呼吁英国人重视“种族感情’”,是为了增强“资本主义的影响力”、发起对
付“不列颠工人阶级的斗争”。被A 处猛烈攻击为“冷战骑士”的还有那些被称为
最可憎恶的东西的人士:上院议员查里冯特(常被称作“裁军部长”)、享利·杰
克逊、达普·戈尔杜沃捷尔、罗塞夫·伦斯、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尔和弗兰兹·约
瑟辐·施特劳斯。
1980年又发表了一篇抨击文章《看家狗的忧伤》,这是完全朝着撒切尔夫人来
的。克格勃写这篇粗制滥造的文章是一个失误,因为它用的是小品风格,而克格勃
用这种风格是很少成功的,关于这一点从文章的副标题是《铺房顶的工人无力补好
自己的屋顶》(“撒切尔”,英文意思是“铺屋顶的主人”一译者注),就可以得
出结论。接着,文章用正面攻击代替了讽刺:“撒切尔夫人不擅长管理政府,却和
商界大亨保持着私人联系,迎合大垄断者的利益”,“沿着战争之途向前走去”。
克格勃和彼得格合作完成的“大作”,自始至终充满这种论调。1981年11月,彼得
松因被指控和克格勃有牵连而遭逮捕。可是,1982年丹麦司法部长撤下了对彼得松
的公诉,理由是主要罪犯应该是克格勃的军官们,而他们都已离开了丹麦。于是彼
得松被释放,这使丹麦国家安全部门大为恼火。
1983年5 月16日,苏联驻伦敦大使维克多·伊万诺维奇·波波夫召集高层外交
官、克格勃和情报总局军官开会,商讨6 月份将要举行的英国大选问题。会议一致
认为,从各方面来看,保守党和撒切尔夫人会在大选中获胜,无论是大使馆还是克
格勃情报机构,都无法改变这一结果。但莫斯科不这么认为。5月22日(或是24日),
大使馆收到了莫斯科给工党就裁军问题的一封回信,莫斯科认为,这封信将有助于
工党的竞选活动。然而,当把此信的电文送到工党总部时,他们却拒绝在竞选前签
收。5 月23日,克格勃负责人接到电报,通知说,他们很快就会收到一份涉及到工
党候选人竞选演说的重要文件副本。电报是用英文和俄文混写的,辨认了很长时间
才明白。但文件直到5 月27日才准备好,情报机构认为工党在竞选中已根本没有可
能用它,因此也没采取任何措施。6月9日,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轻而易举地摘取
了首相桂冠。
英国全国大选刚一结束,伦敦情报机构就接到总部电报,说里根当局仍在准备
发动核战争,并再次强调了核导弹攻击间谍战的重要性。政治情报处的军官们也认
为,如果东西方关系出现重大危机,可能爆发核战争。
1983年8 月12日,总部签发了.由克留奇科夫亲自起草的核导弹攻击间谍战指
令,并立即发往北约各成员国家的克格勃情报机构。指令列举了西方情报机构的活
动范围,它们可能对备战突然而至的核攻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份指令清楚地反
映了克格勃和情报总局反对西方的计划。
9月1日,一架从阿拉斯加开往汉城的南朝鲜航空公司007 班机,由于严重偏离
航线飞人了苏联领空,在日本海上空被击落,位于东京以北360 海里处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