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张诚做的梦就更有意思了,他梦到他们家的大水缸里浮上来一只白乌龟。
请注意,江浙方言里称“鹅”叫“白乌龟”,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张诚梦到的这个“白乌龟”,它就是白颜色的乌龟。
乌龟虽然常见,但白乌龟却是不常见的。乌龟的乌就是黑的意思嘛,这白乌龟简直就是黑白配!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乌龟?说老实话,反正我是没见过。就算稀有品种,我也只见过绿毛龟。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稀有颜色的动物当作祥瑞,一般要改朝换代什么的,就会有人献个白乌龟、红喜鹊什么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染的颜色。
但梦到白乌龟,就说明这是祥瑞出现了。于是,张诚那个要建立张家青铜时代的愿望又萌生了,他就取这个白乌龟的谐音,为张居正取了个名字叫“白圭”,这个“圭”就是玉的意思。
所以,一直到十二岁之前,张居正都不叫张居正,他叫张白圭。
说到张居正的祖父与曾祖父的梦,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梦里都有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由古代易学发展而来的民俗学里有一门学问叫相梦之学。我经常说我们中国人与现代心理学擦肩而过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儿,你看,现代心理学源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源头来自于他的一本书——《梦的解析》,也就是对梦境的分析,而我们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世界上有关梦境分析的第一本专著,那就是《周公解梦》。
这要比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早两千年啊!
只可惜,我们的周公解梦只流于对梦境表象的感性对照,却没有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也就导致了我们与心理学这门学科擦肩而过了。
根据周公解梦的解释,当然没有什么原因与理由,做梦梦到水,往往是种吉兆。当然,小朋友梦到水不算,那往往是要尿床的征兆。而张镇的梦是水加少保,张诚的梦是水加白乌龟,这两个梦就说明张家因为这个小孩儿的降生,转眼就要大发了。
事实上,据张敬修的记载,不仅祖父与曾祖父做了这样的好梦,连张居正他妈赵氏在怀孕前也做过更怪的梦。
说是梦见夜里自己的房间突然明亮起来,天上降下一青衣童子,绕着赵氏的床走了两圈儿,然后就不见了,第二天,赵氏就怀上了张居正。
我就觉得,他妈这梦明显有点臆造的成份了,这哪是什么青衣童子啊,这分明是天使在人间嘛,要不就是送子观音来了,连生孩子怀孕都靠这个,明显有点瞎说了。
不过,据张敬修的《文忠公行实》明确记载,赵氏是怀胎十二个月,也就是预产期拖后了两个多月才生下张居正的,这倒是真的,这也让当时人认为这个迟迟不肯降临人世的张居正肯定不是个凡种。于是,大家都预期这个名叫张白圭的宝宝会逐渐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神奇一面。
果然,不负众望,张居正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天才的一面来了。
说张居正还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奶娘抱着他在院里玩,正好他的一位堂叔在看《孟子》这本书,就拿着书对这位张家人都很期望的张白圭说:
“小孩子哪有什么天才,要认得字才算天才,看看这两个字,叫‘王曰’,认不得‘王曰’就不算天才。”
可以看出来,这只是一个大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他这位堂叔也只是随口逗逗这个小白圭而已。哪知道第二天,奶娘又抱着张居正出来玩,正好他的堂叔又在院子里看书,这时候不到两岁的张白圭小朋友走过来,指着书上的两个字念道:“王曰”!
这一下他那堂叔傻眼了,真的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啊!
从此以后,张居正就开始认字了,到五岁时就会写诗了,到十岁时写得一手好文章,整个江陵府都震动了。十二岁的时候,小小的张白圭轻松地就考了个秀才。
说他在去投考前,主管官荆州知府李士翱也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帝给了他一块玉印,让他转交给一个小孩子。
后来,李士翱看了张居正的文章非常喜欢,荆州府点名的时候,第一个叫上前来的就是张白圭,其实这个白圭就是白玉印的意思,而李士翱一看,这小孩儿正是以前梦到人那一个,于是他就琢磨那个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孩子已经叫白圭了,又怎么把玉印交还给他呢?
想着想着,李士翱突然间豁然开朗,就说白圭这个名字虽然不错,但对于你这样一个人才,小时用用还可以,再往下要一展鸿途则不宜了,于是他就为张白圭同学另取了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这就是——张居正!
从此,考上了秀才的天才儿童张居正就要告别张白圭的时代了。
他在众人的期待中,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第二年的乡试,也就是举人的考试,要真的为张家开启一段青铜时代了。在所有人都认为张居正中举是理所应当、轻而易举的事儿的时候,他却意外地遭受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挫折——这位当时公认的天才,居然落榜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落榜见天才
我们说,当时的人都认为张居正是天才,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张居正对自己的期待也是很高的。他去应考面试的时候,就随口写过一首诗,是咏竹子的,最后两句叫“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张太岳集·卷六·题竹》)。
什么意思呢?
“凤毛”是个典故,它的意思也就是继承前贤,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而十三岁的张居正说这话是说他要以竹之品格,扬凤毛之才,登上百尺竿头,一展青云之志。尤其是这句“直上尽头竿”,你看这个“直上”的信心与霸气,多少也暴露了这个少年的野心。
其实,所有天才的成才都伴随着一种自我心理预期的膨胀,不仅仅张居正是这样,唐伯虎、徐文长的成长经历中都有过这样的阶段。
从好的一面来看,这是一种信心与进取心的表现。但从更长阶段的人生发展来看,这种心理能否得到适当的调节也极为关键,尤其是调节的时机与方式,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比如唐伯虎和徐文长,最后都是因为科举考试失败的重大打击而改变了人生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张居正也经受过这样的打击,但这种打击来的时机与方式对于张居正来说,都是恰到好处的,所以他幸运地因为这种打击而成就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凤凰涅槃。
说起这次落榜,真是很有意思。
张居正少负神童之名,不仅被乡里乡亲所看重,也被江陵府当时最重要的几位重量级人物所看重。其中最看重他的就是后来做了大司寇、当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当时的巡抚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了。
那么,这位顾省长是如何器重十三岁的张居正的呢?
据张居正自己回忆说,顾璘第一次跟他交谈之后,“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张太岳集·卷三十五·与南掌院赵麟阳》),也就是一下子就把他当成是忘年交了。后来,有一次,这位顾省长还留十三岁的张居正在自己家吃饭,用正式对待客人的礼仪来对待他。不仅如此,席间,还把自己的儿子叫出来,指着张居正介绍说:“这就是我常说的那位江陵张秀才,他将来必是国家的栋梁,你要好好地跟他学,将来也可以去投靠他做一番事业。”从这些细节里,可以看出一方诸侯顾巡抚对张居正的器重。
可也正是这位顾巡抚,一手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
在乡试后的阅卷阶段,顾璘对朝廷派来主持招生工作的监察御史说:“这个张居正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我觉得他将来必是国家栋梁。但现在年龄太小了,这时候若让的中了举,入了官场,将来不过是多一个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而已,不如趁他小,让他受点挫折,对他将来的塑造定有好处。”
这位姓赵的监察御史听了这话就很犹豫。为什么呢?一是他自己也很喜欢张居正,认为应该录取他;二是因为另外一位主考官湖广按察佥事陈束坚决不同意不录取张居正,认为将来一切都说不准,但现在凭卷面成绩不录取他,实在是埋没了人才。
最后在几番权衡之下,赵御史终于理智战胜了情感,听了顾璘的话,没有录取张居正,这也就导致了天才少年张居正第一次参加乡试就遭到了落榜的命运。
在很多小说里,是这样演绎张居正面对这种命运的,说他开始也愤愤不平,甚至找到主考官那儿去理论。可事实上却是顾璘很坦白地告诉了张居正,说不录取他,完全是自己的主意。
而张居正的表现呢?完全出人意料!
这个十三岁儿童的表现居然是——因为顾璘的这个决定,在此后漫长的一生里他都对顾璘充满了感激。
如果说他长大后体会到顾璘的一片苦心也就罢了,问题是张居正这个十三岁的儿童在落榜事件的当时就能表现出远远超越一般人的眼光与理解力来,这也是我要说张居正果然真是个“天才”的地方了。
他在后来回忆这件事儿的时候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张太岳集·卷三十五·与南掌院赵麟阳》)这话就是说,我那时年龄小,当然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什么样,但知道顾璘顾巡抚是真的对我好,常想不负他的期望,鞠躬尽瘁,以死相报,这种想法,到现在还不忘记。
请注意,这话虽然说这种想法现在也“未尝敢忘”——这是到了他成年以后,但前面的内容都是在回忆他当年面对这件事儿的心态,也就是说十三岁的张居正当时就能够明了并理解顾璘的一片苦心,并坦然地接受了这个落榜的结局,而没有半句抱怨!
这种通达,这种睿智,我以为就是张居正真正能被称为天才儿童的地方!
所以后来,他也屡经挫折,可他都不会一蹶不振,世事对他而言,几多大风大浪,他都如履平地,这和他那种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态绝对是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