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括加藤清正在内,都表现得十分差劲。

在蔚山之战开始时,一直到五万明军杀到城下,日军尚还茫然不知,警备工作之差令人叹服。若不是加藤安政反应快,及时把主力拉进岛山城,恐怕蔚山一战而定。而在西生浦的加藤清正,一直要等岛山千辛万苦派出使者,才发觉明军大至,其反应之迟钝,实在是够可以的。

而其他诸将更是不像话,在明知蔚山势危的情况下,他们仍旧犹豫不决,迟迟不肯北上。若不是黑田父子站出来挑头,他们恐怕连西生浦都不会离开。即使已经越过彦阳抵达蔚山,这些战国名将们仍旧不敢主动上前,一直到明军开始溃退,方才大耍威风,去打一场太平拳。

就连太平拳,他们都打不好。史料里记载,这些日军一口气追出三十里,然后就停止了追击,放手开始抢掠明军遗留的物资——如果他们一直追着明军进入庆州,日军的防线将会大大拓展,而明军会一直溃退出庆尚道,再收拾局面将是千难万难。

这些人的表现,别说比不过加藤安政、黑田父子,就连加藤清正的仇敌小西行长都比他们积极。

日本人如此脓包,最后还是打赢了蔚山之战,那岂不是说明军的指挥官更加无能么?

未必。

明军的总指挥官杨镐不蠢,他虽非天才,用兵水准起码也在平均水准以上。在南原失守以后,杨镐单骑入汉城,着手部署防线,制止朝鲜君臣和麻贵的逃跑主义,最终力挽狂澜,很有名将风范。

而这位强将手下,也没有弱兵。明军这一次进攻蔚山,摆赛、杨登山、茅国器、陈寅、杨万金、陈愚闻、吴惟忠、李芳春、祖承训、解生等中层指挥官,均在自己的战线上打得有声有色。

名将、强兵,再加上对手屡屡犯错。可以说,在蔚山之战里,杨镐只要抓住其中一个机会,便可以奠定胜局。

但结局却是令人失望的。

因为杨镐的问题,不在于才能,而在于私心。

其实对于大明统帅来说,私心并不是个致命的品质。李如松也有私心,宋应昌也有私心,他们在第一次援朝的时候,也曾经为了自己的利益闹得天翻地覆。

关键在于,你得分出轻重缓急。

李如松默许辽东军抢过功不假,但攻打平壤的时候,他毫不含糊地倚重南兵,一直到大势已定,才开始搞小动作;宋应昌虽是南兵的总代表,在朝廷也打过不少李如松的小报告,可对于辽东军也从无粮饷克扣之举。

他们知道,有一种东西比私利更重要,那就是大局。

这一点,杨镐显然不懂。他的私心,完全凌驾于大局之上。

他有扶植李如梅的私心,所以宁愿让茅国器打到一半撤下来,放弃了最好的夺城时机。

他有生俘加藤清正的私心,所以拒绝吴惟忠围三阙一的建议,平白让明军在岛山城下冻的瑟瑟发抖,坐失战斗力。

他有和谈的私心,所以不肯调整部署,让明军白白浪费一天的宝贵时光。

等到日军援军杀到了,他既不避战,也不围城打援,反而为了自己面子继续强攻岛山。

到了最后,他为了让自己活命,连五万大军都不顾了,自顾逃回了庆州,以致大军崩盘。比起李如松在碧蹄馆主帅亲自殿后的表现,他实在是太不合格了。

杨镐在蔚山的表现,其实是他后来在萨尔浒的一次预演。大明的国运,居然交到这样一个人手里,其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双方的伤亡情况。

日方的伤亡,主要集中在岛山城内。当时清正的第一军团分成了两部分,三分之一跟随他在西生浦,三分之二留在了蔚山。再加上锅岛、太田两部兵力,守城兵力大约是在八千到一万左右。

战后岛山城还剩下多少人,这个没有直接的数字。但从这一战结束以后,加藤清正的第一军团再也没参加过任何大的战事。等到麻贵大军再临蔚山的时候,清正毫无战意,很快便撤离到釜山,匆匆上船回国。

第一军团是战斗力最强大的军团之一,本该留在最后掩护,日军高层居然先安排他们先撤往国内,只能说明一点:一军团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从一些战场细节上统计。明军攻打浮鸥亭、太和江寨等处时歼灭五百;摆赛、杨登山所部又歼灭五百,茅国器进攻时歼灭六百,再加上在江面消灭、随后几天攻城和与朝鲜人俘获的日军,差不多有两千人。注意,这两千人是明军正面消灭的人数。根据随军僧侣日记来判断,在城中活活渴死、饿死、冻毙的日军士兵,也至少有三千人左右。

所以我推测是役日军在岛山之战中的直接伤亡人数,当在四千到五千,损失过半。而残存的另外一半士兵,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可以不计入战力了。也只有这样的窘境,才能迫使加藤清正低下头颅,破天荒地向明军请求和谈。

那么明军的伤亡情况呢?

《象村集卷》里说明军阵亡一千三四百人,伤者数千。《再造藩邦志》里的数字差不多,明军伤亡一千四百人,伤三千余人。当时参与了整个战役的朝鲜接伴使李德悦说,明军损失“或云三千,或云四千”。而明史里记载的数字,却大的多,说是两万。另外还有许多零星的朝鲜和明军报告,所提的数字不超过这个范围。

这些伤亡可以分成四个主要部分:一是茅国器的南兵在二十五日攻城的伤亡,按照朝方记录,大约为七百人;二是正月初四最后攻城中陈愚闻、杨万金部,他们的损失,是在五百人(不过这五百是中枪负伤的人数);三是吴惟忠、祖承训断后被围攻造成的伤亡;四,卢继忠在西江口遭遇的伤亡,两千人几乎全军覆没。

首先可以确定,明史中的“两万”之数,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下子伤亡过半,这仗以后不用打了,杨镐肯定直接掉脑袋。这个数字是出自于丁应泰的诬告,关于这件事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说说。

大明朝廷对于蔚山之战的惨败特别愤怒,很快就派遣了兵科给事中徐观澜前往朝鲜进行查勘,还特别交代,要查验的是“军额存亡”。徐观澜经过调查,回报朝廷称“四营阵亡兵数且近两千”。这是个不完全统计,在朝廷引发了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估少了。但争论来争论去,无法证明他是错的。

朝鲜方面有记录表明,除了先期逃入庆州的明军部队以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大明溃兵三五成群,在附近的村镇里抢掠,局面极度混乱。所以我认为徐观澜的调查数字大体正确,但明军的实际损失比他统计的数字要高一些。

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军将领在蔚山前后的兵力情况。

在蔚山之战后,明军与日军又经历了数起小冲突,然后在万历二十六年的九月,明军再次发动了对日军的进攻。这一次明军是四路进攻,总兵力高达九万。

这九万人里,包括了董一元、刘綎、陈璘等后来的援军和原守明军两部分。朝鲜人对此有一份详细的出兵名单,只要减掉这些后援明军,再减掉那些小冲突中损失的明军,剩下的数字,基本就可以等同于蔚山之战后明军的总数。

这一份名单很长,比较起来很繁琐,这里过程便不赘叙。这些数字在个、十、百的数量级上很难做到特别准确,但在千与万这个量级上不会有大的偏差。总之,比较的结果是,明军数量没有显著减少,前后差额不会超过三千。

再观察参加蔚山之战的部分明军将领在九月份的统兵数字,就会有个直观印象。

吴惟忠四千人、茅国器三千人、李芳春两千人、陈寅三千人、颇贵三千人、解生两千人,总体来说兵力跟蔚山之战前差不多。虽然这里有部分是补充的新兵,但数量不会很多,因为入朝明军都有将领统属,这些将领的分布都是有案可查的,不可能完全补充到老部队里去。

换句话说,这些将领的部队建制尚在,虽有损伤,但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他们都是一直奋战在蔚山一线,因此可以代表明军的平均伤亡比例,不算高,最多百分之十到十五。

作为反证,我们可以再考察一下卢继忠所部的情况。蔚山之战中,他的两千人在西江口遭遇了日军偷袭,毫无准备,部队被打散,他仅以身免。这是整个蔚山之战中明军伤亡最为惨重的部队。

然后到了三月份,邢玠、李如梅返回辽东时,卢继忠也一齐回国了。

邢玠回国,是要去整顿后援;李如梅回国,是因为回辽东办事。为什么卢继忠也被调走了呢?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的所属部队已经成建制地覆灭了。吴、茅等人和卢代表了蔚山之战后明军将领的两种结局:如果你的部队主力尚在,那么朝廷为你补充人马;如果你的部队已经打光了,与其补充新兵,不如换别人上。

因此卢继忠的离开,证明在西江口的战斗中,他的两千人确实是全军覆没——倒不是说这两千人死的一个不剩,但伤亡率肯定突破七成以上。从地图上来看,他所屯驻的西江口与箭滩平行,位于太和江西侧。当日军占领箭滩以后,这支部队的退路实际上已经被堵死了。卢继忠能够把一部分人活着带回来,已经相当不容易。

因此,综合以上的各种证据,我认为明军阵亡人数在两千到两千五之间,伤五千左右。其中卢继忠所部的损失在一千五百到七百,其他损失分布在吴、茅、陈、杨、祖等将领中,多是在岛山攻城中与箭滩阵亡。

一场以明军惨败而告终的战事,何以损失数字却完全颠倒呢?

仔细想想的话,这个数字并不奇怪。整个蔚山之战,日军没有对明军主力形成过威胁,岛山之敌一直被压在城里,援军也只是跟明军的殿后部队打了一场仗,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抢东西上面去,追击了三十里以后便停住了脚步。

当然,战争的胜负,不能仅仅看损失数字来判断。

对明军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他们未能打破日军的防御体系,反而令明军主力崩盘,损失物资极多,一直休整了大半年才再次发起攻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