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长的文化水平看样子也不高,说起话来还是结结巴巴的:“啊,这个……要复苏我镇的经济,啊,这个……当新型农民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啊……”
黄亮没有心思听他们的,便帮种植户搭棚去了。
十多天后,黄亮才回家。乡亲们的棚架多数搭好了,黄亮家的进度要缓慢些:才搭好三分之一。今天他补充了力量,迟书君给陈英说:
“二妹,今天你负责照顾爷爷,我到地里去帮忙。”
“你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爷爷的。”陈英欣然同意了。
不一会儿,黄江回来了,今天他非常礼貌,首先甜蜜蜜地喊了声祖祖和二孃,然后摸出一张字条递给陈英说:“我妈说给你们借五千块钱,说是在城里买房子急需要……”
陈英接过纸条一看,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几个字:
借款五千元
江雪
陈英一看这个数目就惊了,但是回过头来一想,人家受紧才来借钱,不爽快的话妹子会说你吝啬,又会影响家庭团结。所以,她仍表现得很从容的样子,上楼取了五千块钱给黄江,还嘱咐道:
“路上要小心,千万不要弄丢了。”
黄江收钱后高兴地跑了。
黄大一不放心:“这个江雪,借钱也不亲自来,孩子拙笨的话活该!”
陈英说:“大概她有些别扭不好亲自来吧。问题不大,黄江已经十多岁了,出不了事的。”
中午收工后,陈英把黄江来借钱的事给丈夫说了,黄亮当即埋怨妻子:“你脑壳太轻了,八成上了当。”
陈英拿出借条来递给丈夫:“你看看,不会的,这里还有字据哩。”
常淑琴心里直乱跳:这小子准是骗钱搞不正经的事。她不敢再火上加油了:“也许是他们家真的要买房子。大家别急,等活儿活松了我去探探虚实。”
黄大一拍着脑门说:“他赖不了,有我作证。”
这时陈英大惊失色,一时说不出话来。
黄亮前去安慰妻子:“没事,承认这几千块钱被骗了,也穷不倒我黄亮。”说着,他去搂着陈英像新婚夫妇一样,“别想那么多,不会有事的。”
黄一之也说:“大家都不要尽往坏处想,黄中是个讲体面的人,不会耍赖皮的。”
等到大棚苦瓜播种后,常淑琴揣着那张字条去了街上。她到江雪门口时,明明听见里面有动静,但是按了门铃后迟迟没人开门。等了好久,门才开了,黄镇长和龙书记从里面出来,摆着手直往楼下走。江雪探出头来笑道:
“下次又来,三人游戏真过瘾哪!”
他们在楼下淫笑了一通不见了。
常淑琴一进屋就遭江雪劈头盖脑的骂:“你来干什么?破坏了我的好事。我这里硬是有搞头啊?这么舍不得?”
常淑琴看着江雪那一身肉麻的打扮,把想说的话全忘了。挨了江雪好大一阵骂之后,才清醒过来恭谨地问道:
“这阵子你的钱是不是很紧?”
“关你什么事?我们随便玩玩。”江雪误解了母亲,“我又不是卖淫的,你嘴巴子放干净点!”
“你别多心,如果你没钱花,我们再借点给你。”
“给你们借?找错了门也不会撞到你家来的。”
“你不是给黄亮借了五千块吗?”
“啊?给黄亮借?他算老几?有几个钱?”
常淑琴把字条递给江雪:“那天黄江来拿了五千块钱,说是你们要在城里买房子。”
江雪看了看字条喝起来:“这是陷害!你们是不是没钱花了想来骗我?看来你们的心真是黑透了!”
正在这时,黄江腰间别着尖刀耀武扬威回来了,江雪马上前去问他:“江儿,又赢了多少?”
“几百。”
“你是不是到奶奶家借了钱?”
“没有。”
“这字条是不是你写的?”
“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能写家条啊。”
“是啊,黄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哪能写字条?”江雪指着字条上的字迹不住回嘴,“你看这狗脚爪字,是我的笔迹吗?你们分明是诈骗。”
常淑琴牵着黄江说:“小江,那天你来了奶奶家,是吧?”
“嗯。”
“来干什么?”
“给祖祖送樱桃来。”
“说谎了吧,大冷天哪里来樱桃?”常淑琴直截了当地说,“那天你来给你陈二孃借钱,还有你祖祖作证……”
“没有,我真的来送水果。”
“对啰,人家一片好心你们当牛肝肺。”江雪庇护着儿子装起疯来,“快出去,你没有资格审问我的孩子!告诉你,要是我儿子得了坏名声非找你算账不可。”
常淑琴忍气吞声出了门。这时,她头脑昏昏沉沉的,倒还想起了去药店开账。店主问她:
“你是黄局长的亲妈?”
“嗯。”
“你那个孙子才凶,风传前几天捅了人。”
“啊?捅死了没有?”
“没有。听说伤势很重。”
“结果怎么样?”
“听说私了。”
常淑琴回到家里,愁眉苦脸地坐在凉亭里,她正要开口,黄亮料到已遭横祸,便抢先发话了:“娘,您什么也不要说了,就当没发生这回事。”
陈英见母亲日渐增多的华发也很痛心:“都怪我没长脑子,害得一家人担惊受怕的。”
黄亮说:“大家都不要自责了,只要这件事能安全发生,又能平安结束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安安心心搞好种植业,大家别愁没有钱花。”黄亮说着,抱起小宝贝来取乐。
辛勤的汗水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黄亮他们淬砺拼搏,以苦瓜为主的大棚蔬菜赚子大钱。黄亮家种植的规模要大些,纯收入近三万块。黄亮不顾哥嫂的万般拒绝,给了哥哥一万元。今年,黄亮决心要实现去年的年初设想,好让老人们真正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于是,他在黄为的协助下,先安装了自来水。他们兄弟俩刚抱着钱准备去买彩电时,有个菜农好友向他们反映:
“陈木匠的房子快倒了,老两口已搬到了露天坝。”
陈木匠老两口无儿无女,双双都六十出头了,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是够艰辛的。竟管黄为他们多次暗地里资助,但也免不了老年人那心有余而力不足之苦。黄为首先去考察了一下回来给黄亮商量:
“弟,陈木匠的房子确实快塌了,要不就请他搬到我家来住吧。”
黄亮考虑了一阵说:“算了,不如花钱给老人修几间。”
两兄弟的意见有分歧,全家人多数都同意黄为的意见。黄亮坚持着自己的主张,不住地说服大家:
“哥那房子隔不了几年也成危房,老人们搬来住着也是不放心的,真的出了问题我们负不起责。陈木匠他们都六十多岁了,还是让他们享受一下新社会的快乐吧。”
黄一之说:“天底下的穷人多得很,你资助得了吗?能尽力为他们办事就很不错了。”
黄亮说:“爸,我们现在基本富了,一定不能忘了国家和人民。在我眼皮底下,只要有一个人受穷,过起日子来就不舒心了。穷人也是人哪,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援助之手,大家相依为命过一生多好啊。”
全家人都被黄亮说服了。
于是,黄亮他们遑遑行动,组织了人力物力,仅用十多天的时间就给双老修了三间砖房。虽然黄亮花了将近一万元,但心里够踏实的。当老人们搬进新房时,问黄亮:
“这房子是不是你花钱给我们修的?”
黄亮笑道:“不,是党和人民给你修的……”
“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老人不停地欢呼着。
黄为还说:“老人家,您们尽情地高兴吧,安安心心过好日子。”
陈木匠热泪盈眶:“想当年你想来学木匠,我也乐意收你为徒,可那年月上面生怕你发了家,有手艺也没门;现在可好了,能凭本事吃饭。可惜我现在没有能力了,要是再年轻二十岁该多好哇。”
黄为安慰道:“请您放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人民是不会光眼看着您受穷的。”
……
黄亮去年的年初计划再一次罢论,他为了不让老人们失望,去城里买了一台大彩电放在爷爷床前。从此,黄大一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了,他除了在花园里大饱眼福之外,还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节目,倾听党中央的声音。
事后,菜农们知道了黄亮帮人造房的真相,都带着钱来补尝。黄亮一一拒绝了,还说:
“你们的经济也不宽裕,钱留着搞再生产吧,等你们富得冒油的时候,多贡献点给国家吧。”
第二天,黄亮便去了高峰村了解西红柿的收获情况。他路过街上时,卖西红柿的人山为海的,大背小挑的摆了街心,那叫卖声如雷贯耳:
“卖西红柿哟,五分钱一斤……”
“卖西红柿啊,一角钱三斤……”
……
正在这时,宋老头把黄亮抓住了,指着他那一担西红柿恳求:“买我这一大挑西红柿吧,五块钱,人吃伤了还可以喂猪。”
黄亮拿了一个吃着,给了宋老头五块钱转身走了。他身后传来喊声:
“喂,把西戏柿挑走啊。”
“我不要,你留着叫卖吧。”
黄亮的步子迈得更快了,兼程到了高峰村,他担心着几千亩西红柿种植户的效益。到高峰村时,黄亮到了一大棚前询问菜农:
“现在西红柿收获快结束了,效益怎么样?”
这时人声哗然:
“别提了,还卖不够药材钱哩。”
“怎么会呢?”
“本地市场已饱和,长途贩运要变质……”
“这是我早料定的事,镇政府没来过问?”
“来了,菜农们把镇长书记围着不让走,后来答应五角钱一斤的价格收购。”
“可以,大量卖给他们吧。”
“不成啊,收购了一天就停了。”
“哦,只要有销售渠道该继续收啊。”
“不晓得怎么搞的,今年把我们害苦啰。”
黄亮听着哀怨声心里不安起来,又转身急急忙忙往镇里赶,想及早了解西红柿的销售情况。他刚进镇政府大门,就看见花园里建起了另两座漂亮的“假山”,制作很特别,全是用西红柿堆叠成的。有好几个镇政府的工作兵各守着一台大磅秤,严阵以待,准备出售的样子。黄亮迅速过去便向他们打听:
“看样子你们准备出销,到底卖给谁呀?”
“教师。”
“人呢?”
“在礼堂里开大会。”
一会儿,几百个教师从大礼堂里涌出来了,不少人仍在龙书记和黄镇长面前说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