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许多仁人志士都想搭救杨继盛,可都没有用。
张居正为此专门找到恩师徐阶,说现在只有你能搭救杨继盛了。可徐阶不说话,只是摇头。张居正再求,他还只是摇头。张居正愤然而去,他也只是摇头。
张居正不是不懂徐阶是为了大局考虑,这时候正是徐阶与严嵩的斗争暗流涌动的时候,徐阶一直以来的政策是通过隐忍来等待与严嵩决战的时机,另一方面他的力量这时候也不足以撼动严嵩,所以为了整个战役的需要,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忍气吞声。但年青的张居正这时候更看重的则是杨继盛那条正直的生命,他不理解徐阶的是,自己的老师怎么能眼睁睁看着杨继盛危在旦夕,可他的表现却竟然只是一言不发。
后来,杨继盛最终以近似于“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了。执刑的那一天,杨继盛朗诵着自己的绝笔作走上了刑场。诗云: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真是一首好诗,好就好在那片爱国的赤子情怀。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至高境界。
后来,张居正为此曾愤然告病还乡,临走时还在告别信中讥讽过自己的老师,甚至毫不客气地反问自己的老师:“相公内抱不群,外欲浑迹,将以俟时,不亦难乎?”(《张太岳集书牍十五谢病别徐存斋相公》)
这话也就是说,面对严嵩这样的大奸臣,我知道老师你想忍,可你要忍到什么时候啊?
信的最后甚至说老师你这样“进则为龙为光,退则为鸿为冥,岂不绰有余裕哉!”这话是说老师您在官场上进退自如,实在让人佩服。这简直就是反话,就是讽刺和挖苦了,那意思是说老师你这么忍,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你怕了严嵩,还是为了自己的前程和自己的官运考虑吧。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据说徐阶看了信还只是摇了摇头,淡然一笑,什么话也没说。
这就是徐阶的忍功,他不仅忍严嵩,连年轻的张居正他也忍了。
藏
徐阶的第二个手段,是“藏”。
说到藏,一般人也会,不就是不露富嘛。可徐阶的技巧反倒不是不露富,他也学着严嵩在老家聚敛财富,尤其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开始明目张胆地玩弄他老子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官鬻爵、祸国殃民的时候,徐阶的三个儿子在老家也聚敛了一些田地,一向还算清廉的徐阶对此并不严加管束,甚至这事儿还弄得人尽皆知。
有的人据此说徐阶也很贪。当然,不能说徐阶就一点贪心也没有,但更重要的是,他要给官场上上下下的人,尤其是压着他的严嵩看,他也是贪图小利、贪图财富的人。一个人若是把钱当作很重要的目标,他的政治野心也就不会大到哪里去。所以一直以来,严嵩对徐阶也是很放心的。
徐阶不藏私,他真正藏的技巧是“藏实”,也就是隐藏起自己真正的政治实力。
徐阶在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的时候,很注意的一点是要求自己人不要跟严嵩集团发生正面冲突。他的学生,他提拔的干部,尤其是他那个圈内核心层的骨干,很少有在严嵩倒台前去使劲攻击、弹劾严嵩的,目的就是不暴露实力。
为了不暴露实力,作为副宰相,徐阶甚至往往不把自己的人安排到各部门一把手的位置。像张居正,严嵩一倒台,徐阶就违反任用程序,破格把他提进了内阁,可在严嵩倒台之前,他宁肯去让他当国子监司业,也就是国立大学的副校长,也不让他去六部这样的国家行政部门任职。
而让张居正任国立大学的副校长,看上去是个闲职,却很快凭这一职务成为了当时实际上的太子裕王的讲师,也就是下一任皇帝隆庆的老师。有了这样一个身份,到了太子登基后,张居正的发展就会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安排足可以看出徐阶在“排兵部阵”中对实力的隐藏了。
徐阶不仅善于“藏实”还善于“藏锋”,也就是连丝毫的政治锋芒也不暴露。
到了嘉靖朝的后期,朝野上下都看出能推翻严嵩的人一定是徐阶,可这一点严嵩自己直到很晚才看出来。因为他虽然也怀疑过,但总觉得徐阶不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徐阶一点儿政治锋芒都不暴露。
你看张居正求他去救杨继盛,他甚至提都不提。我们说“尽人事,安天命”,不论救不救得下来,你总要付出些努力吧。
他不,他知道当时的情况面对严嵩一切努力都会白费,而且反而会因此在严嵩面前暴露出政治锋芒来,索性就眼看着杨继盛牺牲掉。
再比如上一讲我们讲到俺答兵临城下,北京面临危机,他虽然不同意严嵩丧权辱国的决定,但他提出的办法也不驳严嵩的颜面,而且还四平八稳,丝毫没有与严嵩针锋相对的意思。
所以因为藏住了锋芒,也就藏住了实力,这样的忍,才有意义。
智斗
徐阶的第三个手段,关键在一个“智”。
也就是即使实力够了,机会到了,也要讲究智斗,不要明火执杖的,不要动不动就“单挑”,那就表现不出政治智慧来了。
因为徐阶的“忍”和“藏”,所以严氏父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时没有象样的政治对手,以至于他们贪婪的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虽然只是一个工部右侍郎,但却在朝廷内外号称“小丞相”。说这个严世蕃贪污纳贿、卖官鬻爵、走私贩卖、大兴冤狱,甚至是荒淫好色、霸占民女,简直就是无恶不作。
据说,明代那本有名的《金瓶梅》就是当时的大文豪王世贞,为了谋杀严世蕃而设计的。王世贞也是张居正和杨继盛的同学,他因为在杨继盛案中鼓动自己的父亲搭救杨继盛,结果连他父亲最后也被严嵩父子陷害至死。这就更可以说明,徐阶当初为什么要忍了。
清代以前,像《稗说》这类野史都提到王世贞为了报杀父之仇,知道严世蕃喜欢看有色情内容的书,就写了这本《金瓶梅》,先泡在砒霜里,等晒干处理后再送给严世蕃看。严世蕃看得很过瘾,边看边用手指头沾着口水翻书,等他看完了,也就中毒死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野史的说法,先不说《金瓶梅》是不是王世贞写的,这一点学术界也没有定论,但严世蕃肯定不是看《金瓶梅》看死的。
可大家都喜欢这么说,这也可以看出严氏父子已经到恶贯满盈的地步了。
但在嘉靖四十一年之前,起来反抗严嵩的仁人志士虽然可以说是前赴后继,可结果总是被严嵩父子所压制、所迫害,像著名的义士沈炼,还有我们前面说的杨继盛就是因此而被严嵩害死的。
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徐阶在隐忍了十年之后,在逐渐诱使嘉靖帝改变对严嵩的态度之后,在严氏父子恶贯满盈、民怨积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之后,终于开始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政治决战。
说起徐阶最后扳倒严嵩父子,关键倒在于一个梦。
这一年的年初,徐阶开始显露实力了,他先让他身为御史的三个学生先后弹劾严嵩,虽然都没有成功,但嘉靖帝对严嵩的态度却产生了明显的动摇。之后徐阶又为信奉道教的嘉靖引进了一个叫蓝道行的神奇的方士,直接通过神秘的宗教仪式揭示了严嵩父子的祸国殃民。在这一切的铺垫之后,那个关键的梦就出现了。
据清代姚之駰的《元明事类钞》卷九中记载,说有一天的晚上,徐派成员御史邹应龙趴在书桌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到自己“左牵黄,右擎苍”,一个人出去打猎了。来到一座高山面前,他突然义愤填膺,于是张弓搭箭,对着那座高山,就射了一箭。可这一箭轻飘飘的,只发出嗖的一声响,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你看,这个“高山”不就是一个严嵩的“嵩”字吗?所以直接射向高山的箭看来是没效果的。
于是梦里的邹应龙就很沮丧。他再往前走,翻过了这座高山,突然发现前面还有一座小山,山脚东面有一座楼,前面有一片田,田里有一堆米,米上还堆了草。邹应龙就很奇怪,觉得这样的场景不常见啊。
他也不管怎么回事儿,对着那堆米随手就射了一箭。
结果这堆米突然一声巨响就炸开了。这一下就像射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紧接着响声连天,米倒了,田也炸开了,然后楼也倒了,小山也倒了,邹应龙回头一看,连身后的那座大山也倒了,响声连天,声势惊人,邹应龙也就吓醒了。
醒过来的邹应龙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就想这个梦到底什么意思呢?
他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画着画着就明白了,原来“田”上一堆“米”再加顶上的“一”堆“草”,这些都合起来正是一个严世蕃的“蕃”字,而严世蕃号东楼,这个楼塌山倒,不正是象征着严世蕃的倒台吗?
看来,射向严嵩的箭没用,但射向严世蕃的箭却是有用的。这就是天机啊,我觉得弗洛伊德要是知道了这个梦,也一定会把它写进他那本有名的《梦的解析》里去的。不过要真的科学地分析一下,我觉得这个梦的背后说不定也有什么高人托梦、甚至是像徐阶这样的聪明人传授梦的可能。
不管这梦是怎么来的,反正邹应龙连夜起草奏章,只弹劾严世蕃,绝口不提严嵩的事儿。这也是第一篇弹劾严氏集团却不弹劾严嵩的奏疏。嘉靖帝向来对严嵩偏袒得很,但对严世蕃向来也比较嫌恶,于是在邹应龙上疏之后不久,严世蕃就被抓起来了。
可严世蕃并不惊慌,他甚至还很得意。《明史纪事本末》(卷54)里记载他在狱中自信地说“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甚至放出话来说他不久就会没事儿的。
严世蕃为什么这么自信呢?
因为他自己号称是“天下第一聪明人”。
不过他还确实有些小聪明,他摸熟了嘉靖的脾气,知道只要能把攻击矛头引向嘉靖自身,他就没事儿了。于是他故意让手下放出风来的说,现在他最怕的倒不是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甚至是草菅人命的那些事,他最怕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