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字文仲,他其实也是个苦命人,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母亲改嫁之后,就随继父姓郭了。但母亲和继父不久也死了,结果由姨娘韩氏带大。这孩子从小就没了父母,长大以后身体魁壮,爱兵好勇,不事田产。被李嗣昭的儿子“土皇帝”李继韬招入军中。郭威此人负气用刚,好斗多力,经常会干出一些违法的事,但李继韬就喜欢这样的勇士。当时上党有个屠夫身体十分键壮,大家都很怕他。别人怕他,郭威可不怕他。结果乘醉欺负那位屠夫,让那位屠夫割肉,稍微割得不好,郭威就大骂。屠夫也大怒,对郭威说:“你有种就杀了我,别老在这里作威作福。”郭威还真的把屠夫给杀了。(郭威的这个故事,以后被演绎成了鲁提辖打镇关西与杨志杀无赖牛二。)郭威杀人之后,本来是要杀头的,但李继韬认为郭威很了不起,把他给放了。后来李存勖带兵讨伐李继韬之后,郭威又因为英勇被选为了李存勖的亲兵。后来李存勖被乱兵所杀,郭威又跟上了李嗣源,后来石敬瑭称帝之后,郭威一度落魄。柴氏见郭威英武雄壮,并认为郭威这个人很了不起,于是对家人说:“这个人现在虽然有些落魄,将来却是前途不可限量。我不会看错人的。”于是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为郭威买马,买武器,好支持郭威成就一番事业。郭威便带上柴氏以及这些财物去投靠了刘知远。期间郭威也改变以前的许多不良习性,成为了一位真正的人才。这位柴氏便是柴荣的姑姑。
由于郭威在刘知远称帝过程中立有大功,所以在刘知远死后被任免为顾命大臣。后来因为刘承祐的做法彻底激怒了郭威,郭威才被迫走上取而代之的道路。虽然说郭威夺帝位有点逆取的意味,而且还在期间演了好几场戏,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郭威的这个皇帝绝对是比刘承祐要当得好。
郭威在打败慕容彦超之后,顺便也去拜祭了一下那位所谓圣人孔子。这一举动对于武人出身的郭威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这是一项收拢人心的大举措,如此一来,文人也可以看到郭威在开始重视他们了,相反在五代时期很多重要官职都是由武人掌握,文人的权力小得可怜,一旦有了争执,文人便处于绝对不利的局面。这文武的搭配是十分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动武用兵,那便是穷兵黩武,这种国家国力消耗太大,迟早是要灭亡的,比如隋朝。有人说隋朝是因为腐败加暴政才灭亡,其实我认为这对高丽发动的那三次战争才是导致它灭亡和直接原因,发动战争太消耗人马钱粮了,打赢了还好,打输了有时就什么都没有了。相反一味只重视文官,养一帮“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草包。”一旦敌军来犯,便要兵败如山倒,国家也是要灭亡。更有一些文人,只会清谈,来个什么风花雪月还行,等到敌军来了,就开始准备换上另一个主子,这种人太多了。像西晋,南唐等时期国家就重用这样的人,所以要被别人打得要死。
对于五代来说,文人的地位确实太低,提高一点也是应该的,但到了宋朝他们反而就当家做起了主人,变成了重文轻武,武官处于了绝对低下的地位。当然,相对来说,文人比武人好管制,像文人谋国好像也就是王莽干过,而且还没有成功。而武人有时想的便是“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乎。”成功者太多了。而且文人谋起反来,容易压下去,武人有军队,不容易对付。
郭威开始改革了,确实是应该改改了,这国家太疲劳了。后汉的律法也太严酷了,盗一钱即死,有了这个罪名,杀起人来就太容易了。比如想杀某人,就不用说这人是杀人放火罪大恶极,只要说这人偷了一文钱就可以了。郭威就把这种严酷的律法给废除了。历朝历代,地方照例都是要向中央进贡土特产,最有名的当数杨贵妃的“无人知是荔枝来。”其实这土产从老远的地方千里迢迢送过来,加上古代的交通欠发达,往往一些特产还没送到,就已经坏掉了,真正能让皇帝享用的部分只是其中一个零头。而地方官吏却拿这个鸡毛当令箭,趁机捞上一把,当然这毛还得向百姓身上拔。郭威下令以后再也不要送这个什么土特产之类的东西,太劳命伤财了。这种诏令公告天下,百姓纷纷向郭威竖起了大拇指,总算又遇到一个好皇帝了。郭威还废除了租牛制,这租牛制本来是当年用来安置流民的一项举措,但是后来这些流民逐渐稳定下来了,这朝廷的牛其实也早就老死了,但这租牛的钱照收不误。郭威就干脆把这些牛送给百姓们用,而不再向他们去收什么租牛税。而且私人的牛因为国家需要牛皮来做甲衣,国家家经常需要向百姓们征牛皮,早在李嗣源时期,李嗣源为得到牛皮还会向百姓发一点盐来做为补偿,而自石敬瑭之后,连这点盐也省了,直接征用便是。郭威下令说,你们自家的牛,以后国家会出钱来收购的,不会再无缘无故征走了。对于由于长年战争而造成的大量流民,郭威也是开始积极安置,鼓励生产,让他们去积极开荒,提高国力。对于黄河水患,郭威也是下了大力气,组织人们去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另外郭威还让人积极去修书,好在其中寻找治国良方。对于内部的一些贪墨之人,郭威也是没故息,而是毫不留情地杀了,比如对叶仁鲁这个老部下也没有例外。当然郭威做事一点都不绝,虽然杀了叶仁鲁,但却对他的家人实施善待。
郭威此人非常重视国家生产的发展,曾经有官员对郭威提议可以向百姓们多征点物资,这样国库就会显得更充足。但是郭威回答说:“把这些钱放在国库这对于国家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有利,而如果这些钱在百姓们手上,这百姓有钱了,国家的富强才是真正的富强,而不要光看着国库不放。”郭威所做的一切在五代甚至于在整个封建王朝都是很了不起的,他一直都想让所建立的周与五代中的其它四代不一样,最终成一统天下的朝代。他的一步步改革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
当然他的一些周边势力肯定是不可能看着他的实力一天天的壮大,而无动于衷。比如说刘崇,他又开始试探性地带后攻打府州,但是郭威不是好对付的,府州守将折德扆把他给打败,并俘获了刘崇的岢岚军,刘崇知道郭威不好惹,接着去向他的耶律叔叔示好,以求自保。
郭威在内部重用范质(这人到了宋朝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相)、李穀为相,大力推行改革,使国家迅速富足了起来。但是这时内部却有一个人老给他找麻烦。这个人就是王峻(字秀峰),王峻的出身也比较低,还曾经当过后粱权臣赵岩(又是一个变态)的男宠。不过后来跟上刘知远,与郭威是患难之交,在刘承祐杀郭威全家之时,还把王峻的全家也杀了,于是那一段时间王峻也是死心塌地的来帮助郭威成就大业。郭威当上皇帝之后也没亏待他,由于王峻比郭威大了两岁,郭威便对王峻非常客气,经常是秀峰兄,秀峰兄地来称呼王峻。王峻也因此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了。
郭威对于王峻的做法一直都是比较容忍的,毕竟是共过患难的生死兄弟。王峻的做法也越来越过份了,他在枢密院大兴土木,还请郭威去参观,郭威看后没有说什么。回去之后,自己也建了一间小宫殿,王峻说你宫殿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建,郭威马上就说,你枢密院的房子也不少,为什么总要建个不停。
以前让他去组织科考,有一个考生给他送了好处,官员竟然没将那考生中举。王峻拿了钱就得为人家办事,毕竟这“信誉”是十分重要。王峻对主考官说:“你这次科考进行得不公正,还是重新来过一次吧。”但众官都说:“这结果都上报了朝廷,现在要重新来过一次恐怕不好吧。”王峻就直接去找郭威说:“这里有几个名单上面的人都应该罢官,皇上看着办吧。”郭威虽然知道那几位官员有冤屈,但是不愿和这位结拜兄弟起冲突,还是答应了王峻的要求。王峻在满足了这个要求之后,不但没有一点收敛,反而更加嚣张了。他直接要皇帝罢免丞相范质、李穀,而任免自己的党羽颜愆、陈观为相,这分明要架空郭威,但是郭威这人脾气好,对王峻说:“马上就要吃饭了,先吃完饭再来讨论这件事怎么样。”王峻还是不肯,一直在那里争到午饭后还不走。郭威一看不答应他,就一定不会走。于是对王峻说:“这件事等放完假,(寒食节)我就照你的意思办了,这回老兄该满意了吧。”这样王峻才退了回去。王峻的这种执着也彻底激怒了郭威,郭威没法和这位秀峰兄好好谈谈了。
(其实我想换一种风格来写,结果想得头都大了,这一本书如果风格突变,那还是这本书吗)
二、“幸运”的继任者
郭威等王峻走后,第二天寒食节,他又召王峻,接着让人把王峻抓起来关押了起来。为此郭威还特地找上了冯道诉苦说:“王峻欺凌朕太甚,无礼太过,竟然想要把我的左右臣僚全部除掉,剪掉朕羽翼来架空朕。朕的养子在外任职,王峻竟然想加害于他,还千方百计不让我和他见面。王峻又是总枢机,又兼宰相,而且还想遥领重镇节度使,这些事我都忍了,还让他去做了。还他还是不满足,实在是太不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像这种无君之人,那个皇帝能甘心容忍他的行为。”郭威的做法虽然不排除有郑庄公对付弟弟的用意,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这是郭威的真心话,如果王峻不是那样过分,郭威也不想这样做的,毕竟他严重威胁到了皇权了。
其实郭威此人还算是比较有人情味的,并没有将王峻处死,而只是将他贬出京师,贬他为商州司马,王峻也开始知道自己的做法确实太过份了,被贬之后心情十分沮丧,而且还有人对他说:“当年安重诲被贬官的时候和你的情况差不多。”安重诲可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王峻自己也知道。结果在忧闷之下,又得了腹疾,郭威听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